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是表达人物个性与情感的重要手段

时间:2022-09-24 08:20:35

唱腔是表达人物个性与情感的重要手段

戏曲,这个具有中华民族独特表现方式的艺术,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里,自始至今,已经走过了八百多年的历程,证明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戏曲的演唱是从中国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虽有五十六个民族,但在语言方面,影响最大的还是汉民族的语言。汉族语言最鲜明的特点是“四声”,而中国戏曲中的“唱”,就是建立在“四声”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说,戏曲中的“唱”是由汉民族语言衍化出来的音乐。

在戏曲中,不管你表现的是什么情绪,演唱的是什么内容,都离不开汉族语言中的“四声”这个特点。由于唱腔中音节的走势不同,因此所产生的字调也不同,所表达的字意也不同。人们把不同的字调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连贯起来,即成了不同的语调。把这种语调按其音乐的规律进行美化、扩大化、节奏化、旋律化,并加以升华,即成为腔调。戏曲的演唱要想准确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就必须掌握本剧种的方言。甚至还要研究它们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老艺人常说:“作为一个演员,唱戏吐字不清,尤如钝刀子杀人。”有的演员在唱腔中就把“皇上”唱成了“黄鳝”,把“黄山”唱成了“荒山”……对此,古人早有理论。如:王骥德曾说过“曲之篇章,字句既播之声音,高下抑扬,参差相错,引如贯珠,后可入律吕,可和管弦,倘宜揭也而用阴字,则声必欺字,宜抑也而用阳字,则字必欺声,阴阳一欺,则调必不合”(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卷四107页)。王骥德在这里辩证地论断了四声的谐调以及抑、扬、顿、挫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戏曲的演唱只有熟练地掌握“四声”的规律,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人们常说的“字正”。

任何一出戏,在最关键的时刻都会有一些抒情性的大唱段,根据剧情的发展去抒发人物的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在介绍人物、事件和一些基本情节时,又会出现一些叙事性较强的唱段。这两方面的“唱”结合起来相互依托,相辅相成而构成戏曲音乐的戏剧性(戏曲音乐虽然包括声乐、器乐两种,但“唱”永远是其主体与核心)。中国的观众中,不少人就把演戏说成“唱戏”,把看戏说成是“听戏”。这一“唱”、一“听”足以说明了戏曲中的演唱在这个综合性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人们每每衡量一出戏是否为经典时,很大程度上看它是否具有树立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动态的优秀而动人、久唱而不衰的唱腔,这些唱腔能否在舞台上长期被传唱、保留,并在群众的听觉上扎下根。常言说“台上一张口,就知有没有”。同样,评价一个演员是否有建树时,首先就要看他的唱功如何。因为“唱”是成功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优秀的唱功,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也许,这就是中国戏曲以唱为主的意义之所在吧。

“字正腔圆”是指声调与唱腔巧妙结合的一种相对完美的体现,是人们对戏曲演唱在美学方面的一种追求。“字正”是指唱念时,必须先要把四声读准。四声的调值,往往是通过相邻字音之间的过渡和比较来体现的,当然这种音高是相对的。在实际的生活语言的使用中,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音变的现象。如在双音节的词组中,第二个字就要变为轻声去念。像“爸爸”、“妈妈”等。类似这些生活中的语言变化,有时也会反映到戏曲中的唱腔中来。因为戏曲舞台的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它是经过加工、夸张、美化了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又是戏曲演唱中“字正腔圆”的基础。因此,戏曲演员在唱念中,首先就要注意到“字正”。在掌握“字正”的同时,又要有其灵活性,不能呆板。有时过份地强调“字正”又未必能够做到“腔圆”。这是因为我国汉语中的四声调值只有四种型式,而戏曲的唱腔则是千变万化,缤纷多姿的。戏曲的唱腔是根据人物情感需要而设计的旋律,戏曲就是要通过“唱”的语言性和有特色的音乐性相结合,来表达不同角色的各种情感,从而让人们欣赏到戏曲旋律上的独特韵味。只有做到腔由情生,字正腔圆,才是一个在戏曲演唱中有造诣的演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戏曲中的“唱”是塑造角色、抒发人物内心感情最擅长、最直接的一种艺术手段,在戏曲这个综合性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唱”要讲究字正腔圆。这是人们对戏曲唱功上在美学方面的追求。腔圆必须照顾到字正,只有做到字正腔圆、腔由情生,才能准确地表达戏曲中人物的个性与情感。

上一篇:谈新形式下群众戏曲演出辅导 下一篇:汽车教练员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