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的火花在化学课堂迸发

时间:2022-09-23 06:30:52

让思维的火花在化学课堂迸发

摘 要: 思维能力是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之一。本文就如何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具体从基本思维方法、设置问题、化学实验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基本思维方法 化学实验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决定了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说决定了该学生的成绩。所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成为中学阶段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样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成为我们不断思考和尝试的问题之一。思维能力是在思维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所以思维能力靠机械记忆,简单模仿是无法提高的。学生必须深入到问题中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才能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尝试。

一、从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入手

思维过程是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推理的过程。我们首先要对这些基本的思维方法进行训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新知识和新概念不断被引入,这些知识与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将容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拿出来让学生分析比较。例如:学习单质化学物概念时,要把过去学过的纯净物、混合物拿出来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发现这两组概念中的关键点,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是以物质的种类,而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以元素的种类。初三化学中这类知识较多,这类知识的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而在各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例如在金属性质的教学中,先展示各种常见金属的性质,再由这些常见的性质,概括出金属的共性。化学的教学中,推理能力是最能得到训练的。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最常见的就是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出是什么物质或有哪些物质发生了反应。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方法,为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没有疑惑就没有思维,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类启发性的问题或者质疑性的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来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单质和化合物时,给出学生几种常见的化学物质,水、氧气、二氧化碳、高锰酸钾、铜、氧化铁、氯化钠、氢气、碳酸氢铵等,抛出问题:“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学生讨论之后会从状态、由哪种微粒构成、是否含有氢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有几种元素构成等方面进行分类。这样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出发了解问题。

当然在设置这些问题时,要能抓住教学重点、难点,从教材内容和知识的逻辑顺序,从已学知识出发,一环扣一环,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特点,使学生能连续思考,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不仅课堂上认真思考,课后和作业中也能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同样得到了拓展。

三、通过化学实验促进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

化学实验室化学学科的命脉,同样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推手。初三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化学学科一无所知,化学实验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助于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思考;眼花缭乱的实验现象,最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发学生的疑惑,进而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愿望。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个实验加热碳酸氢铵,当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铵时学生会看到:固体慢慢消失,试管内壁有少量水珠,还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学生感到很奇怪,固体哪里去了,溶化不是应该有液体留下的吗?难道凭空消失了?不可能呀?种种疑惑接踵而来,研究和思考的欲望也随之而来。还有在燃烧课题中,有一个“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当我们把沾了酒精和水混合物的手帕点燃,手帕在“熊熊大火”中没有丝毫损失。学生感到太奇怪了,手帕还会烧不坏?疑问不断敲打他们,思维同样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思维能力也就在这些神奇的实验中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升华。更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是探究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假设,自己设计实验、动手验证,最终观察现象得到实验的结论,对实验的成功和失败作出分析。整个过程综合了思维的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把思维培养推向高潮。

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要持之以恒地训练。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精心设计有效提问,高效课堂水到渠成 下一篇:正确运用多媒体,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