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治疗牙周炎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23 06:42:58

清胃散治疗牙周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 牙周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牙周袋形成和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齿逐渐松动,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牙龈肿痛,烦渴饮冷,口臭,胃脘嘈杂,便秘,尿黄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阐述了清胃散治疗牙周炎的用法用量,禁忌症和临床疗效等,研究表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清胃散;牙周炎;研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07-02

牙周炎属于中医“牙槽风”、“牙宣”范畴[1-2],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腔疾病,常表现为牙龈肿痛,牙齿松动,不敢咀嚼,进食困难,患者常常是寝食难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民间广泛存在“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的说法,牙周炎主要特征为牙周袋形成和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齿逐渐松动,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3-5],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牙周炎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本文笔者运用清胃散治疗牙周炎疗效显著,先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处 方

黄连6g、黄芪9g、生地15g、丹皮9g、当归10g、甘草6g、升麻10g、鱼腥草20g、露蜂房10g、淡竹叶12g、白花蛇舌草20g、石膏20g,胃热重者重用石膏、黄莲,牙痛兼有偏头痛或巅顶疼痛者加白芷、细辛、藁苯,牙宣出血甚者加白茅根、白及、牛膝,大便秘结、小便黄者加大黄、牛膝,牙周袋溢脓加蒲公英,牙松动加桑寄生、枸杞,口渴加玄参。

2 用法用量

石膏先煎30min,煮沸后改用文火再煎20min后取汁约150mL,每剂煎服3次,每日1剂,水煎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10d为一个疗程,部分药液可作日内含漱用,次数不限。

3 禁忌贮存

用药期间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药物置阴凉干燥处存放。

4 临床应用

本文选取了78例牙周炎患者,男31例,女47例,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8.5岁,发病时间最长5天,最短1天,体重(50.7±7.6)kg,身高(165.2±5.9)cm,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牙宣”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充血、松软,探之易出血,有牙周袋存在,深度为3mm到5mm不等,大部分病人牙周袋溢脓,伴全身发热,牙齿松动,咀嚼无力,叩痛明显,口气热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大而数。运用清胃散治疗,每剂煎服3次,每日1剂,连用30d后,:疼痛及其伴随症状消失,痊愈者68例,占87%,:疼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消失或缓解,好转者7例,占9%,:疼痛无缓解,无效者3例,占4%,总有效率为96%。

5 体 会

牙周炎属于中医“牙槽风”、“牙宣”范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腔疾病[8-9],临床上可见牙龈红肿、疼痛、出血,甚者可有牙龈的溃烂、溢脓,并伴有全身症状,患者常常是寝食难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牙周炎一般较难治愈,可由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引起,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常因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运化失调,脾胃中蕴郁化热,火气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外入上齿,手阳明上项贯颊入下齿,胃火内炎,循经上攻,故牙龈红、肿、热、痛,或为牙龈出血,甚至唇口腮颊亦被波及,热壅则肉腐.牙周溢脓,热气口臭等症,以及发热,口渴喜饮,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等热邪炽盛之象,我国明代王伦在《明医杂著》中称[10-11]:“齿虽属肾而生于牙床,上下牙床属阳明大肠与胃……,肠胃伤于美 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致湿热上攻,则牙床不清而为肿,为痛,或出血、或生虫,由是齿不能安而动摇,黑烂脱落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写道:“凡火病者,必病在牙床肌肉间,或为肿痛,或为糜烂,或为臭秽脱落,或牙缝出血不止,是皆病在经络,治宜清火邪为主,清代《医宗金鉴》[12-13]也有记载:“血从齿缝或龈中藩出也,此为手足阳明及足少阴三经之病,祖国医学认为牙周炎可分风火、实火、虚火三型,而以实火多见,治宜清胃泻火为主,配合凉血解毒,长期以来,对于牙周炎的治疗都没有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较差,极易复发,西医传统疗法是使用甲硝唑、青霉素,可较快消除急性炎性症状,但其不良反应也显而易见,如过敏反应,皮疹,胃肠道刺激症、恶心呕吐等,祖国医学经过几千年经验的积累,对此病有着深刻的理解,清胃散也由此而产生。

清胃散采用传统中药成方组成[14-15],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方中升麻清解阳明热毒,黄连清胃火,黄连得升麻,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则无升焰之虞,同时,升麻为阳明经的引经药,在方中为臣使药,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可致血分亦热、出血,又可伤津,故方中又配伍生地、丹皮凉血滋阴,当归养血活血,消肿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黄芪、石膏清胃,并能宁血以制溢,甘草既可和中又可清热解毒,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露蜂房,又名蜂房、马蜂窝,味甘,性平,有攻毒消肿、祛风止痛功效,淡竹叶,性昧甘、淡、寒,有清热除烦、利尿功效,能清除胃中湿热,随症加减.口渴加玄参、以生津止渴,胃热重者重用石膏、黄莲,牙周袋溢脓加蒲公英以清热解毒,牙痛兼有偏头痛或巅顶疼痛者加白芷、细辛、藁苯,牙宣出血甚者加白茅根、白及、牛膝以降火止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者加大黄、牛膝以凉血解毒,牙松动加桑寄生、枸杞以益肾周齿,诸药合用,共奏清除胃火、凉血解毒之功效,经研究表明,清胃散治疗牙周炎,疗效显著,没有副作用,但应强调指出的是,在急性牙周炎症状缓解后,仍应重视对牙周病的基础治疗,如洁齿、牙周手术、咬台调整等,以及要求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自我护理、定期复查等,以便恢复牙周组织的持久健康。

参考文献

[1] 不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638.

[2] 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台诊断治疔学[M].中国医学科技出版杜,2010:2010-2011.

[3] 屠亚夫.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牙周炎11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5):33-36.

[4] 杨鸿飞,唐慧莲.中西医结合治疗牙痛120例临床体会[J].中医药信息,2009,26(6):104.

[5] 章淑艳,朱建军,肖华,等.加味清胃散治疗牙周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1,39(3):136-138.

[6] 孙立亭.蜂房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现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2(5):2.

[7] 李慧卉,汪晖,吴基良.淡竹叶及其根茎碎骨子的研究进展[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5(2):67.

[8] 宋秋烨,吴启南.中药淡竹叶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8(3):23-24.

[9] 陈建灵.提高中医治疗牙周炎临床疗效的思路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1,17(2):292.

[10] 卫淑华,高瑛.漫谈牙宣的三步疗法[J].河南中医,2010,14(4):40.

[11] 朱益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牙周炎65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9,20(1):22.

[12] 王玉坤.牙周炎患者68例临床综合治疗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5):463-464.

[13] 高,高耀.牙周病600例中医辨证防治[J].医学信息,2010,21(10):3.

[14] 裴霞,华红,徐治鸿.中医药在牙周疾病的临床应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1,15(2):5.

[15] 李子心.牙龈萎缩如何应对[J].中国医药指南,2009,3(5):65.

上一篇: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心电图标准与超声心动图的对... 下一篇: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