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体意识

时间:2022-09-23 09:41:51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体意识

作者简介:徐明静(1989.6―)女,河南固始人 毕业院校:郑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 研究方向:英国文学批评

摘要:法国哲学家丹纳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作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当时英国社会,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新兴城市不断兴起,资产阶级也随之诞生。人们在思想上和观念上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在这种环境中,女性的自我意识也逐渐觉醒。在这个时期“英国女性逐渐表现出了她们大胆追求的性格特征和自由解放的心理要求,她们的个体意识和主体性得到提高和加强”。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奥斯丁必然不会不受到其影响。

关键词:简・奥斯丁 女性 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1、奥斯丁所处时代的背景

奥斯丁生活的时代恰好处于资本主义早期向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转型时期,当时的英国乡村生活还是比较闭塞的,发展速度缓慢。贵族和封建等级制度还是大行其道。男性占有绝对的经济统治地位,在家庭中也只有男性才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妇女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或者外出工作。在那个时代,婚姻似乎是女性的最好出路。如果能够嫁到一个有地位,有金钱的贵族家庭,那么日后的生活也就风光无限了,因此,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尤其是在英国,婚姻成了妇女们的生活重心。

2、奥斯丁的生平

奥斯丁作为一个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一直是读者和批评家的焦点。著名文艺评论家乔治・亨利・刘易斯称她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她的作品和她的个人魅力,并没有因为现代读者的口味的转变有所递减。“文学口味的翻新,几乎影响了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奥斯丁经久不衰。”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会存在赞扬和争议,奥斯丁也不例外。在读者中赞扬她的认为“那种细腻的笔触,尤其描写真实,情趣真实,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诋毁者则认为“它们表现的内容太琐碎了,而且实际被如此谨慎的限制住,只是去反应单调无味的,愚昧的令人生厌的言行,以至于其中的真实使我们感到困倦。”她得到的这些赞扬和诋毁都不谋而合的集中一点:18至19世纪的英国,男性是家庭和社会的主流和中心,而妇女地位极其低下。

3、奥斯丁的写作风格和叙述视角

当代著名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曾评价她:“一百多年,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以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著名文艺评论家乔治・亨利・刘易斯称她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

4、《傲慢与偏见》的写作背景及人物分析

4.1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形象

伊丽莎白在小说中是以一种理想的形象出现的,是奥斯丁浓墨重彩精心刻画的几乎完美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接受过教育,落落大方,风趣幽默,调皮可爱,独立干练,没有矫揉造作的习气。这些特质是她与当时的英国社会的名门淑媛截然不同,她坚持独立,从不趋炎附势,也不认为自己一定要为婚嫁而成为男人的附庸。

4.2伊丽莎白与好友夏洛蒂的对比

夏洛蒂也是当时英国典型女性的代表,她理智,现实。她可以为了后半生的衣食无忧而选择一份无爱的婚姻和一个庸俗的丈夫。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虽然伊丽莎白明白拒绝柯林斯意味着将来父亲过世后财产会落入柯斯林手中,但她依然断然拒绝了他。她宁可不要一份财产也不愿意陷入一场无爱的婚姻,因为那样意味着对自我理想的放弃与自我幸福的否定,因而也否定了自我。夏洛蒂把结婚当作“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夏洛蒂在婚姻问题上只考虑物质不考虑爱情的选择,是十八世纪那些无财产的中产阶级女性在婚姻状况的一个真实写照。

4.3 伊丽莎白与柯林斯先生

柯林斯和贝内特太太一样,是作者笔下刻画的非常具有喜剧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自高自大、心胸狭窄却又谦卑的蠢材。他生活悠闲,作为班纳特先生的远方表侄,他在班纳特先生死后将继承他的财产,而且,他年纪轻轻就得到了卡苔琳・德・包尔夫人德提拔,当上了牧师,所以他自视甚高。当他向伊丽莎白求婚试图对她的一家做出补偿却遭到伊丽莎白一口拒绝时,他实在想不明白以他如此优越的条件,伊丽莎白为什么要拒绝他的求婚呢?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恩主咖苔琳夫人却卑躬屈膝到极点。他小心翼翼地伺候奉承咖苔琳母女,极力拍马屁讨她们的欢心。

4.4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

达西先生出身高贵而富有,才智过人,绅士而有风度,但却拥有傲慢的性格。他目中无人的傲慢性格,即使是向心爱的姑娘表白时也未能放下架子,而是用平日里盛气凌人的姿态去求爱。而伊丽莎白义正词严的拒绝敲醒了他,所以他以全新的态度去认识自己和伊丽莎白,最终改掉了傲慢的习惯,用自己的真诚和善举赢得了伊丽莎白的芳心。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作者心目中最成功、最美满的婚姻。同彬格莱与吉英的“一见钟情”不同,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情感经历要跌宕起伏得多,彬格莱与吉英的婚姻虽然也是作者所认可,但相比起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情感就显得逊色多了。

4.6对父亲形象的颠覆反应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颠覆了父亲的形象,贝内特先生作为丈夫和父亲都是失败的。作为丈夫,他以嘲笑自己的妻子为乐;作为父亲,他疏于教育和管教自己的女儿。当贝内特夫人听说附近的尼日斐花园被租出去的时候,她兴奋地跑来告诉贝内特先生,可贝内特先却说,“既是你要说给我听,我听听也无妨。” 通过他的无视冷漠,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自己夫人的蔑视。奥斯丁运用的讽刺不但塑造了一个可笑的贝内特先生,更批判了父权制社会所推崇的男性形象。除此之外,贝内特先生还嘲笑自己的女儿们。“他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又无知;倒是丽萃要比她的几个姐妹伶俐些。” 作为一个父亲,他从不把自己的爱和智慧用在教育和培养自己女儿上。同时,对于丽迪雅和维克汉姆的私奔,他也要负大部分责任。当丽迪雅听到弗斯脱团长的太太邀请她一块儿到白利屯去时,他冷冷地说,“丽迪雅非到公共场所之类的地方去出一出丑,是决不肯罢休的。她这次要去出丑,既不必花家里的钱,又用不着家里麻烦,真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呢。” 这些不负责任的话,使一个不为自己女儿的将来考虑,丝毫不为女儿操心的坏爸爸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伊丽莎白劝告父亲要严加管教丽迪雅的话语也显示出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充满智慧。这一点上,女性的智慧超过了男性;女儿的作用超过了父亲,高尚的父亲形象正变得越来越渺小。

5、奥斯丁赋予伊丽莎白的意义

伊丽莎白的形象可以说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小说中伊丽莎白断然拒绝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她这种抗争意识也是奥斯丁本人的真实写照。奥斯丁终身未嫁,也曾遇到过一个年长与她的庄园主的求婚。在经过一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后,她断然拒绝了这门婚事。与其同样未婚的姐姐相守一生。伊丽莎白身上所折射的就是奥斯丁本人的影子。只不过在虚构的文学世界中,奥斯丁借助伊丽莎白最后的美满结局表达了她对美好婚姻和幸福不断追求的坚定信念。

伊丽莎白是小说中最富性格魅力的女性,奥斯丁也认为她是“一切印刷品中最可爱的创造物”。

(1)伊丽莎白聪明活泼、机智幽默并且落落大方。她对什么事都感兴起并且碰到什么事都总是能一笑置之。这也是她最初吸引达西的地方。

(2)她富有敏锐的洞察力。当经常看到家人在别人面前出丑并常常为此感到难受。不像吉英那样容易受到蒙蔽,她轻易地看清彬格莱小姐的真实面目。她颇有见识。

(3)她勇于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当她得知自己错信了韦翰而误会了达西的时候,她不禁自责:“我做得多么卑鄙!我一向自负有自知之明!我一向自以为有本领!……这是我多么可耻的地方!……我到现在才算有了自知之明”。

(4)她具有反抗性格。当彬格莱小姐非难她时,她立刻出言反击,当达西第一次求婚表现出傲慢与无礼时,她大胆地痛斥他的无礼。当无礼傲慢、仗势欺人的咖苔琳夫人前来阻挠他与达西的交往时,她也大胆地做出反击。

伊丽莎白独特的个性魅力深深地吸引了达西,使他为自己始终一往情深。而伊丽莎白在与达西的交往中也发现他时一个“性格很柔顺的人”。虽然他们的性格很不一样,但伊丽莎白认为“女方从容活泼,可以把男方陶冶得心境柔和,作风优雅;男方精明通达,阅历颇深,也一点会使女方得到莫大的裨益”。她认为这样的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结果两人的婚姻亦如她所想的那么美好。

6、奥斯丁的创作风格与女性意识

奥斯丁作为自由驾驭女性话语的作家,怀着极大的热情歌颂女性的智慧与能力也冷静剖析了她们面对现实的人格局限。她塑造的一系列正面的女性形象具有平等的意识和在自我追求的意识。

通过奥斯丁的女性价值取向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她的女性意识在男性思维式的深海中渐渐浮出水面,她开始从女性角度关注主体意识的存在。但刚刚有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奥斯丁,通过其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不是纯粹的女性独立姿态,而是女性面对实际社会生活时的觉醒的理智和聪慧,不是女性对社会价值的追求,而是女性从实际出发,通过婚姻等途径追寻自我的行为,是其在社会地位的追求,女性的可爱,独立来自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修养,自尊是女性价值的核心所在。但他的女性主义意识还是有局限性的,尽管她极力提倡女性的智慧和理性,但她依然认为女性的作用在于家庭,她所有作品当中的女性最终归宿就是婚姻,家庭。无论是男女平等还是个性张扬,几乎都只局限于家庭。妇女的职责在于亲自过问子女教育,指导仆人,确保家庭舒适,协助丈夫建立好各种人物关系。当然这是由于她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所导致的。

总之,《傲慢与偏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传统与反传统的奥斯丁,她以文学方式对抗并超越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书中的女性意识显然无法与当代女权主义激进的观点相比,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奥斯丁女性意识的充分体现和身为女性所拥有的那份自信与骄傲。同样也告诉人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牢固的爱情是婚姻的奠基石,这种爱情观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其现实意义。奥斯丁从日常平凡的事件中揭示出普遍而深刻的道德涵义,并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第一次全面地探讨了妇女的处境问题和地位问题,所以她不愧为女性文学的先驱者。

参考文献

[1]Naghan,David.Jane Austen in a Social Contest.[M].The Macmillan Press,1981

[2]Teachman,Debra.Understanding Pride and Prejudice: a Student Casebook to Sources,and Historical Documents.[M].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7

[3](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4]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文联出版社,1996

上一篇:论《四库全书总目》视野中的陈维崧及“清初骈... 下一篇:清代满族文学家族章佳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