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9-23 09:06:38

浅析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文章从当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存在问题出发,指出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措施。在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重视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进程也在加快推进,各个领域的项目国际化竞争也日益激烈,很多项目的技术标准、内容范围和项目管理业都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中大多还是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为辅助的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限,培养的方案也不宽。甚至出现了本专业脱离了土木工程的技术背景,同工程管理同没有技术背景的专业结合起来,没能体现专业的特色。这个同国际上工程管理所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差别甚远,不能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很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都不合理,设置过于简单,未能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经济法律和管理课程有机融合,多为简单的课程拼凑。在课程的教学中,也是由不同的教研室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科之间缺乏融合和交流,学生在血丝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不知道学什么的被动局面,专业性体现不出,专业技能也不扎实,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环节不够,由于面临学生安全、经费不足、实习周期短、组织难度大等问题,很多学校在实践环节上出现轻实践、重理论的局面,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羁绊。学生尽管接触了不少的理论知识,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工程项目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缺乏参与系统的实践项目的锻炼;加上学生的实习时间周期短,多为集中实习同分散实习相结合,在分散的实习中也有造假现象发生,这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上手慢,适应能力差等不足。在教学环节上,学生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设置的不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当前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总体而言比较薄弱,缺乏学科带头人。在师资力量的学科背景、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上也不合理。很多工程管理的老师就是直接从相关学科抽调的,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教师。另外在年龄的搭配上也不容乐观,呈现出老青两代相结合的结构特点,当然在教师的选聘过程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科结构背景,甚至出现了很多教师都出自同个学校或同个导师的现象。

二、我国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和国际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必须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步伐。当前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和其他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需求比较多,希望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但是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管理能力也欠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从国际视野上看学生也缺乏工程管理的背景技术,不少学生毕业后做不了工程预算,也看不懂图纸,对国际管理、法规、标准不熟悉。在国际市场上,只有专业技能强、工程背景好、有很好的事务操作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很好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的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更受人欢迎。很显然,目前我国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还难以适应国际需求。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应用性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个高校都应该结合自身人才培养定位的实际,积极探索符合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

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上,要明确培养的学生应该要突出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需求。有该专业的院校都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开辟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在课程设计上要突出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律类的基础知识,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背景。学校要力所能及的为学生开辟实习和实训基地,拓展基地服务内容,走校企合作路线。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了提高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也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以满足时代的需求。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要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教学内容,侧重在工程管理项目中的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内容的教学,要突出理论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工程管理项目类型如国际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物业管理、工程预算、投资与预算、房地产经营等内容,突出一专多能。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工程管理作为应用性技术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要不断的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循序性和递进性,避免次序颠倒,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同的教研室之间也要加强沟通,避免上重复课程,共同来把关专业设置问题。在专业基础课、实践课、选修课上都要经过严格的把关,要体现一些技术核心课程的内容,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尤其是施工阶段的知识传授要尽可能全面,帮助学生日后更好的把握整个工程管理的流程。

(2)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校内要加大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通过相关的工程管理软件和教学实训平台提高全程模拟训练的技能,通过沙盘课程、技能竞赛、专业实训、专业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宏观认识;二是要设立实习环节,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综合技能。要强化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对实习环节的跟踪,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竞争力。

(三)重视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学生,首先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不仅要求教师的学术水平,也要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高校要在选择实验、实习、课设等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专业背景、学历、和职称层次。要选择有一定实践技能的教师,特别是有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并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训挂职,提高教师的事业,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注意教师的定期学习、教研室活动、学术培训和对外交流,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整体水平。要注重将教师的科研同教学结合起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将教师送往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施工、设计和管理,强化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培养模式

(1)加大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实验、实训中得以形成,其能力是要在工作中得以体现。专业建设也是人才培养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加大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购置专业相关的模拟软件和仪器设备,购置专业前沿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切实落实好学生的实训。要建立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加大学校同企业和建筑行业协会的联系,共同参与企业的工程管理项目。

(2)扩大校企合作。随着国际工程项目国际化和复杂化的呈现,高校要积极同企业加强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增强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学校可以借助建筑企业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企业也可以整合教育资源,走产学研道路,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凸显校企合作的优势。高校同企业建立好良好的合作关系后,也可以把一些学生的实训项目转移到企业中去完成,也有助于让学生提前适应工程项目的管理。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培养人才方面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人修养提高到新的层次,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师资结构、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应用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上一定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努力培养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知识宽、创新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2

[2] 戴兆华,杨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6.04

[3] 刘荣,张斌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2011.01

上一篇:独立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现状分析及策略 下一篇:怎样才能开好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