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是一种生产力

时间:2022-09-24 06:21:40

美白是一种生产力

国人讲究美白,自古有之。据载,商朝时,通过“敷粉”达到美白效果的化妆技术已经出现。最早是敷铅粉,古时称“铅锡”或“铅华”。《博物志》中说,是商纣王发明了烧铅锡炼粉,让后妃们敷面修饰仪容。早期的铅粉没有经过脱水处理,多为糊状,固也有“胡粉”一说。汉代以后,人们学会了将“胡粉”中的水分脱尽,制成易于久藏和携带的粉末或固体。至此,“敷粉”的美白化妆技术便流传开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温饱不再是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的焦点,正所谓“温饱思淫欲”,再加上权贵阶层在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方面对普通大众产生的影响,使得百姓对“美白”的面容向而往之。但由于铅锡这类金属提纯和炼烧的造价对于劳苦大众来说还是过于高昂,而此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粮食生产出现了剩余现象,想要美白的劳苦大众开动脑筋,从身边事物汲取灵感。将剩余的白米研磨成粉加入香料制成“米粉”用来敷面。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所记载的制粉方法,是将大米和葵花籽一起蒸后取汁,沉淀后制成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再用丁香花糅于粉中,即可制成用于妆面的“米粉”。类似的米粉一直沿用至晚清,据说慈禧太后就是精选各种米,再经过精细研磨后制作“米粉”来敷面。

纵观中国历史各朝各代,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皆有不同,可唯独对于美白的追求却几乎亘古未变过。以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和开放的唐朝为例。由于国富民强,思想自由开放,唐朝对于美的包容估计就连今人也未必能及。即便如此,即便在这一时期“黄妆”(额黄)、“红妆”等夸张绚丽的妆容备受推崇,可“美白”的妆容依然没有被历史丢到犄角旮旯,依然和其他风格的妆容并驾齐驱,并占有相当主导的地位。古诗有云“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冼完脸后,盆水有如泥水,中国古时女子对于擦粉美白的执着由此可见一斑。

“以白为美”与生产力相关

在原始社会,亮白的肤色是年轻人和健康人才拥有的特质,而年轻健康的女性繁衍出健康下一代的可能性要高于年老色衰的“黄脸婆”,亮白的肤色自然成为了男人们选择配偶时考量的因素之一,长此以往的思维习惯促使人们形成了最原始的对于“美”的认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以及之后的封建社会。这时出现了阶级分化。有钱有权的人可以不用经受风吹日晒的洗礼去下地干活,自然少了许多变黑的可能;再加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状态,让权贵阶层们由内而外的白人三分。至此,“白”不再仅仅是“年轻健康”的象征,更是阶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要想人前显贵?那就人后美白吧。可正如我在分析第一个问题时所提到过的,最早的美白化妆技术是在宫廷中诞生的,而且其造价昂贵,非一般老百姓所能享受。那只有等到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其造价更低,或者找到价格更低廉的替代品时,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才会走进百姓人家。

哪些妆容会有助于提升白皙度?

皮肤白暂度受两方面因素制约: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所谓先天因素,即遗传基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及以上两代人肤色皆深,那你变白的唯一途径只有去植皮了。但天生肤色偏深的人是否就意味着没有美白的必要了呢?当然不是。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耍分析一下,现代女性做美白到底是为了什么?

首先,“白”已经植根于中国人对“美”最原始的认知,而我们现在还存讨论“美白”的行为,就已经证明:即便作为现代人,我们依然无法摆脱这种“要美就要白”的观念。而有科学研究表明,职场中美女比样貌平平的女性更受同事和领导青睐,会获得更多工作或晋升的机会。所以即便我们不能变白,也不要变黑而给自己的样貌减分吧?其次,现在的某些美白产品中,除了有让人看起来变白的成分,还有很多修护和对抗紫外线或辐射的成分,能帮助我们减少机体受各种辐射危害的几率,从而保护我们的健康,尤其是皮肤的健康。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提升,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是几千年前的1倍还多,再加上各种电器辐射以及地球臭氧层空洞存逐年变大,我们所承受的紫外线及其他辐射量是几千年前的10倍甚至100倍。而美白产品中的防晒产品可以有效地帮我们减少受辐射危害的几率,美白产品中的修护成分则可以帮助我们的皮肤得到舒缓、镇静及修整,使皮肤的状态可以维持在一个更加年轻健康的状态下。此外,有些女性可能会觉得“我怎么晒都晒不黑”。殊不知,晒不黑并不代表不会产生黑色素,只不过你在晒后产生的黑色素不是那么明显罢了。如果你从来不做防晒和晒后修护等美白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不明显的色素也在逐年累积,终有一天,它们会变成让你烦恼的斑点显现在你的脸上或身上。

综上所述,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不管肤色深浅,亦或是否容易晒黑,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美白的呵护。

上一篇:助力企业有“门道” 下一篇:追求真实而灵动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