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利“蝶变”

时间:2022-09-23 07:48:52

时下,“发展缺钱,建设缺招”是许多边远农业乡镇面临的共同难题,为此,不少乡镇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于找经费、保运转。然而,蓬溪县群利镇和阆中市洪山镇却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千方百计撬动民间资金,大力激发流动党员建设家乡的热情,找到了一把破解农业乡镇“修路没钱、发展困难”的“金钥匙”。

30多年前,这里的干部为了让农民吃饱肚子,偷偷摸摸包产到户,成为农村改革的探路人,被誉为“四川联产承包第一村”。

30多年后,这里的干部在上级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创新方法,通过宅基地置换,激活数千万元民间资金投入,使场镇3年内扩大了3倍,有效破解了边远乡镇发展乏力的难题。

新年前夕,记者来到蓬溪县群利镇,了解这个边远小镇的发展路径。

冷冷清清,这里曾徘徊多年

“一场能卖好多肉?嘿嘿,现在每场可以卖150多公斤,但场镇没有扩建时顶多卖百把斤出头!”段云华一边飞动着砍刀,一边笑嘻嘻地招呼买主。

和干了近20年屠宰生意的段云华的感受相同,在群利镇居民的记忆中,小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闹过,好多年都显得冷冷清清。

这也难怪,虽然早在30多年前,群利镇一度因下属的九龙大队在全省第一个包产到户而声名鹊起,但毕竟因为离县城将近70公里,位于重庆、广安、遂宁三市交界处的地缘劣势而发展缓慢,与周边乡镇渐行渐远。

“那些年,我们群利镇光走背运啊!虽然1992年就建了镇,但场镇10年基本上没有变化,一直是那条400来米长的老街,常住居民不到2000人。本镇老百姓赶场不是到重庆的合川,就是到本县的蓬南镇,本来就够穷了,有限的财气还流向了外地。”说起旧事,在群利工作多年的镇民政办主任熊世纯很是心酸。

让群利人辛酸的记忆远不止这些,2003年,在场镇开发建设中,由于征地赔偿等问题引发矛盾,导致群众集体上访,后来镇主要领导被调整,造成场镇建设方案搁置,这一耽搁又是整整5年。

“天空换土地”――群众说了算

“建镇15年,街还是那条老街,屋还是那些老屋,我们和相邻的蓬南镇、万隆镇差距愈来愈大了,这样下去咋个得了哦?”2006年底,临危受命的镇党委书记廖高、镇长何均红刚刚上任就被老百姓的诘问逼得透不过气来。

“那阵子压力大啊,群众要求发展的愿望强烈,可乡财政没有资金,上面又不给钱,空手套白狼也玩不转啊!”一年后担任镇党委书记的何均红回忆当时的情形一脸无奈。

走访群众、了解情况、比较论证后……群利镇新班子有了底:群众要求发展的愿望迫切,尤其希望在扩建场镇的过程中实现房屋增值、生活改善、产业发展的目的,因势利导,这一切可以成为推动场镇发展的有利因素。

扩建场镇就得开展配套服务、搞好绿化美化……“群利是吃饭财政,哪有这笔钱先来垫资啊?”许多干部好心提醒新班子,“城建得占用群众土地,涉及赔偿,前任领导就是为此走了‘麦城’,你们千万莫犯错误哈!”

“当年九龙村的干部冒着坐牢的风险包产到户,大灾之年让群众吃上了饱饭,他们怕不怕犯错误?城镇长期不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这才是最大的失误!”镇党委书记何均红态度坚定。

找老板先行垫资、找银行协调贷款、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发展……一条条建议提出,又一条条被否决。最后,大家还是觉得最实用的还是“天空换土地”――由政府统一引导规划,鼓励农民集中建房。再将置换出的土地变现盘活,进而吸引更多的农民前来集中建房,使场镇聚集人气、凝聚财气、扩大规模。

场镇建设最难的就是占地赔偿。2008年初,镇党委重新启动场镇建设方案,断垭口村首批涉及的46户被占地农民中,居然有41户完全赞同方案,顺利得让镇上的领导都吃惊。

“这次成功得益于创新了方式。镇上重新召开村民大会,公布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反复修改;选出村民代表组成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自主决定开发方式!”村支书杨大开乐呵呵地说,“镇领导只搞协调服务,不参与具体建设工作,连选先行垫资建设的施工队也是村民自己说了算,大伙能有意见吗?”

“关键是占地农民不吃亏,三口人就能免费分到两楼一底180平方米的新房,光出租一楼门面每年都有几千元钱收入,大伙儿自然心甘情愿签字喽!”村民莫熙亮实话实说。

一年之后,46户农民顺利入住兴旺街新居,置换出土地30.8亩。除了免费分给被占地农民的门面住房外,剩余的新房出售所获收入在兑付施工方支出后,所余180万元全部用于硬化路面、安装路灯等配套设施及被占宅基地的农民福利。

安居乐业,边远小镇“蝶变”新生

“镇上真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啊,这样的好事上哪儿找!”眼见断垭口村的乡亲们得到了实惠,邻近的农民纷纷主动要求参与规划建设。镇上如法炮制,从2008年第一条410米的兴旺街破土动工,到随后1100米的繁荣街、800米的吉祥街等陆续建成,多年停滞不前的群利实现了“蝶变”。

群利大了,群利美了,小镇居民们感受最深――

2004年,村民莫美怡建起两楼一底的新房开起了全镇第一家超市。“头几年生意差,想多添置货物怕卖不脱,品种太少了顾客又不满意。”随着场镇扩建提速,莫美怡也时来运转,店里商品从200多种增至400多种,遇上赶场天还要打拥堂。当初,莫美怡曾想以20万元转让门面但无人问津,元旦节前有人出50万元购买,却被她一口回绝:“生意这样火,一年有近30万元的毛收入,凭啥子要卖呢!”

租店卖手机的林红君这两年生意愈来愈好,但房租也不断上扬,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和老公商量后,索性把户口迁入镇上,参加统一规划的新村建设。“群利镇前景看好,还是抓住机遇建房开店划算!”林红君告诉记者,“最多再过两年,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了!”

最早参与置换土地的莫熙亮用免费分到的铺面做起了建材生意,结束了长年在外打工无法照顾家庭的历史。“虽说没有发大财,但比起在厂里上班自由多了!”小老板莫熙亮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足。

生意火了,生活舒适了,房产明显增值了,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参与到新村建设中来。本镇的农民来了,邻近蓬南镇的农民来了,武胜的农民来了,就连重庆的合川、潼南也有人前来安家落户……

短短3年时间,群利镇吸引近9000万元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场镇面积由0.4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人口由2000人猛增至7600余人;场镇商贸、卫生、学校、车站等公益设施一应俱全,天然气建设也纳入全面规划,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3年来,群利镇扩建力度大,占地较多,涉及占用宅基地的农民达150多家,但所有规划方案都顺利通过,这是为何?“党委、政府不拍‘板子’,由群众民主决策;乡村领导不定‘调子’,由群众选择方案;大小干部不摸‘票子’,由村民代表民主理财,群众能不满意吗?”断垭口村支书杨大开一语道破。

上一篇:荣县:“三入三分”促共赢 下一篇:高坪区面向全省公选社区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