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学前融合班级中普通幼儿对残疾的认识与接纳态度

时间:2022-09-24 06:03:26

北京市学前融合班级中普通幼儿对残疾的认识与接纳态度

摘要:以学前融合教育班级中84名4-6岁普通幼儿为被试,采用个别访谈法,考察了普通幼儿对残疾的认识与接纳态度。结果表明:普通幼儿主要依赖明显的身体外部特征认识残疾,主要认为残疾为肢体残疾,同时对感官缺陷的认识尚处起步;普通幼儿对残疾的稳定性、非传染性与差异性具有朴素、较为正确的认识;普通幼儿对残疾人、残疾小朋友的接纳态度存在显著差异。文章就在学前融合教育中如何让普通幼儿形成对残疾的客观、正确认识并持有积极态度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 普通幼儿 残疾 认识 态度

分类号:G760

1.问题提出

随着学前融合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学前融合教育从关注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是否共处(即物理融合),转向于关注特殊幼儿是否被普通同伴接纳与尊重(即心理融合)以及是否接受了适宜的教育(即教学融合)。其中,特殊幼儿在学前融合班级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接纳成为了当前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热点之一。因为,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能让特殊幼儿在有意义的自然情景中发展社交能力、获得归属感,还能让普通幼儿认识与了解特殊幼儿,促使普通儿童尊重与接纳人类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尽管不少研究者从理论层面论证了学前融合教育对于特殊幼儿、普通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证研究却发现,如果缺乏成人有效、系统的指导,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的同伴互动明显低于师幼互动,并出现交往难以维持、策略较为简单的特点,特殊幼儿还有可能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中。特殊幼儿所具有的残疾特点可能造成特殊幼儿存在理解交往信息困难、口语表达能力有限、抑或交往意愿与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普通幼儿对于发起、维持双方的交往以及在包容、接纳特殊幼儿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能动作用。普通幼儿对残疾认识与接纳态度、以及从幼儿期帮助普通儿童客观认识残疾与积极接纳残疾,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但是,国内对残疾的认识与接纳研究多针对成年人与学龄儿童,并未开展学龄前的相关研究。鉴于此,本研究致力于回答在学前融合教育中,4-6岁普通幼儿对残疾的认识与接纳态度,以期为国内学前融合教育促进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的相互接纳与支持提供实证参考与依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北京市2所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中,随机选取接受特殊幼儿的中班、大班各2个(每班均有1-3名特殊幼儿,特殊幼儿的残疾类型分布为智力落后、孤独症、脑瘫、发育迟缓四种类型,特殊幼儿在融合班级的作息时间为半天至全天不等),然后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取14名普通儿童(男女各半)作为被试,共计84名儿童。中班儿童42名,平均月龄60.42月,大班儿童42名,平均月龄71.23月。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设计了半结构访谈提纲,访谈主要包括两个维度:(1)对残疾的认识,包括残疾的定义、残疾的稳定性、残疾的传染性、残疾的差异性;(2)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包括是否喜欢残疾人、与残疾小朋友交往的愿望、是否害怕残疾人。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别访谈法,每次邀请1名幼儿进入安静的场所,访谈过程进行全程录音。访谈结束后,将录音材料整理成文本材料。由2名编码者对访谈资料进行数据的编码和录入工作,编码者的评分一致性达到99%。对于不一致的地方,由编码者共同核查访谈资料,经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进行编码和录入。

使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普通幼儿对残疾的认识

3.1.1残疾的概念

在“什么是残疾”的问题上,48.8%的幼儿认为“肢体残缺”,15.4%的幼儿认为“使用辅具”,仅有4.8%的幼儿认为“视力缺陷”属于残疾,而23.8%的幼儿则不能给予任何解释(参见表1)。

研究者根据幼儿的上述回答分别进行追问,对所有儿童均给予相应提示并追问视觉缺陷、听觉缺陷是否为残疾,对未能主动回答出“肢体残缺或使用辅具为残疾”的幼儿给予相应提示并追问该问题,结果如下:(1)77.4%的幼儿经追问,认为“看不见”属于残疾,20.2%的幼儿否定,2.4%的幼儿回答“不知道或说不清楚”;(2)59.5%的幼儿经追问,认为“听不见”属于残疾,39.3%的幼儿否定,1.2%的幼儿回答“不知道或说不清楚”;(3)89.7%的幼儿经提示,认为“肢体残缺或使用轮椅、拐棍的人”是残疾人。

幼儿在被问及“身边是否有残疾人”时,90.5%的幼儿认为身边没有残疾人,仅有9.5%(n=8)认为有残疾人,其中2名幼儿正确说出了班级殊幼儿的名字,1名幼儿将班中有攻击的幼儿列为残疾人。

由此可见,4-6岁幼儿主要从“肢体残缺”及“使用辅具”等显著外部特征来定义残疾,大部分幼儿经提示也认为感官缺陷是残疾,说明4-6岁幼儿的残疾概念中已经开始包含了感官缺陷。

3.1.2残疾的稳定性

在“肢体残疾的稳定性”方面,有71.4%的幼儿表示肢体残疾具有稳定性,19.1%的幼儿认为肢体残疾不具有稳定性,9.5%的幼儿不知道答案。

在“听力残疾的稳定性”方面,有86.9%的幼儿认为听力残疾具有稳定性,10.7%的幼儿认为听力残疾不具有稳定性,2.4%的幼儿不知道答案。

在“视力残疾的稳定性”方面,有86.9%的幼儿认为视力残疾具有稳定性,10.7%的幼儿认为视力残疾不具有稳定性,2.4%的幼儿不知道答案。

综上可见,绝大部分幼儿认为残疾具有稳定性,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

3.1.3残疾的传染性

幼儿被问及“残疾的传染性”并且要求说出原因。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54.9%的有认为残疾不具有传染性,其中39.3%的幼儿明确回答“残疾不是传染病”,而33.3%的幼儿认为会传染。

3.1.4残疾与健全人的差异性

幼儿被问及“残疾与健全人的差异性”,并要求说出理由。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97.6%的幼儿认为残疾人与自己有差异,其中45.2%的幼儿认为这种差异主要在于外表肢体,21.4%的幼儿认为存在能力差异,8.3%的幼儿认为差别为是否辅具使用,仅有1.2%的幼儿认为残疾人和自己没有差别。

3.2普通幼儿对残疾人的接纳态度

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普通幼儿对残疾人的态度:是否喜欢残疾人,与残疾小朋友交往的愿望与行为,是否害怕残疾人。

3.2.1是否喜欢残疾人

本研究要求幼儿回答是否喜欢残疾人并说出原因。由表4可见,81.2%的幼儿表示不喜欢残疾人,原因依次由高到低为:不知道原因、残疾人缺乏能力、他们有肢体残疾、他们有传染性。16.4%的幼儿表示喜欢残疾人,主要从亲社会性意识与残疾人需要帮助的角度给予解释。

3.2.2与残疾小朋友交往的愿望

幼儿被问到“如果残疾小朋友来我们班上你愿意和他们一起玩”时,表5显示,54.8%的幼儿表示愿意和残疾小朋友一起玩,主要理由为残疾小朋友需要帮助、幼儿的亲社会倾向意识。42.8%的幼儿表示不喜欢残疾人,主要是因为他们肢体残疾和缺乏能力。

3.2.3是否害怕残疾人

幼儿被问到是否害怕残疾人及原因。表6显示:66.6%幼儿表明他们不害怕残疾人,主要原因依次由高到低为:残疾人的外表不可怕、同情可怜残疾人、残疾人没有伤害性;31%的幼儿害怕残疾人,其主要原因是为残疾人存在肢体缺失。

4.讨论

4.1普通幼儿已具备朴素的残疾观念

本研究发现,4、5岁的普通幼儿已经对残疾形成了朴素的看法与观点,他们主要以自身为参照物,从外在身体特征敏感察觉残疾人与自己的差异,认为身体残疾或使用辅具的人是残疾人,这与国外及台湾地区的研究基本一致。幼儿此时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容易受到外在显著特征的影响,因此肢体残疾作为相对外显的残疾类型进入幼儿的意识范畴,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本研究还发现,幼儿对于感官缺陷的残疾概念正在形成中。

此外,4、5岁的普通儿童对残疾的稳定性、传染性、差异性有较为客观、正确的理解。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部分幼儿认为残疾可以传染,这种理解偏差可能会影响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在差异性认识上,幼儿普遍认为残疾人在身体结构或能力上与自己存在差异,这种过于从差异角度看待残疾人而鲜少从相同之处看待两类人群的视角,可能是影响接纳程度的另一个认知因素。

4.2普通幼儿对残疾人持消极与积极并存的接纳态度

本研究发现普通幼儿对残疾人的接纳态度持消极与积极并存的状态。一方面,80%的普通幼儿表示不喜欢残疾人,30%的幼儿害怕残疾人;另一方面,54%的普通幼儿表示愿意和残疾小朋友一起玩耍。这可能与普通幼儿在社会交往上更倾向于与年龄相仿的同伴互动游戏的特点有关系。本研究与国外发现的83%的普通幼儿表示愿意与特殊幼儿交往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距。

5.建议

本研究考察了普通幼儿对的认识和接纳态度,普通幼儿具备朴素的残疾观点以及倾向于接纳残疾幼儿的特点,对我们针对普通幼儿开展残疾认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1)在认识残疾的类型上,应符合普通幼儿的认识特点,从幼儿较能理解与认识的外显残疾类型过渡到相对内隐的残疾类型,如首先认识肢体残疾与脑瘫儿童,其次为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儿童,最后为智力落后儿童与孤独症儿童。帮助普通幼儿认识身边的特殊幼儿,消除其对特殊幼儿的错误看法,不仅能促进两类儿童的交往与接纳,也能促进普通幼儿更好地认识与了解人类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2)在认识残疾的内容上,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的差异性固然是认识的起点,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区分上,而应更强调三点。第一,从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的差异性,延伸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和别人不一样,进而帮助普通幼儿更好地发展自我意识;第二,引导幼儿认识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的相同点,即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能做什么、能玩什么,引导普通幼儿从正向角度认识特殊幼儿与自己的相同处;第三,帮助普通幼儿体验与感受特殊幼儿的困难,帮助普通幼儿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到特殊幼儿要完成同样的事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特殊幼儿的需要角度以及普通幼儿的积极自我价值归因去提高普通幼儿帮助特殊幼儿的自觉性。

(3)在认识残疾的活动形式上,应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利用绘本、影视、角色扮演、谈话、直接交往等多种形式,帮助普通幼儿在亲身体验与实际交往中形成对残疾的积极接纳态度。

(4)适当增加残疾人在儿童绘本、影视作品、电视节目中的出现机率。与国外、港台相比,国内以儿童为受众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中普遍缺少残疾人的身影,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儿童认识与了解残疾人的机会。残疾人作为社会的自然组成部分,他们的身影也应出现在各种媒体中。这种渗入式的媒体形式更能帮助儿童自然地接受与认可残疾人的存在,认识到残疾人与我们一样,在同一个社会中生活、游戏、学习与工作。

上一篇:八种食物,肌肤最爱 下一篇:手语情态动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