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画作品中的哲学思想

时间:2022-09-23 04:01:33

浅议中国画作品中的哲学思想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画作为一门国学至宝横古至今都在散发着时代的光芒,从哲学视角透视中国画的独特美学属性,探求中国艺术中反映民族与文化精髓的艺术表现语言,阐述哲学思想滋润下的中国画博大精深,这将使我们知道中国画更具深层意义和无穷魅力。

关键词:哲学、意境、道法自然、水墨、美学

一、中国画的哲学思想

绘画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一个民族哲学思想的影响。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经》认为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两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的为和”的或阴或阳的二元变化作用来阐释宇宙万象在中国哲学中,一直有必要探问我们和实在自身或终极存在的关系,例如视为是人“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历程,倾向把人类的语言和知识视为是人类彰显实在自身的方式道家教导我们如何尊重自然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认为人类的知识建构应该以揭示自然动力为依归[1]。

二、中国画蕴含的古典哲学思想简举

(一)大道至简,大色无色

道家老子所谓“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肓”“大道至简”“大色无色”的哲学,空白处更有意味,可谓实得“逼真而神境生”、虚得“空灵皆成妙境”的宇宙生命的空间。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是体现画家修养和造诣的一个座标,由此可见,水墨画中的运墨留白是建立在道家的阴阳哲学体系下的。其他的任何颜色都显得是多余与肤浅的[2]。

(二)禅意幽深,空灵妙境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认为:“宇宙空间是个太虚之境。太虚凝而成气,气聚而成物,物散而为气,气复散而为太虚。自然宇宙是气与太虚的统一,即物与空间的统一。”

中国美学讲究“心师造化”,董其昌说得好:“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书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3]宋人标出“墨戏”,明人始唱“画禅”。

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寄至味于淡泊”、“无法之法,无我之我”、“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等超然空灵的神妙境界,都是暗合了哲学精神的深层智慧[4]。

(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

三、中国画与中国哲学精神的契合――寓哲于画

(一)以形传神

形象之美:“形”的目的是为了“神”,“神”的基础是“形”。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

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形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古代为人画像,称作“传神”。

例如潘天寿的《露气》充分发挥了中国画以线为主的表现方法,造型概括,风骨遒劲,用笔果断老练,画面苍茫厚重。吴昌硕在作品中用雄厚有力的书法用笔,营造出的形式美感,沉厚、古拙;把以书入画的文人画传统推到极致。

(二)风骨士气

中国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深谷、渔隐之类,文人借刻画目之所及的自然风物写心灵感想。她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清香,芳草自怜,明哲保身;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媚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薄名利。借此,文人抒发她们心坎当中或豪放或抑郁的情感。

(三)云山戏墨

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憨厚苍润的奥妙变更,以单纯的墨彩概括壮丽的自然。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为主,米芾则以卧笔横点成块面,称“落茄法”,打破了线条成规。其特点,能表达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景趣,世称“米氏云山”[5]。

美具有魅力无限的趣味性。例如采莲煮豆,饮食之事也,而写入诗歌,则别成兴趣。火山赤舌,大风破舟,可骇可怖之景也,而一入图画,则转堪展玩。”[6]

(四)画外之音

中国绘画大范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加。它一方面要求“禅”的本体――主观自我,要澄静胸怀,排除杂念,以空灵澄澈的“本心”去体验万物;另一方面,作为“禅”的客体的外部世界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即能作用于“本心”,通过“正审思虑”获得刹那间心灵感受的“环境”。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结语:综上所述,中国画的与哲学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画包含儒、道、禅的古典中国哲学思想,其中的以形写神、似与不似、天人合一、妙境与空灵、画外之音、寄至味于淡泊……等,都体现中国古老智慧的精深,这些哲思无疑使中国画的审美品位不拘泥于外表,让中国画作品永远流露出深刻美妙的思想光芒,值得我们青少年不断探索学习,把继承并创新中国画作为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木森.中国绘画思想史[M].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92.

[2]罗淑敏.对焦中国画:国画的六种阅读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4]张育英.禅与艺术[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5]何加林.凝视的空间:浅识中国中国山水画的契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3).

[6]蔡元培.蔡元培美育论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上一篇:阮籍养生思想的践行研究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