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习迁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9-24 03:54:28

运用“学习迁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依据学生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由此可见,学习的迁移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能检验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最可靠的导向。学习迁移的研究历来受到教师、专家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学习材料和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中,其中尤其以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最为显著。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迁移而教”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迁移活动的实现,还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和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使知识的迁移顺利实现。

一、抓住知识的共同点,探求新知

在小学数学中不乏有这类知识,这知识由于外在的相似点较为明显,学生易于发现、掌握。无论新授还是复习,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知识的共同性,能有效激活学生的相关旧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要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共同点,总会有迁移现象发生。反之,有迁移现象发生,又必定会有共同的要素存在,两者大致成正比。”

二、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力求转化

小学数学中,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引伸或组合,两者之间必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新旧知识内在的联系点越多,越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教学中,要努力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条件,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从而使迁移顺利实现。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通过对比它们的内在联系,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成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挖掘知识的隐性联系,拓展认知

小学数学中的很多问题,学生还无法直面本质,无法投入其本性问题的探究中,但其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必须让学生有所体悟,为后续学习播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这恰恰喻示了挖掘知识间的隐性关联对丰富学生认知的重要性。如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木有几根”的学习,此题表面上是在求梯形面积,其数学本质却是等差数列求和。教师执教意图何在?旨在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知识背后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体会等差数列求和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同时也暗示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的条件,防止学生机械套用。这是一种“奠基”意义上的教法,也是执教者善于追问知识间的隐性关联所迸发的教学魅力。

四、运用知识对比,防止负迁移

运用知识对比的方法,分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以防止产生负迁移。事实上,旧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影响并非只有正迁移或是只有负迁移,往往是某一方面起正迁移作用,而在另一方面又起负迁移作用。如“分数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对于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有正迁移的作用,而“分数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对于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又有负迁移作用。因此,在讲解百分数意义的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与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明确异同,不但排除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对百分数的干扰,而且巩固了正迁移的成果,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也更深化、更清楚了。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导入新课 下一篇:畅想“Free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