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技术探析

时间:2022-09-24 09:40:23

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市政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进行施工时发现,软土路基的处理成为了施工难题之一。在本文中,为了确保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针对其软土路基,陈述了5种常见的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技术

1前言

路基是道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环节,起到稳固路面与承载路面压力的作用,因此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以及强度是保证软土路基施工质量的首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道路施工时发现,软土路基的处理成为了道路建设中的难题之一。软土路基的处理,直接关系到保持道路状况良好,同时也关系到行车安全以及行车速度。如果软土路基处理不好,就会到车辆及行人带来安全隐患。因此,针对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软土路基,要想确保路基的施工质量,就必须采用适宜的处理方法,以提高整个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2软土路基的特征

所谓软土路基,就是软土中被水所饱和的土孔隙中充满着水分,由于土粒间的孔隙直径小,使得孔隙中的水就依附在土粒的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土粒间的水分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使土的密度和强度增大,然后土固结。在软土上修筑路基,如果不加以处理,且时间较短,就会使土粒间的水分无法及时排出来,其抗剪强度很低,一旦投入使用,在压力的作用下就会使土体发生剪切破坏。一般,软土天然含水量≥35%,天然孔隙比在>1.0,饱和度一般大于95%,剪切温度

3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技术

3.1表面排水处理法

对软土路基进行表面处理,可提高地表强度,防止路基局部剪切变形,保证施工机械作业;同时尽可能把填土荷载均匀地分布于路基上。

对土质较好因含水量过大而导致的软土路基,在填土之前,地表面开挖沟槽(开挖后回填透水性好的砂砾或碎石),排除地表水,同时降低路基表层部分的含水率。

若路基上部软土层极薄且含水量大时,可在软土路基上敷垫0.5-1.2m左右厚的砂垫层,因为砂垫层既能起到上部排水层作用,同时砂垫层又成为填土内的地下排水层,降低填土内的水位。在施工时,所铺垫的砂垫层厚度要考虑到机械的重量及轮胎对地面的压力等,一般,砂垫层法常与表层排水或敷垫材料等法并用。

若软土路基土层不均匀的时候,这时可采用敷垫材料法,利用所敷垫材料(如化纤无纺布、土工布、玻璃纤维格栅等)的抗剪和拉抗力,均匀地支承填土荷载,减少路基局部沉降和侧向变位,以提高路基的支承能力。

对于表层为粘性土的软土路基,可在表层粘性土内渗入添加剂(如生石灰、熟石灰和水泥等),改善路基的压缩性能和强度特性,保证施工机械的行驶,同时也可提高填土的稳定性及固结效果。

3.2排水砂垫层固结法

排水砂垫层法是在软土路基中软土层较薄的地段,铺设一层级配良好的中粗砂,充分发挥砂的透水性能,起到砂垫层的作用。一般,砂的含泥量应不大于3%,一般不采用粉、细砂。砂垫层采用分层压实施工。

砂垫层厚度:首先要满足渗流水能及时地排出,同时应能起到持力层的作用。其实际的铺盖厚度要根据路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砂垫层的厚度宜为30-50cm。

施工:(1)若路基承载力较好,可使用机械施工,即采用机械分堆摊铺,用机械分成每一砂堆,然后用推土机或是人工摊铺。(2)如果硬壳层承载力不足时,则采用顺序推进铺筑法。(3)如路基非常软,则应先改进路基表面的持力条件,在路基表面铺设筋网层,再铺设砂垫层。

3.3粉喷桩加固法

粉喷桩加固法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加固法,其是依据群桩原理,利用所制作而成的粉喷桩体本身和桩间土的共同作用来提高道路路基的承载力。其施工要点为:

1.在施工前应先仔细认真研读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报告、土工试验报告、室内配比试验报告、粉喷桩设计桩位图、原地面高程数据表、加固深度与停灰面高程以及测量资料等,以对施工场地和施工内容有个了解。

2.在了解了基本的情况后,第一步是清理场地。如场地低洼,应回填粘性土;如施工场地不能满足机械行走要求时,应铺设砂土或碎石垫层。

3.在施工过程中,要求粉喷桩所用的水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并经室内检验合格才能使用,严禁使用受潮、结块变质的加固料。

4.在施工前,应先试桩,通过试桩来确定粉喷桩的施工参数,即:钻进速度、 提升速度、搅拌速度、喷气压力、单位时间喷粉量、累计喷入量等。

5.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施工图文件中的所勘探的深度,以及粉喷钻机在钻进时电流的变化情况来确定粉喷桩的桩长。

3.4强夯法

强夯法就是指使用夯锤物对软基开展强夯操作,以此来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土的抗液化条件,增加软基的密实程度,进而有效的提高软基的承载力,减少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一般,强夯法适用于低饱和粉土、素填土、粘性土、杂填土等软土路基的加固。其施工要点为:

1.在正式施工之前,为确保夯实效果,应在地面上铺设不小于1m的碎石土垫层。同时,一定要对施工地段进行放样测量,明确夯实位置与间距。一般,夯实位置应按照三角形或正方形进行布置;夯点间的间距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加固深度来确定,一般可取5-9m。

2.进行夯击时,夯击遍数应由试验确定,最好夯实 3遍,从两侧向中间分排进行。

3.当夯实量达到1~2cm的时候;或是同一夯位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2000 kN・m,夯坑深度> 120c m时,就可以停止夯实施工。

4.满夯结束7 d后应对强夯处理地基取样进行湿陷性系数、干密度、承载力等项目的检测。其检测频率为500m钻探一处,每隔 l m的深度范围取样。检测标准如下:①湿陷性系数: 每处的平均值:δs≤0.005,最大值不超过 0.015。②干密度:强夯的平均值ρd≥1.58 g /cm3,最小值不小于1.50 g /cm3。

3.5预压与堆载预压法

预压与堆载预压法是指在饱和软粘土路基上施加荷载后,孔隙水被缓慢排出,孔隙体积随之逐渐减少,路基发生固结变形。同时随着超静水压力逐渐消散,有效应力逐渐提高,路基土强度逐渐增长。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堆载面积要足够大,顶面积不小于建筑物底面积,底面积也要适当加大。(2)严格控制加荷速率,一般加载速率应控制在0.1 m/d,避免部分堆载过高引起局部破坏。(3)对超软粘性路基,荷载的大小、施工工艺要精心设计,以避免对土的扰动和破坏。(4)在施工前后,应注意加强施工观测。前期,每层观测一次,填至2.5 m时每天观测一次至路基施工标高。 在堆载预压期间,每3d 观测一次直至预压期结束。观测时,一般是对地基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和孔隙压力进行观测,一般其观测标准为:最大竖向变形率每天不应超过10mm;边桩水平位移每天不应超过5mm;路基中孔压不得超过预压荷载的50%-60%。

综上所述,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的施工技术除了以上所列举的5种方法外,还有很多,如:换填法、抛石挤淤法、竖向排水法、加筋法、高压喷射注浆法、袋装砂井加固法、碎石桩加固法等等。在实际的软土路基施工中,应根据软土路基具体的地质情况和变形特征、工程特性等,然后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相适宜的施工方案,以确保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甘宇航.强夯法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3(4).

[2]王茜,张敬宇.市政道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探讨[J].华东科技,2013(9).

[3]肖琼朝.粉喷桩在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9(04).

上一篇:西部高校日语听说技能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关于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