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23 04:34:19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提出要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创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11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05- 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本市场的日新月异,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大,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导致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财务管理专业起源于理财学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是新增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1]。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迅速,成为许多高校增长最快的专业之一。

1 财务管理专业总体发展情况

1.1 报考及招生人数不断增多

财务管理专业是近年来的十大热门专业,报考时备受考生青睐,加之该专业办学条件要求少、办学成本低,所以促使开办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加,每年的招生总量不断扩大,目前,仅吉林省就有20多所高校(包括民办学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超过1 000人,并且处于增长趋势。

1.2 课程体系多元化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共享度较高,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设置。某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把会计学、金融学、理财学等专业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把一些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课程加入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多元化、综合化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3 就业去向广泛化

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化、涉及行业广泛化。主要去向有:大型国有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单位、金融中介机构、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出国留学或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2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明晰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大部分院校均以此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本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但类型不同规模各异的高校的培养目标却差异较小,不具备鲜明特色。各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较抽象化和概念化,目标不十分明确。这也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师生对其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不利于师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2.2 专业特色不明显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但在很多高校,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金融学或财政学中分离出来的,在课程设置上始终无法摆脱原课程模块设置的影响,未能将财务管理专业应有的特色体现出来。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和金融学都有很高的重合率,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以吉林省A大学为例,A大学是吉林省内一所综合性大学,同时开设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专业,通过调查列出三个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看到财务管理专业的19门主要课程中,与会计学专业有13门课程相同,共享比例达到68.42%,而与金融学专业有11门课程相同,共享比例达到57.89%,导致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的专业界限模糊,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

2.3 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在大多数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都是原会计学专业或是金融学专业的教师,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师,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受其原专业的影响。所以现如今对一些高校来讲,培养一批专业的、优秀的财务管理教师尤为重要。此外,在当前的大学绩效考核制度中,科研项目的级别和到款额占了很大比重,甚至超过了教学能力所占比重。因此,教师都将精力转向了科学研究而非教学研究,长此以往,恐怕人才培养会成为一些高校的“副产品”。

2.4 实践环节不到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应用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多数高校的大多实践内容仅限于一些会计类的实践课程,而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也只有ERP沙盘模拟实验室。

关于校外实践环节,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学生没有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即便有机会到企业实习,但财务管理内容关乎企业的重大决策及商业秘密,所以学生也不会真正接触到财务管理内容,只能翻阅一些基本的会计凭证、账簿,或者打印资料等等,达不到预期实习目的。

2.5 就业导向不明确

虽然社会上财务管理人员仍有很大缺口,但由于学生不是很明确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区别,加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很好的实践能力,导致大多数财务管理学生没有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岗位,而是从材料仓库管理、出纳、 营销、会计助理等职务做起。导致这种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没有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去一些财务咨询公司、证券保险机构、金融机构等,扩大学生的就业平台。

3 创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优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做到明确其培养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培养方案。其次,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再次,高校要加强与企业间的深入合作,建立“双导师”模式,聘请优秀的企业家、财务经理等来给学生讲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高校应当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使学生在财务领域多元化的就业。具体而言,需主要做好如下工作。

3.1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对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应对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了解教学实际情况;应对在校师生和毕业生进行座谈调研,以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财务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明确本校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科学地设计本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标准,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从而制定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科专家、行业专家以及教育专家论证其科学合理性并进行修正。

3.2 设置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设置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能“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因此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符合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间指标中知识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课程体系可采用三大平台课加专业选修课的方法来设计,三大平台课包括公共平台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必修平台课。公共平台课主要满足知识结构中的基础知识的要求,学科平台课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可以融入不同学科知识实现宽口径;专业必修平台课主要是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三大平台课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为选修课程,这样既保证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又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了空间,同时还避免了课程交叉带来的教育资源的浪费。

3.2 采用多样的教学实践方法

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保障“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采用高效多样的教学实践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践和组织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综合采用讨论探究式、启发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多种方式来拓展学生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教授效果。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力度发展财务管理实训中心,在校内财务管理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财务核算、企业投融资决策以及企业运营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积极开展企业运营模拟大赛等实训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开展合作教学,联系校外实习基地和见习基地,为毕业生实习提供场所,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饶英华.综合教学法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商论,2016(5).

[2]张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科技资讯,2014(18).

[3]曾春华,张长海.创新视角下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会计师,2014(8).

[4]谭小芳,周显文.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优化[J]. 航海教育研究,2013(3).

[5]刘其冰.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商业会计,2012(1).

上一篇:浅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素质及培养 下一篇:新视角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高效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