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和铵盐”一轮复习课

时间:2022-09-24 08:50:05

“氨和铵盐”一轮复习课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7-005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背景分析

1.1课程改革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在高中教学各个环节逐步渗透,高三复习课也不例外。近年来课改实验区的考试说明和自主命题试卷的改革力度就非常值得重视,如《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命题指导思想[1]中明确2010年化学科将进一步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进一步体现化学科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因此,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强调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1.2 学科教学背景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三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呈现的重要载体,其特点是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在考试说明指引下,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织成“网”的同时还需要体现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化学课时数缩短, “内容全面化,知识讲解化,方法模式化,能力集中化”[2]的传统做法不仅时间上不允许, 也很难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复习内容考纲化,方法思维常变化, 主干知识问题化,能力培养经常化”[2]更加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1.3学生认知背景

“氨和铵盐”是高一上学期学习的内容,学生的知识遗忘率较高,但通过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能力远远高于新授课时期,如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等理论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原先“物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用途”的新课模式不再适用于高三复习;基于问题主线的复习课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⑴ 通过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了解氨的制备方法,掌握氨和铵盐的主要性质;

⑵ 认识氨和铵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过程与方法

⑴ 在设计实验方案制备少量氨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质疑、创新;

⑵ 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通过问题组的设计和分析,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在于和谐;

⑵ 鼓励学生积极评价实验方案的优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3教学流程

4 教学过程

4.1从真实情境引入复习课,吸引学生注意力

[PPT投影] 图片:饥饿的非洲难民(图片组:略)。

材料:合成氨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两次诺贝尔化学奖(1918年、1931年)都垂青与合成氨有关的研究。

[问题生成] 工业合成氨是可逆反应,需要合适的催化剂,如何通过简单实验制备少量氨气用来进行氨和铵盐的性质探究?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诺贝尔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合成氨工业自然过渡到本节复习课的复习内容。

4.2 用问题串起复习课内容,让学生参与体验

[设问1](PPT投影)图1中的A、B、C分别是实验室制氨气的装置,评价它们的可行性。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倡学生质疑、思考、分析问题。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归纳其中涉及的物质性质、反应原理。

[学生] 观察、评价A~C三套装置的可行性。

[拓展延伸1] 如果不用酒精灯加热能得到氨气吗?试画出装置简图。

[设计意图] 加深对浓氨水性质的理解和应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 思考、作图。

[教师] 展示学生作品,从仪器绘制规范、试剂选择及创意等方面给予评价。

[小结](PPT投影)装置D(图2):“固+液(不加热)”装置。

[归纳1]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盐和浓氨水的性质(PPT投影:略)

[设问2]现需收集一烧瓶NH3供“喷泉实验”使用,能否直接收集图1装置C产生的气体?说明你的理由。(PPT投影:图1、图3)

[设计意图] 延续[设问1]的装置问题,引导学生从“喷泉实验”的要点思考NH3的净化、收集、检验等一系列问题,巩固整理NH3的部分性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问题生成]NH3极易且快速溶于水的原因有哪些?怎样处理装置C得到的气体才能使“喷泉实验”现象明显?

[设计意图] 以准备“喷泉实验”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对NH3的性质灵活运用。两个问题涉及多个知识点和多处细节,鼓励学生相互补充,体会“合作学习”。 同时为后面乙、丙烧瓶中“喷泉”的引发作好铺垫。

[学生] 多人回答、相互补充。

[拓展延伸2] 图3乙烧瓶中充满干燥的NH3,如何引发水向上喷出?丙烧瓶中是空气,如何选择试剂A、B才引发水向上喷出?

[学生] 思考、讨论、回答。

[练习] 若“喷泉实验”结束后烧瓶中液体充满整个烧瓶(标准状况,下同),则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训练](PPT投影)① 若烧瓶中由于混入空气,液体充至烧瓶2/3处,则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② 若烧瓶中充满干燥的NO2呢?

[教师] 对学生解答作出评价,引导学生比较三组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归纳2] 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氨与水的反应,氨水的碱性(PPT投影:略)

[设问3] 试从元素化合价角度推测NH3的其他化学性质,该性质在工业生产中有何应用?

[设计意图] 联系硝酸工业中“氨的催化氧化”,突出氨的还原性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来预测NH3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对基本概念进行应用层面的反馈。

[学生]分析、推测、完成反应方程式。

[拓展延伸3]管道工人曾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如果管道某处漏气,会产生白色烟雾,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提示:有N2生成)并说明NH3在此处体现的性质。

[设计意图]该问题取材于人教版《化学1》复习题[3], 是一个很好的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素材。通过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注重细节的思维品质。

[学生答案预设]预设1:3Cl2+2NH3=N2+6HCl,NH3体现了还原性。

预设2:在上述反应生成HCl基础上,过量的NH3与HCl会生成NH4Cl(s)。

[教师] 评价学生的“板演”。若预设1成功,追问“白烟如何解释?”, 引导学生迁移NH3与酸的反应;若预设2成功,给予赞赏,并请其描述思维过程。

[归纳3] 氨的还原性(PPT投影:略)

4.3 对本节复习课的知识点“收网”,让学生收获成功

[教师总结](PPT投影)“氨和铵盐”知识点提纲及主要反应方程式(略)

[反馈练习](PPT投影)图4可以用来制备某气体G并研究它的性质。

⑴ 装置A中产生气体G是____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干燥管Ⅰ、Ⅱ中固体试剂的名称、使用目的______________。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⑶ 写出装置B、C中的反应方程式,并说明气体G在反应中表现的性质。

[设计意图] 在知识点梳理的基础上,选择此题反馈本节课的复习效果,呼应前面的3个设问。该题涉及氨的制法、性质,考查学生对实验设计和分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总结] 本节课复习课学到了什么?

5教学反思

5.1切实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复习效率

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变“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为“主动地去回忆、联想所学知识”,例如“设问1”通过3幅实验装置图让学生主动回忆氨的实验室制法,包括药品、装置的选择和反应的原理等。

问题的分析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思维层次提高,如“拓展延伸2”对于“喷泉”的引发原理的讨论,不仅能巩固氨的性质,对学生正、逆向思维的转换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在分析过程中师生之间还可以产生许多“精彩对话”。

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复习的成就感,本节课最后的“反馈练习”3个问题就覆盖了复习的大部分知识点,学生成功解决该问题后在加深复习印象的同时还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问题主线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参与程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复习课上学生有了如此的投入和参与,其效率自然会有质的提高。

5.2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问题

有效的问题解决是建立在有关问题的知识经验的存储基础上的[4]。复习课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回顾、梳理和应用的过程,所以,问题的选择首先要贴近复习内容,最好不要直接使用现成的综合试题,因为综合题涉及知识点多,有时为了解决一个与本节课知识点无关的问题白白搭上宝贵的时间,即使要用也可以适当改编后使用(如“反馈练习”)。同一个问题设问方式不同也会使复习效果相差甚远,例如,将设问1改成“你知道哪些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方法?”后,如果学生知识遗忘率高,不记得或只记得一个制备方法,复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直接给出的实验装置图会给学生一个回忆的机会,学生答题的主动性和成功率就会相对提高。

5.3复习模式不应一成不变,学生需求是关键

问题主线的复习模式固然能提高复习效率,但也不“放之四海而皆准”,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是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之一。对“授课主体”学生而言,对于平时知识点掌握程度较好,仅仅受时间影响而产生遗忘的同学,该模式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主动性,通过问题的思考、分析及时回忆起所学知识,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达到很好的复习效果;但对平时学习困难大,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就知识点本身理解还困难(如基本的方程式书写都存在较多问题等),要求他们应用又从何谈起,这样的情况还是按部就班地就知识点复习比较实在。除此以外,复习知识点的学科特征、教师的授课风格等都会对该模式的复习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复习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合学生的复习模式才是真正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2010(选修科目)说明(物理 化学 生物)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2.

[2]朱志江.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复习的思维变革[J].化学教育.2009.11:32~33.

[3]宋心琦、王晶等编. 化学1(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8.

[4]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第八版)[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4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下一篇:“测定烧碱样品的纯度”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