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石油能源的博弈

时间:2022-09-23 10:03:37

围绕石油能源的博弈

国际能源对手间围绕石油进行的博弈争夺,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一个持久不衰的热点。为了石油,世界在近三十年来打了大大小小多场战争,也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从“人间能源”、“地狱能源”到“天堂能源”

能源形式的发展革新,是人类文明变迁的重要推力。

我们可以把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能源分为三类,依次是:地上能源、地下能源、天上能源。有时它们也被戏称为“人间能源”、“地狱能源”和“天堂能源”。

人间能源,就是早先用来产生出“人间烟火”的地上能源――薪柴。这种古老的能源形式几乎被现代人们遗忘,但不要忘记,薪柴在人类能源利用史上曾扮演着绝对主角,它被我们的祖先使用了上万年之久。在古代,进行此类能源获取工作极为重要,这一行业的从业者“樵夫”的重要性,丝毫不比从事耕种的农夫或从事渔业的渔夫差,说起来,这个行当在古代时称得上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了。

薪柴的最核心功效就是生火。从现有资料看,人类在早期时不会用火,“茹毛饮血”。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根据中国古代传说,一位叫“燧人氏”的圣人才教会了人们通过“钻木”的办法来获取“火”,自此,国人才逐渐从漫漫长夜中被解放出来。人类懂得用火之后,很长时间里是把树枝、杂草这些常见的“地上能源”作为燃料来煮食、取暖,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从远古时代直至中世纪,人类拥有的最“先进”交通工具不过是马车而已,显然它不需要除了“马”之外的任何能源做动力,因而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薪柴始终占据着第一代主体能源的位置。

18世纪中后期,人类文明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巨变时代,一种革命性的新型能源――“煤炭”,逐步成为新的时代能源主角。“薪柴”这一使用了万年的古老能源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向以煤炭为主的碳基能源方向转变。煤炭、石油、天然气这类能源都是由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变化而形成的,它们的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在使用过程中伴生出大量二氧化碳,所以称为碳基能源。碳基能源的发现和利用,开创出人类文明发展变迁的新纪元。

相对于薪柴这类“地上能源”而言,煤炭、石油等碳基能源都来自于地下矿藏,因而它们也被称为“地下能源”。又由于自从人类大量使用这些“地下能源”以来,开始出现各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的生活环境逐渐从诗情画意的村庄农舍,向河流遭受污染、空气日渐污浊的工业化城镇方向发展,人类的生活空间都变“黑”了,因而这些地下能源又被戏称为“地狱能源”。

人类的能源消费结构从“地上”向“地下”方向转变,其核心诱因是蒸汽机与内燃机的发明应用。1769年,瓦特制成了第一台蒸汽机。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声称:“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由于蒸汽机的驱动需要以煤炭燃烧为动力,于是,人类开始把探寻能源的目光从地上向地下转移,煤炭逐渐成为了促进工业社会发展的新血液。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煤炭显得日益重要。工业革命早期,判断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它的煤炭储量和产量,它可以决定一个国家能开多少工厂,生产多少轮船大炮,甚至是拥有多少殖民地!

由于当时英国的煤炭储藏最非常丰富,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一直保持着持续蓬勃发展,成为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英国已能每年生产出1000万吨煤,而法国在当时仅能生产70万吨,因而法国的整体国力也就远逊于英国。到1846年,英国煤炭年产量已达到4400万吨,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第一大产煤国。当那些欧洲工厂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了缕缕烟雾,当那些工厂机器发出的隆隆轰鸣声打破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人类历史开始翻开新的一页――持续了数千年的农业时代过去了,工业化时代来临了!

煤炭在工业化时代里“一统天下”的日子,大约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之后,另一种新的升级型替代能源――“石油”出现了。人类到底是从何时开始进入石油时代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多个不同的版本。

美国人声称,是1859年一位名叫埃德温-德雷克的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斯维尔小镇打出一口深21米的油井,这口井日后被美国册封为“世界第一口现代油井”,而德雷克也被奉为了“石油工业之父”。所以美国人认为石油时代大门开启的起点是在美国。

前苏联却有另外一番解释:他们认为俄国人谢苗诺夫早在1848年就开凿出了世界第一口现代油井,因此苏联时代的百科全书毫不客气地把“石油工业之父”这顶桂冠封给了谢苗诺夫。

而据中国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50年的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发现了石油这种可燃液体。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世界上最早记录石油性能和用途的书籍,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石油”的名称,并沿用至今。沈括认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当然,不管这顶“第一”的帽子归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规模化利用这种液体燃料不过是近一百多年的事。石油登上历史舞台归功于内燃机,内燃机的出现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门。上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石油的应用价值受到广泛重视。人们发现,石油燃烧效能高且轻便,是最合适的现代燃料,对于提高军队战斗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世纪20年代以后,全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和贸易量迅速扩大。

人类正式踏入“石油时代”的准确时间是在1967年。那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一举突破了40%,而煤炭所占的比例却下降到了40%以下,至此石油正式取代煤炭,成为了第三代主体能源。正是石油这种新型工业血液的注入,使得世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人所无法看到、也无法想象的壮丽景观出现了:汽车的奔跑、船舰的巡弋、飞机的翱翔乃至飞船的上天,人类文明在短短的一百年间有了巨大的、奇迹般的突破发展。

福祸历来相伴。碳基能源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和科技高速增长,为人类带来福利;另一方面,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也让人类吃尽了苦头,正如《双城记》中的那句名言,人们“原本以为自己走向天堂,未想却奔向地狱的方向”。碳基能源开始展现出它狰狞的地狱面目。

人类开始寻求能够替代石油、天然气等碳基能源的其他形式的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海洋潮汐能等等。相对于来源于地下的煤炭、石油而言,风能、太阳能等多来自于天上,故而它们也被称为“天上能源”;又由于这些新型能源不像碳基能源一样在燃烧后会产生污染、释放出二氧化碳,它们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或“天堂能源”。

人类又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即将开始!

能源对手的博弈

在英文中,“对手(rival)”这个词的来源是“使用同一条河流的人”。古代人处于农业社会,用于灌溉的河流是农业生产的“血液”,对气候干旱的地方来说,河流显然是极其稀缺的资源,自然成为不同部落甚至不同国家间争夺的对象。于是,“对手”出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到工业社会后,河流的作用退居次席,但“对手”依然存在,他们之间彼此争夺的是另一种稀缺资源:石油,工业生产的血液。

国际能源对手间围绕石油进行的博弈争夺,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一个持久不衰的热点。为了石油,世界在近三十年来打了大大小小多场战争,也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石油俨然成为了当今世界最硬的“硬通货”。谁掌握了它,谁就奇货可居,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强硬的声音;谁缺少了它,谁就不得不降低姿态,仰人鼻息,那些油少但力大的国家,急眼时甚至抡起拳头诉诸武力。中东是世界上石油贮藏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也成为世界上是非最多的地方,成为被那些“油少但力大”的国家修理最多的地方。

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博弈让世界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石油的购入方和石油的出售方。前者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组成,它们是国际石油的主要消费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石油,由于其强大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地位,二战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上起主导作用;后者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为代表,该组织成员由11个富油国组成,多是第三世界国家,其出口石油占到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50%以上。随着西方国家对石油需求量的日渐增加,OPEC组织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双方形成了一种相互妥协的态势:一方面,西方国家能够容忍富油国在经济上进行结盟――OPEC可以通过控制原油产量来提升原油价格,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富油国经济国力;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并不允许富油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做大。基本上,西方国家是旨在让富油国能够“听话的”、以市场化的模式为其安全输送石油。经过一次次的对手过招,世界石油格局逐渐由混沌向有序发展,多数富油国认识到自己的地位角色,趋向于“闷头发财”,低调参与国际政治;一些有其他想法的国家比如伊拉克,也逐渐被修理服帖,被纳入到西方为其设定的框架轨道上来。历数当今世界富油国版图,能继续保持高调、甚至敢向西方“叫板”的,大约只剩三个国家。

第一个是伊朗。在这个神权高于一切的伊斯兰国家中,国民财富的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控制的石油工业,伊朗原油出口产值占到其全部商品出口的80%,因此,该国的选民们更关注的是石油这块蛋糕的归属问题,而非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当石油价格达到每桶60美元时,石油对伊朗GDP贡献率就达到28%,可以想见,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会对伊朗人民的生活水平造成多么大的影响。随着世界石油价格的逐步提升,有了经济底气的伊朗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日渐强硬,近几年来彼此关系一直剑拔弩张,成为继伊拉克之后被美国重点关注的又一目标。

第二个是委内瑞拉。这个南美最重要的产油国,近年来在总统查韦斯领导下频出惊人之举:2006年3月,委内瑞拉要求在该国开采石油的外国公司上交更大的利润份额;2007年,委内瑞拉宣布将4个重油项目国有化,本国的资本要占到至少60%;2008年初,一度威胁要终止向美国供油。

第三个要数俄罗斯。俄罗斯是世界上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产油国。自苏联解体以来,俄对石油贸易的依赖逐渐增强。普京尤其擅打能源牌,他一再强调:由国家控制战略资源更符合俄罗斯的利益,这对恢复俄罗斯国内经济,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力尤为重要。为此,普京向素有“石油帝国”之称的私有石油企业尤科斯石油公司开刀,将尤科斯公司总裁、俄罗斯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问罪入狱,把尤科斯公司全部资产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成交价纳入俄国有石油公司版图。尤科斯公司在当时备受西方投资者青睐,普京的这一举动在国际政坛上引起轩然大波,西方国家纷纷对俄政府提出疑议,但凭着普京的铁腕政策,俄政府最终完成了对国家能源系统的绝对垄断。

国际石油市场背后隐藏的这些博弈,让石油价格大起大落。以2008年为例,国际石油价格在这一年一波三折:先是2008年1月22日创出86.6美元/桶的调整低点后一路上涨,至7月2日欧佩克油价创下每桶140.73美元的历史高位,7月1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盘中甚至创出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新高。此后油价又一路走低,至12月23日,欧佩克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价格创下每桶34.49美元的低价,是自2004年7月以来首次降到35美元以下。2009年迄今,国际石油价格又呈现一路上升的局面,10月19日达到每桶72.21美元,创下年初以来的新高。

按照博弈论,对手之间博弈的结果有好有坏,这取决于博弈双方的参与态度。一般来说,当西方国家与富油国和平相处时,国际油价就比较稳定;而一旦双方出现摩擦,就会引起国际油价的飙升。从全球经济市场发展状况来看,历史上几次油价的大幅飙升,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冲击,甚至导致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国际油价比危机前大约增长了2倍,达到48.92美元/桶。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1974年全球进入高通胀期。发达国家经济体的通胀水平达到了13.95%,其中美国的通胀率达到11%,日本达到了23.95%;发展中经济体的物价水平也上涨了15.76%。2008年上半年,油价上涨导致全球经济运行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发达国家通胀率普遍超过预期,发展中国家大都偏高,一些国家更是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

(熊焰: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

上一篇:成功 大智慧系列 下一篇:金融业60年发展历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