一个孤独老人的自白――杜甫《登高》赏析

时间:2022-09-24 01:09:38

一个孤独老人的自白――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是杜甫在大历二年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诗人从公元759年弃官到客居夔州,足足漂泊八个年头,诗人已55岁,人生之秋,壮志未酬,生活拮据,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等先后谢世,知交零落,心情抑郁。而整个国家国运衰颓,战乱时起,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唐王朝元气大伤、江河日下。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触景伤怀,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景图,为全诗定下哀婉凄凉的基调。诗人站在江边的高岸上,吹着悲凉的急风,看着高远的天空,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心情愉悦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此刻独自登高的诗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就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茫茫天地之间,茫茫天地间,人如此渺小,孤单无依,一事无成,一阵阵猿猴凄哀的叫声传到耳边,“猿鸣三声泪沾裳”。高不可及的天空下,一只孤鸟盘旋低回,“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这不正是杜甫晚年漂泊境况的真实写照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地飘落,流淌不息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来。秋天的落叶最容易引发诗人感想,杜甫感到自己就像树一样,也到了生命的晚秋,即将凋零;看到落叶归根,也许会加重乡愁,自己长期在外漂泊,这飘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滔滔不尽的长江,就像永不停息的历史长河一样,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在短暂的一生中,自己却是壮志难酬,四处漂泊。在人的一生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建功立业,更增添哀愁。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被历代学者、评论家所重视,这首诗在悲秋的同时,渗透了其他不同方面的悲。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这一联有八层意思: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这个孤独的老人在向我们低回倾诉:又是一个重阳节,我已在外漂泊多个年头,将入黄土,又多种疾病缠身,萧瑟的秋天更让我从心底悲凉,家人在何方?家乡又在何处?我只能孤独的拖着沉重的脚步独自登台祈福。

背井离乡的人内心总是有酸楚的,而杜甫这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内心却有无限的凄凉。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此情此景,多么悲凉。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更何况八层意思呢?

如此沉重的悲凉让诗人无法承受,于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是这一句的重点。杜甫此时已是“百年”,浑身是病,“飘泊西南天地间”,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对他来说是“艰难”的一生;放眼整个社会,安史之乱后,地方军阀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因此心中倍觉苦恨,有了“霜鬓”二字,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所增之多。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种种愁苦,让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酒。但是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疾病缠身,只能因病戒酒。想借酒消愁却又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夔州萧条的秋景、凄惨的秋声,而且将个人寂寞凄楚的心绪以及时局的动荡、国运的岌岌可危融入其中,表达了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情感深沉,含蕴丰富,悲壮苍凉,意境深远。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对仗更是非常工稳,句句押韵,且语言练达。

《登高》这首诗,前人评价极高,明代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上一篇:浅谈军校学员责任教育 下一篇:密集的摄像头与隐私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