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使用学具

时间:2022-09-24 02:21:18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使用学具

要:学具,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时用来帮助其理解某事某物的模型、实物、图表等的统称。学具对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欠缺的小学生来说,有着极其独特的作用。拟从学具的有效使用方面展开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有效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合理利用数学学具可操作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具操作更有效呢?

一、学具操作要重视教师示范

操作既不能由教师承包,也不能一味推给学生,应视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而定。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他们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重视操作的示范作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的示范要清楚。(2)教师示范的教具要足够大。(3)教具的颜色要利于学生清楚地观察。(4)教师的示范一定要慢些,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有时甚至可以重复示范。

二、学具操作要有流程的控制

小学低年段学生,存在着操作前不善于选择和取出学具,也不善于倾听,一说动手操作,就乱抓一气,操作后又不善于保留结果,讨论完把学具推向一边等课后收拾等问题。为使课堂教学中学具操作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例如,我在教学第二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等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一个地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目的明确,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摆放的现象,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

三、学具操作要与语言相结合

在利用学具探索时,一定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因为离开语言的单纯操作,是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的。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语言,以明确学具操作思维方向,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把学具当成“玩具”。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提出:“用10根小棒,每3根摆成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这样的三角形?还有剩余的小棒吗?为什么不能再摆出三角形呢?通过操作、观察、思考、问答,不仅使学生懂得什么叫余数,还明白了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学具操作要把握使用时机

把握学具操作的适时就是要把握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机。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才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走过场。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学生思考:两件上衣和三件裤子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你能把它们有序地说出来吗?此时,我没有提供任何学具,这个时候只有几个学生举起了小手,但思路并不清楚,这个时候我提示桌子上信封里放了两件上衣和三件裤子,小朋友们可以拿出来摆一摆,在有了学具后,学生借助学具很快把自己思路表达得更清楚了。以后当他们再碰到什么难题时就会想到“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来解决。

五、学具操作要注意表象训练

表象是学生由操作形成抽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就会影响理解知识的深度,影响抽象和概括的进行。所以,学生必须重视表象的桥梁作用。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操作完学具后,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按照脑子里出现的长方体的形状,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然后才让他们概括长方体的特征。表象的桥梁作用在这里发挥。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注意表象训练。忽视表象的训练,抽象就失去了依据,操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六、学具操作要与思考结合

学具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探索、理解、应用知识。所以,操作是手段,思考才是核心。因此,使用学具时,教师要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也可以操作完之后观察思考。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片,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学生来了兴趣,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吗?造成了学生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尝试,又得出了3种折法。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具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我们也应注意正确使用它,使它成为我们教学的有力武器,从而逐个击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月牙桥中心学校)

上一篇:习作教学有妙招 下一篇:面对现代诗歌教学,我们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