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手机报学几招

时间:2022-09-23 09:49:16

向手机报学几招

由于我是中国移动88套餐的首批购买者,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了手机报开办之初的首批无偿收阅者。

作为传媒人,又是专职从事新闻研究的从业者,我通常是早听广播,晚看电视,中段时间读报纸,间或上上网,真是不想再拿出时间去读手机报了。尤其在手机报创办初期,我自认为每天发生的新闻就那么多,我熟悉的那几种媒体都登得够不够的了,实在没有必要再去看什么手机报。

我不仅不看,还把其视为负担,因为它经常使我的手机出现“您的信息储存已满”的警示,从而影响其他信息的收取,迫使我增加了每天删手机报信息的任务,而且是一字未读,即来即删。后来索性拨10086,要求撤销了本机接收手机报的功能,也就是自愿请求放弃了免费读手机报的权利。

2008年5月12日,我对手机报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当天下午,我和几位朋友正在京西一家酒店讨论保护、整理西夏文化遗产的事。忽然在座的一位朋友将其手机上刚刚出现的由手机报的一条新闻向我们宣读:四川发生大地震,震中在汶川。这位朋友是手机报的忠实读者。手机报发出的这条新闻,是我获取的关于汶川大地震的第一条信息,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手机报的特有优势,并开始意识到手机报存在的必要。因为那一天,作为报,它抢发了一条独家大新闻!

当时在座的一位专门研究西夏文字和羌族民俗的专家胡教授闻此信息大惊失色,当即给远在汶川的羌族朋友打电话,结果是一概不通。谁能料到,这位沉稳儒雅的老专家竟禁不住当众失声痛哭,连声说:“完了,完了!我这些羌族老哥们完了!”这一幕给我以极大震撼,也使我对小小的手机报不敢再小视。

于是,我当即向中国移动提出恢复收看手机报的申请,而且开始坚持阅读,予以特别关注,发现其不断改进,越办越好,在信息业的激烈竞争中异军突起,确有不少独到之处值得其他媒体,尤其是那些非手机之报借鉴。

我认为,手机报值得借鉴的独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时效极强

除了汶川大地震,还有许多重要新闻是由手机报抢先的,如奥运会开闭幕及多枚金牌的诞生、西方金融危机及救市行动、中国促进内需举措、我派专机赴泰接遇险游客、重庆化解出租车罢运风波等,手机报几乎都实现了在第一时间,几乎都抢在了其他纸介媒体的前头。由于它每天包括早、晚两报,在时效上不仅具备与其他日、晚报竞争的条件,而且因其省略了印刷、运输、发行等许多环节,信息的处理和更为便捷,真正做到了许多报纸梦寐以求而又难以切实做到的新闻滚动。仅以2008年11月29日的手机报为例,早新闻发了《我国将派专机赴泰接同胞》,晚新闻紧跟着报了《首批滞泰旅客今抵沪》,这是其他任何一张报纸难以独立完成的。

二、文字极短

手机报上的新闻稿,每条通常几十字,最长也不过百来字,文字精炼,一目了然,很少水分,皆是干货,给人一种读电报似的。在同样的时间里能够让读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今日人群来说,是非常期许和赞赏的。为此,文字精短信息多,可以说是手机报得到读者青睐的基本要素和赖以生存的基石。

三、阅读极方便

手机用户众多,小巧便携,为读者收看手机报上的新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用零星闲暇时间在相当宽泛的场合均可阅读,方便程度远远超过报纸、电视及电脑网络。这也许正是手机报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的首要原因。

四、内容与大众贴得极近

目前开办的报纸,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市到部委,大都具有某种机关报的属性。手机报则不同,其未承担机关报的责任及指导某领域、某地域中心工作的任务,可以真正以新闻传播为主旨,彻头彻尾地直面大众,服务大众,新闻的选择及安排也主要以大多数民众的关注度为标准,与广大读者有很强的接近性。请看手机报近来刊发的若干要闻:《空置房接近两亿平米》、《公共建筑室温禁超二十度》、《单行道窄于8米禁停车》、《高考报名还可补报》、《留学海归人数超增》、《刘翔主治医已敲定》、《索马里海盗释放中国船员》……这些新闻不仅上了要闻导读,甚至安排为头条,这样的安排在其他报纸是很少见到的。

当然,中国移动的手机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在此试提三点:

1.为取悦某些读者、吸引眼球,有炫富等不良倾向。如在《李嘉欣许晋亨完婚》一文中,连篇是“富家公子”、“价值七亿港元的大豪宅”、“婚宴开支超一亿港元”之类的词句,易产生负面影响。

2.为抢时效不确定信息,影响新闻的价值和媒体的可信度。如《二手房改革或将调整》、《传首富黄光裕被拘查》、《可能再被声押》、《成品油或降5角至8角》等文含有较多不确定因素,应当核准后再报为妥。

3.为追求文字简练,出现生造不准确词语等语病。如11月30日手机报“晚报导读”《国考作弊五年内禁考》一题中之“国考”,初看不知所云,读罢正文方知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之意,可以说是简而不准,而且应加个“被”字,改作“被禁考”才更准确些。

(作者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和北京市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高级记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流水逐波成恶搞 不辨花丛哪辨香 下一篇:编辑也要“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