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新闻故事化报道

时间:2022-09-23 06:21:41

接受美学与新闻故事化报道

新闻故事化报道就是借鉴写故事的文学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法。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源远流长。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中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找到理论附依。

接受美学受众观对新闻故事化报道的参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领域的传播模式存在着从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的转变,传播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新闻报道形式的改变,新闻故事化报道正是这种改变的产物。笔者试图参照接受美学受众观,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

接受美学文学理论挑战的宣言是“读者―接受”,主要研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认为读者是文本得以成为作品的不可或缺的作者,即作品都要经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过程,方能实现其意义和价值,读者的积极能动性,在与文本的交流互动中得以体现。按照接受美学的受众观,新闻作品创作出来,只有被受众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其新闻价值。受众不仅是新闻信息流动的目的地,也是新闻作品产生的动力之一。受众甚至处于比传者更高的位置。因而,任何高水平的新闻传者,都要考虑到受众的需要。而新闻故事化报道的兴起,正是这种受众中心论的体现。

随着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对新闻作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从新闻报道获得新闻信息,而是进一步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生动、形象,除了满足信息获知欲望,还能获得审美愉悦和阅读。如何满足受众的双层需求呢?在新闻同质化竞争的现实情况下,必须从新闻的写作技巧上另辟蹊径,而运用故事化的手法报道新闻,则是一条重要而新颖的途径。而为什么要用故事的形式呢?

新闻故事化就是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让人觉得放松、有趣。因为,故事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新闻故事化正好契合了人们的接受喜好,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新闻故事化报道实现了“读者―文本”之间的良性互动。

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与“视野融合”概念观照下的新闻故事化报道

接受美学著名理论家罗伯特・姚斯提出来了“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等概念。“期待视野”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这种期待视野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直觉能力、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等。而“视野融合”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的融合,从而实现受众对作品真正的接受和理解,也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交流。因此,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当代读者的期待视野,考虑到当代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水平,使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虽然强调的是读者,但最终的解决还是落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关键是文学创作技巧的把握。

参照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与“视野融合”概念,在新闻故事化报道中,记者也应充分考虑新闻文本与受众期待视野的融合。现代人对新闻信息的了解,对新闻作品的阅读期待,都是十分急切的,这里的“阅读期待”是对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的借用和改造。新闻“阅读期待”是受众对新闻作品的期待、等待,希望从新闻作品中获得所需要的新闻信息和精神满足。新闻读者的阅读期待反过来又会促进新闻文本的制作,新闻故事化报道正是这种受众新闻阅读期待与新闻作品不断融合的范式。具体来说,新闻故事化报道必须契合受众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和语言审美。

接受美学“意义未定和空白”理论观照下的新闻故事化报道

接受美学“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创始人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了“意义未定和空白”理论。伊瑟尔说:“一篇故事不可能被叙述得完整无缺面面俱到。的确,一篇故事正是由于必要的省略才获得其精妙之处。”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文本中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在接受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动力性”,吸引读者参与到文本叙述的事件中去,为读者提供理解和阐释的自由。读者或通过赋予作品文本中的不确定性以确定的含义,填补文本中的空白,恢复并生发作品中被省略的意义,或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创造出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图像。在接受美学“意义未定和空白”理论的参照下,新闻故事性报道在呈现真实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也会有意隐含一些不确定性,留下一些空白点。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具体化事实,一边通过想象填充其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按接受美学的观点,在新闻故事化报道中有意制造“不确定性”和“空白”,有时比明确表达更具时空广延性和艺术韵味,蕴涵着巨大的容量待受众挖掘。这种“空白”,主要可从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来制造。

接受美学“召唤结构”观照下的新闻故事化报道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阅读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不全是自发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文本“召唤结构”。文学作品的文本应该适当地制造一些“空白”与“不确定性”。这种“空白”与“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召唤结构”,是一种吸引和激发读者兴趣和想象来完成文本的一种动力结构机制,通过悬念的设置、表达的含蓄、结构的空白或中断等来实现。新闻故事化报道也运用了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写作策略。新闻故事化报道主要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悬念的使用,在于把新闻事件中最新奇和最精彩的内容进行提示或暗示,却不立即予以回答,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激起他们追根溯源的阅读期待。有的在开头设置一个带有悬念的导语,巧妙地写出最精彩、最动人、最有吸引力的新闻事实,或在情节的高潮处戛然而止,有意造成故事线索的突然中断,或者通篇就是不停地设悬释悬,即伊瑟尔所称的“召唤式结构”。受众对这种中断或空白有着本能的好奇,或依据自己经验和想象来进行填充,或期待有新的文本来接续。

新闻故事化报道散见于各种形式的报道中,并无一个固定的模式可循,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本文只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借用了“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不确定性和空白”和“召唤结构”等理论对新闻故事化报道进行观照。在接受美学深广的艺术理论殿堂里,还蕴藏着许多对新闻故事化报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资料,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①H.R.姚斯R.C.霍拉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③徐占昆主编:《中国优秀通讯选》,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④周胜林:《高级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⑤季水河:《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上一篇:境外新闻频道节目编排的启示 下一篇:预警新闻: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