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集群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2-09-24 03:34:52

论产业集群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 产业集群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产业集群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业集群 新农村 农村经济

根据“十一五”规划,中国新农村建设有二十个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内容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新”,它实际上是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从形式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区域,迅速成长起一批中小企业集群,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蔚然成风,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集群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多个企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集聚,形成集群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效应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产业集群产生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1)外部经济效应。多个企业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时,整个集聚区域内的任何企业都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从而实现外部规模经济。(2)节约成本。由于产业的集聚效应,使某一区域的企业数量相对集中,许多中间投入品可以就近取得,节省运输、库存成本;由于人才和社会关系的大量聚集,使信息流动很快,可以节约区域内企业的信息成本、人才雇佣方面的成本。(3)品牌与广告效应。产业集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在消费者中间明显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产生广告宣传效果。(4)吸引投资。相关的产业大量聚集在同一地区,显示出该产业的潜力,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者到这一区域投资兴业,从而使这一区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区域经济由此获得持续快速增长。从我国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看,产业集群不但使许多地区和城镇实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且对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以浙江为例,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519个,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就块状经济在县域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看,有1/3以上的县(市、区)达到50%以上。产业集群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之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

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减少农业产业的就业人数,发展县域产业集群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县域产业集群的主要经济主体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可以使农民就地转化成产业工人,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另一方面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主要成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县域中小企业集群过程中,通过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动员和组织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这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退出,可以使农村土地从小规模向大规模集中,改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产业集群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村的财政积累,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事实表明,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最好的省(如浙江省),也是“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解决最好的省,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一些经济发展好、农村相对比较富裕的地区,几乎无一例外都拥有一两个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如河南的漯河、湖北的仙桃、河北的清河等等。

三、产业集群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农村发展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就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来说,工业化仍然是城镇化的基础,推动城镇化要以工业化为支撑,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农村工业化,实现农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发动农民就地创办中小企业,促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企业员工,提高农民收入。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为城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的发展,没有各类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城镇化是空中楼阁。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方面集群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带动新创企业的不断产生。集群企业具有快速“分蘖”和“繁衍”的特点,当集群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时,支持性和服务性企业的产生就具有了经济性,上游的中间品生产企业、下游的分销商、投入品企业、辅助产品生产等支持性企业会在集群中出现,运输业、餐饮业、宾馆业、物流服务业也会以较快速度发展,研究机构、培训学校、咨询机构、金融部门、中介机构的产生或入驻,都将会使集群所根植的区域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空间。发展壮大的企业群体将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城市化需要,政府为满足这一需要也将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尤其是产业集群中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的职业培训、技术支持,有利于弥补农村企业的先天不足,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物品的集聚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有了充裕的建设资金,当地政府必然会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扩大城镇用地规模,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城镇硬件水平提高,城镇硬件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集群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将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温床。农民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集群的整合功能使得大量农村精英投身创业,使民间的智力资源、财力资源得到了高度集中和有效开发,先行者率先成功后,成功的示范效应迅速引起大面积的创新仿效,吸引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区域内的生产活动中,使某类技术、某类行为成为区域性的群体偏好与首要选择,从而使农民的素质得到迅速提高;二是集群的网络结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开放的创新扩散体系,各种信息、知识和创意通过网络得到传播和交流,使每一种创新都能迅速普及,从而不断提高集群内及周边地区农民的生产、经营和创新水平;三是集群内部的竞争以及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使得在集群内务工的农民学习的愿望更加强烈,也使学习的成本降低了,更容易产生学习效应。因为在集群经济的聚集体中,生产的网络就是学习的通道,企业成员可以通过正式交流或非正式交往,获取新知识,掌握新工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6)

[2]穆书涛,马岚.乡镇企业集群――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农业经济.2005(6)

[3]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7)

上一篇:中国出口贸易如何规避检验检疫贸易壁垒 下一篇: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