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在晚唐五代诗格中的地位及分类

时间:2022-08-07 05:10:13

摘要:晚唐五代诗格中认为“物象”是构成诗歌的必要因素并且在诗歌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晚唐五代诗格中,对“物象”的分类是按照“内外意”分类归纳成类型的。诗格中对“物象”的归纳既有按意义类型进行列举式划分,又有举出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式的归类。这种划分方法使得物象与政教相结合,是物象理论和传统诗教理论的合流。

关键词:物象;晚唐五代诗格;地位;分类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晚唐五代诗格作者虽多,但大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物象,对物象高度重视。这一时期,有关物象的理论,认为物象不仅是构成诗歌不可或缺的一因素,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

一、“物象”在诗格中的地位

首先,物象是构成诗歌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旧题白居易《金针诗格》中:

诗有三本:一曰有窍。二曰有骨。三曰有髓。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凡为诗须具此三者。①

又旧题梅尧臣《续金针诗格》:

诗有三本:一曰声调则意婉,律应则格清;二曰物象明则骨健,物象暗则骨弱;三曰意圆则髓满,格高则髓深。

在这里,诗人把“声律”、“物象”、“意格”作为构成诗歌必须具备的“三本”。其中把“物象”比作“骨”来表明“物象”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贾岛在《二南密旨》中称“四时物象节侯者,诗家之血脉也。”虚中在《流类手鉴》中指出“夫诗道幽远,理入玄微。凡俗罔知,以为浅近。善诗之人,心含造化,言含万象。且天地、日月、草木、烟云皆随我用,合我晦明。此则诗人之言应于物象,岂可易哉?”②作诗的道理幽远玄微,普通人不知道,便以为诗道浅近。只有善于作诗的人才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物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物象的重视。另外,徐衍在《要式》中借虚中之语道出物象在作诗中的重要地位:

物象门:虚中云“物象者,诗之至要。苟不体而用之,何异登山明舟,行川索马。虽及其时,岂及其用。”③

其次,物象在诗歌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贾岛在《二南密旨》中用“物象是诗家之作用”、“论引古证用物象”、“论总例物象”、“论总显大意”四部分来论述“物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这四部分中,将具体的物象按照意义类型进行分类,并通过具体的诗例来阐释“物象”是怎样来表达诗人之意的。另外虚中《流类手鉴》、徐夤《雅道机要》、齐己《旨格》、徐衍《要式》、王玄《诗中旨格》、梅尧臣《续金针诗格》等都不同程度的对物象进行总结、举例物象应用的方法。

二、“内外意”指导下的“物象”类型说

晚唐五代诗格中对物象的分类是在“内外意”的指导下进行分类归纳成为类型的。

什么是“内外意”?《金针诗格》中指出:“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二曰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内外含蓄方入诗格”④ “内意”是指诗人在用物象时所融入的主观思想感情,但在晚唐五代诗格中一般把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限定于“美、刺、箴、诲”所表现的的儒家诗教观。“外意”则是物象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意义。两者的关系是在诗歌中达到统一。《金针诗格》以“内外意”对物象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概括。“《金针诗格》对物象的‘内外意’的要求是‘内外含蓄’,也就是具体诗歌创作中的‘内意’与‘外意’的恰切一致;既能在客观形象的描摹上完整统一,又能贴切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意绪。”⑤ 梅尧臣在“内外意”理论的基础上在《续金针诗格》中又有所发挥,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释:

诗有内外意

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诗格。诗曰:“旌旗日暖龙蛇动,宫廷风微燕雀高。”“旌旗”喻号令也;“日暖”喻名时也;“龙蛇”喻君臣也。言号令当明时,君所出,臣奉行也。“宫殿”喻朝廷也;“风微”喻政教也;“燕雀”喻小人也。言朝廷政教才出,而小人向化,各得其所也。“旌旗”、“风日”、“龙蛇”、“燕雀”,外意也;号令、君臣、朝廷、政教,内意也。⑥

晚唐五代诗格中对“物象”的理解与分类基本上是按照《金针诗格》中所提出的“内外意”理论来列举归纳的。除了《金针诗格》中所专列的“诗有物象比”一目中列举出十一条对物象进行的分类外,贾岛《二南密旨》所列举的“物象是诗家之作用”、“论引古证用物象”、“论总例物象”、“论总显大意”四部分中在突出物象在诗歌中创作中的作用的同时,对物象按照意义类型进行了分类,并用具体的诗例来展示怎样通过分析物象来把握诗人立意的方法。其中“论篇目正理用”一目以“内意”归纳常见物象,共有四十七条,如:

梦游仙,刺君臣道阻也。水边,趋进道阻也。白发吟,忠臣遭佞,中路离散也。夜坐,贤人待时也。贫居,君子守志也。……风雷,君子感威令也。野烧,兵革昏乱也。赠隐者,君子避世也⑦,……

“论总例物象”更是大篇幅的列举了一系列的日常物象,如:

天地、日月、夫妇、君臣也,明暗以体判用。钟声,国中用武,变此正声也。石磐,贤人声价变,忠臣欲死矣。……竹杖、藜杖,比贤人筹策也。猿鸣,比君子失志也。⑧……

除了上述诗格外,《流类手鉴》中的“物象流类”也列举归纳了大量日常物象。晚唐五代的诗格在对“物象”进行类型化的同时,也将这种理论应用到对具体诗句的分析解读中。如《流类手鉴》中的“举诗类例”:

阆仙诗:“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此比小人得所也。己师诗:“园林将向夕,风雨更吹花。”此比国弱也。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此君暗臣僭,贤人不仕也。无可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此比不招贤士也。⑨

又如徐夤《雅道机要》“明意包内外”:

内外之意:诗之最密也。苟失其辙,则如人去足,如车去轮,其何以行之哉?赠人。外意须言前人德业,内意须言皇道明时。诗曰“夜闲同象寂,画定为吾开”。……鹧鸪。外意须明飞自在,内意须言小得失。诗曰“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闻蝉。外意须言音韵悠扬,幽人起兴;内意须言无秽,贤人思退之故。诗曰“斜阳常古道,久客独踟蹰。”⑩

综合起来看,晚唐五代诗格五代的诗格中对“物象”的讨论主要是基于对“内外意”的理解。就其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诗歌创作中常用的物象所隐含的儒家政教意义上的文化寓意进行总结,藉此来指导初学者的诗歌创作;二是讨论如何将“内外意”结合起来,也就是怎样将经过提炼的物象与诗人要表达的思想主旨融合在一起,完整的表现诗人的思想意绪。以“内外意”(内意主要是诗句的比刺意义)为标准,既有对于物象的分类总结如《金针诗格》“诗有物象比”、《二南密旨》“论总例物象”、《流类手鉴》“物象流类”、《雅道机要》“明物象”等,也有对诗句中运用物象的举例分析来揭示诗句所蕴含的比刺意义。如《流类手鉴》“举诗类例”、《雅道机要》“明意包内外”、“琢磨门”、“创意门”,《续金针诗格》“诗有三本”等。在晚唐五代诗格的创作者心中,对于“物象”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物象类型的划分,形成一种力图赋予物象以理性意义,以各种风雅义理来作大规模的比附的诗学观念。

三、结 语

晚唐五代诗格中的“物象”概念是在“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晚唐五代诗格中对“物象”的理解及分类归纳在诗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晚唐五代诗格通过“物象”来表达诗人的寄托之意,是唐代“兴寄说”与“兴象说”相结合的结果。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按照“内外意”所归纳的“物象”类型中,“内意”是限定于政教意义,这使得物象与政教相结合,是物象理论和传统诗教理论的合流。

注解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352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418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452页.

④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352页.

⑤李江峰.唐五代诗格中的物象理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第91页.

⑥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520页.

⑦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378页.

⑧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379――380页.

⑨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421―422页.

⑩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438页.

上一篇:孔子讽子路鼓瑟考 下一篇:路遥《人生》爱情悲剧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