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业”教育积极效应对提升大学生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分析

时间:2022-09-24 05:45:41

“三业”教育积极效应对提升大学生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分析

摘要:“三业”教育积极效应对高校、社会和大学生几方均有重要表现,这种表现的核心点又集中在大学生人才市场竞争力提升上。“三业”教育在高校、社会上的积极表现与相应作用,又为提升大学生自我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三业”教育积极效应不可忽视对其综合性的要求。

关键词:“三业”教育;大学生;人才市场;竞争力

关于“三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我们已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三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文作了有条理的分析和展示(该文详见吉首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办的《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2期),那么,在我国高校一旦构建起这种教育体系并将体系中的诸要素实施于受教育对象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应?这种效应对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否会提升?其具体表现又怎样?对这些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将有助于人们提高对“三业”教育的认识,并植入脑中成为一种教育观念,也可促使大学生更自觉地将这种体系实践化,同时对学生会带来思想上、行动上的自觉。这无疑可增强大学办学活力,有效解除我国高校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局,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高校自身的轻装发展、前行。

一、“三业”教育积极效应表现

“三业”即大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简称,也是三种概念的内在组合,所以能形成一种体系,并表达出相应的逻辑要求。关于这种教育的必要性和构建方式,我们已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三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文中作了详细阐述。那么,从理论上看,“三业”教育实施后应该产生正面积极的效应。这种积极效应的表现应该是多方面的,最大的受益者固然是大学生群体,同时,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几方也可从中获益,享受到“三业”教育下的成果。

首先,“三业”教育下的大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专业、就业和未来职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性认识,心中更明白大学几年时光中的“知”与“行”该如何合理安排和付诸实践,减少不必要的人生成长投入成本,少走弯路。这样,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更明确和强大,学习手段更趋于科学,自我发展设计达到合理有效,身心也可因此而得到积极调整。总之,“三业”教育对大学生主体的效应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

其次,“三业”教育的开展可使高校教育内涵丰富,教育效果更明显,教育成本得到调控,教育环境得以优化。高校教育以专业教育为核心,这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性手段,但专业教育不能孤立存在,否则,受教育的大学生人格、身心、素养会缺失。“三业”教育正是适应了我国高校面临的新形势,为高校教育开出的一剂良方,它对高校教育工作的效果应该是积极、明显的,也可使高校教育显得更科学、系统和有规律。

第三,从政府和社会角度看,“三业”教育的积极效应十分有利于政府的运行和社会稳定,减少因大学生就业难而带来的不利因素,实现高校人才输送与社会容纳的顺利对接,降低政府运行成本,以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调控与配置,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因此,从理论层面分析,高校的“三业”教育理应对校外产生积极效应。

另外,从大学生家庭而言,“三业”教育效应可辐射到这些家庭,尤其对学生家长是一种有效帮助,这既表现在家庭经济投入的降低,也反映在对家长心理的宽适,减少其后顾之忧,使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对大学教育的看重和靠近更显亲切,而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个中道理很明显:一个家庭送孩子上大学,基本所图就是希望孩子成才,以后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以履行某种职业的方式回报社会,也保障自身人生的发展。而“三业”教育恰在这些方面成为有力的助进器,推动大学生家长愿望的实现。

二、“三业”教育积极效应与大学生人才市场竞争力的正比关系

“三业”教育的最终、最大受益者是大学生群体,这种效益的最直观、精彩的体现在大学生进人人才市场时的言行表现和以后的职场综合表现。可以明确地说,“三业”教育效应与大学生的人才市场竞争力形成正比例关系。在能力程度比较中,“三业”教育获益者肯定强于非获益者。

首先,实施了“三业”教育的大学,其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就业技能和职业认识与规划的综合能力明显高于没实施这方面教育的大学。同理,对“三业”教育接受得好的学生比接受得差的学生肯定要强。这样,“三业”教育就从总体上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就业选择能力、职场竞争能力的提升作了一次很好的武装,十分有利于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表现,并可以以综合优势在竞争中获胜,顺利实现就业,而且在以后职业中也可以有上佳表现。

其次,“三业”教育的结果之一是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有一个更科学、合理、理性的认识,甚至可以在人大学后再作一次专业选择,以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这样,学生对自己所认定的专业将抱有极大的热爱和美好憧憬,并为之付出认真执着的努力,把专业知识学好,将专业技能增强。这将为其几年后进人人才市场一展身手打下十分厚实的基础,有利于工作岗位竞争,更会受到用人单位垂青。

再次,“三业”教育的结果之二是使大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人才市场上的求职与就业技能,学到许多就业竞争诀窍,获得更多胜数。因为就业构成“三业”教育一大板块内容,成为专业与职业的中间环节,是大学生走出校门,尽力表现自己的关键一环,展示着专业学习效果,预示着职业表现前景,更是大学生“知”与“行”、为人与处事、学识和能力得以综合体现的一环。可以断定,就业教育搞得好的大学,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必然的。这样,学生的人才市场竞争力自然增强。

最后,“三业”教育的结果之三是: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规划与职场表现能力肯定会大大增强。这可促使他们在校期间就将专业与今后职业有机挂钩,在读时期就寻找机会进行职业锻炼。那么在就业阶段他们实际上就能比较自如地施展正规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减少其间的茫然和不适应,实现由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让用人单位见着他们成熟的一面。这为大学生的今后职业履行无疑吹响了一首美妙的前奏曲。因此,接受过“三业”教育的大学生,其职业能力在人才市场上的初步表现应该是上乘的。

根据以上几个侧面分析可知,“三业”教育的积极效应在高校大学生身上肯定能得到体现,而且是一种综合性体现。这种效应与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又构成一种正比例关系。“三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意味着给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壮胆和壮行,为他们在竞争职位时唱响壮歌打下了一个有力的拍子。

三、努力强化“三业”教育综合效应

就目前情形来看,“三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在我国高校尚没有得到很好构建,甚至这一提法在许多人听来都感到陌生,所以,要强化这种教育效应,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就高校而言,应尽快树立起“三业”教育观念,加大宣传这一观念内涵的力度,并以行动注释其内涵。就高校学生而言,更应接受并在脑中植入这一观念,视“三业”教育为自己大学时光的重要度过手段,积极履行“三业”教育要求,以系统的眼光和行为让这一教育在自己身上见效。这样,主、客观双方配合,使“三业”教育实施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要开展好“三业”教育,强化“三业”教育效应,还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积极介入。毕竟,“三业”教育的体系以高校为主要构建平台,但也必然延伸到校外社会大舞台和家庭这一角落。因为学生就业行为要社会提供场地,学生家庭出谋划策,职业的机会要社会和政府送来,“三业”教育积极效应更要在校外广阔的天地中得到社会认可和家长的评价。

由此可见,高校重视并开展好“三业”教育,让学生增强人才市场竞争力,应该做到校内外有机结合、教者与受教者有机结合、“三业”者之间有机结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三业”教育的积极效应是一种综合效应,学生的人才市场竞争力提升也是“三业”教育中多管齐下的结果。

上一篇: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解读 下一篇:分层次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