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力打造发展力

时间:2022-09-23 03:32:13

创新力打造发展力

摘要:通化县三棚林场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创新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大力实施红松母树林基地建设,不仅促进了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为绿化东北大地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经验揭示了创新是发展动力的哲理。

关键词:红松;母树林;基地;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S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95-1

近期,我们对通化县三棚林场母树林基地做了全面的调查和认真探析,发现不断创新是该场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0 概况

通化县三棚林场始建于1958年,是一个国有造林林场。森林资源经营面积3198hm2,有林地面积3050hm2,林木总蓄积量28.6万m3。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红松母树林基地总面积已达到1069.4hm2。红松子平均年产量达10万kg,实现产值200余万元。其中林场年利润40万元,职工年增加收入70多万元。每年,向吉林省林业厅上调优质红松种子1万kg,为绿化东北大地做出了贡献。近几年,该场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壮大红松母树林产业为基础,不断强化观念、体制、管理和科技创新,加快了万亩红松母树林基地建设的步伐。林场先后被命名为“吉林省红松母树林基地”、省“十佳国有林场”和“全国特色种苗基地”。三棚林场万亩红松母树林基地建设的榜样,带动全县实施了30万亩红松干果林工程,为通化县林业产业持续发展,实现兴林富民目标,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1 创新发展理念

几年来,三棚林场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提高认识为基础,以加强创新为动力,着力谋划和推进红松母树林基地建设。

1.1 在发展上,确立生态和产业并举的观念 三棚林场坚持走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多层次、多用途的红松母树林基地建设。坚持实施规模化发展,做到生态功能和产业需求相互促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1.2 在经营上,确立采集和采伐兼顾的观念 针对林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三棚林场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采取既加大红松母树林基地的建设力度,又注重营造速生丰产林,培育采集和采伐复合型森林资源,双管齐下,以短养长,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1.3 在目标上,确立兴林和富民同步的观念 该场树立了“生态功能增强、林业经济增效、职工持续增收”的目标,始终坚持把建设红松母树林基地作为主攻方向,推动林业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协调发展,兴林与致富同步前进。

2 创新经营管理体制

三棚林场注重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激发全场职工管护经营积极性,使林业产业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2.1 创新管护体制 实行职工全员管护责任制。在林木、林地所有权不变、责任户与林场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实施了全员联合分组承包管护,将374.8hm2已经结果的红松母树林,承包给由全场所有在岗男职工组成的七个承包管护小组。在管护责任上,规定承包方负责对责任区域内林木管护、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禁止对外转包、禁止顶替看护、禁止红松球果外流,一经发现取消承包经营权,并按规定进行经济处罚。

2.2 创新分配方式 林场打破常规分配方式,实行管护收益分配按七三分成的办法,即管理费用由职工负担,收益按所承包经营生产的红松种子销售额分配,承包职工得70%、林场得30%。仅此一项,管护承包人年均收入可达5000余元,职工对此非常满意。

2.3 创新联防机制 林场安排一名副场长专职负责监督检查,层层建立领导负责制,做到了沟有“沟长”,组有组长,片有片长;全场按片设立了13名专职护林员,负责昼夜巡逻管护。在球果采集季节邀请县刑警大队干警进场入沟,帮助维持林区治安秩序。由于完善机制,责、权、利高度统一,使红松母树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3 创新资源培育

三棚林场坚持科学管理,加大措施,不断探索森林资源培育新途径,闯出了一条快速培育红松母树林资源的路子。

3.1 细化资源管理 一是积极培育后备红松母树林资源。林场从1996年开始,每年营造红松林35hm2,并且面积不断扩大、递增,从根本上保证了后备资源的连续性;二是定向改建现有红松母树林资源。近年来对374.8hm2已结实的红松母树林,按母树林基地建设标准,先后进行了五次疏伐改建,每公顷保留母树400-450株,基本达到标准要求;三是对结实母树,落实到人头,实行标号量化管理。

3.2 强化林地管理 对红松母树林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采用对母树根部开沟施肥、浇水等增产措施,人工促进结实。每年都实施清理林地、割除杂树、野草,净化红松母树林环境。

3.3 优化收储管理 松塔采摘运到场部院内,集中看护,并由专人负责脱粒、晾晒、分级,精挑细选,确保种子含水量、纯净度达到优良种子标准。对省林木种苗站调拨的种子,都是专门加工、选种,清除杂质和劣种,确保使用优良种子造林。

4 创新应用新技术

三棚林场立足科技兴林,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应用新技术,为红松母树林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1 首创大苗规模移栽 为加速红松母树林资源培育,早在2001年,他们就率先实施了红松大苗规模移栽。移植对象是在春天树苗能挖出冻坨前,将4-5年红松造林地内的高1-1.5m的大苗间隔带土挖出,移栽至当年造林地块内,浇水踩实。移植大苗是一项多快好省发展红松母树林的实用技术,可提前5到10年进入结实期。截至目前,该场红松大苗移植面积已达73hm2,近8万株,成活率高达98%以上。

4.2 应用嫁接技术 进行红松嫁接实验,缩短红松母树林结实期。选择优质种穗,与幼龄红松嫁接3000株,嫁接成活后的红松10年左右就结果,比自然成长的红松母树早创效益10-15年。

4.3 科学防治虫害 坚持每年集中清理一次林区内枯枝、杂草、树皮等因子,清除病虫害的发生源。疏伐作业后将伐根树皮剥去,将剩余枝丫用火烧除或集至红松林500m以外,以防病虫害滋生。近年来,林场投资30余万元治理虫害,切实控制了红松纵坑切梢小蠹虫,有效地保护了红松木母树林资源。

作者简介:李全,就职于通化县三棚林场,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管理;刘志武,就职于通化县朝阳林场,研究方向:营林技术;高云峰,就职于通化县林业局,研究方向:林业产业化。

上一篇:珍稀优质树种育苗及营造林技术规程 下一篇:金沙县冷水河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