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重任 积极面对

时间:2022-09-24 07:57:58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营。这是我国政府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国际经济贸易新规则面临重构的新形势下,为争取中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权和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国策。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在上海先行先试,不仅是因为上海具有政治、经济及区位上的各种有利条件,更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上海改革开放先行能力的充分肯定和殷切希望,是中央赋予上海的历史重任。

有人把这次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的意义看成不亚于当年中国加入WTO。事实上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建设的目的,确实远超出中国加入WTO。首先,WTO起源于“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其主要还是各国以降低关税、促进贸易为主的一种多边贸易协定。而自由贸易试验区除了进一步促进贸易自由化外,更重要的还涉及到投资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等更多领域的全方位开放问题:其次,加入WTO尽管也涉及到我国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升,但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管理体制以及法规体系的影响并不很大。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乃至相应法规体系的改革与调整;再次,我国加入WTO时整体国力不能同目前相比拟,所以加入WTO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消除对外经贸活动中的一些障碍,可理解为是“以市场换市场”。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和建设,则是直接针对在新的全球化经济格局下,对全球经济活动(特别是亚太经济)主动权和话语权的把握,可理解为是“以市场换地位”。所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落地,先试先行,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尽管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区,但在上海先试先行,必然会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对上海的商界和企业带来重要影响。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先试先行将有力推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的加速实现。自贸区试点方案中多项试点任务和开放措施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密切相关,如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离岸金融业务的开放,以及促进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或全球性资金管理中心等将有力地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模式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以及设立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等将有力地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简化国际船舶船籍登记制度,允许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以及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等则将进一步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样,上海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中心,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全球城市。

上海商界和企业如果能深刻理解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意义及其相关政策,则可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契机,积极创新发展。在支持国家这一重大战略落实的同时,也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其一,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的各项政策,将有利于企业更加充分地调度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将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如支持企业发展离岸业务,鼓励企业统筹开展国内外贸易,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等。在自贸区总体方案的60多项具体政策中,专门针对国内企业的就有18项,同时适用于国内外企业的还有24项。其二,自贸试验区不同于综合保税区的特点就是涉及到大量服务业的开放,并允许区内企业可以在区外投资和开展业务,这就意味着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效应绝对不会仅限于28平方公里,而会产生很强的扩散和溢出效应。所以上海的商界和企业,无论是否进入试验区内,都应当认真关注和研究这种扩散和溢出效应,做好准备,积极应对,抓住对企业有利的发展机会。其三,自贸试验区试点的目的明确提出,要探索可扩大、可复制的开放与改革的新路径和新经验。这就意味着,在试验区内所进行的各项行政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的改革,不远的将来就可能在更多的地区进行复制和推广。上海的其他区域也可能成为率先复制和推广的区域。这就意味着上海的商界和企业的经营环境将会有较大的变化。所以上海的商界和企业应密切关注自贸区试点中体制、机制和法规政策的改革进程及其相关效应,正确评估其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做好在新环境下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准备。

总之,自贸区来了,上海商界必须积极面对,主动创新,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在完成中央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的同时,促进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上一篇:线上线下的通路革命:“码”上行动 下一篇:将实体商店搬上网上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