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情歌》民俗解读

时间:2022-09-23 11:56:57

《康定情歌》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是一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传统民歌。歌曲以朴素自然的文字,朴实、真挚的情感,讴歌当地青年男女的情感追求,抒发康定人向往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既是一首康定人民的情爱颂歌,也是一幅展示康定民俗的风情画卷。

民俗是劳动人民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是由不同地域的人民生活习惯逐渐发展而约定俗成的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传统习惯。民俗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与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相关,又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由于地域、民族各异,民俗现象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我国民间丰富的民俗活动通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盛行,以表达活动场面的热烈与宏大和人们对美好愿望的热切追求。《康定情歌》和康定的民俗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从民俗的角度说,《康定情歌》就是康定民俗活动的真实写照。

康定地处汉藏民族过渡和交汇地带及南北民族大迁徙的腹心地带,是内地通往的交通枢纽和汉藏贸易的主要集散地。繁荣的经济贸易对增进汉藏等民族的友好往来和团结产生过重大作用。自茶马互市以来,康定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与扩大,吸引了大量的藏、汉、蒙、满、回族等各族人在此贸易,各民族的文化在此互融互吸,把康定文化铸就成为独具个性又异于其它藏区、别于汉地的文化现象,表现出独特的民俗风格,孕育了享誉全球的《康定情歌》,从《康定情歌》探索康定民俗风情:

1、赛马民俗:“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跑马山”位于康定县城东南隅,原名“拉姆则”,藏语意为“神女山”。据传公元8世纪70年代,印度莲花生大师的弟子碧如扎拉来此传教诵经,见此山秀雅怡神,怪石磷峋,山下穿涧深谷,溪水湍急,主峰亭亭玉立,彩云缭绕,似神女挺立,故写《拉姆则》一书赞颂,从此“拉姆则”之名流传于世。清代以后人们在山腰择地祭奠山神,并举行赛马会,从此民间称此山为跑马山并流传到今,跑马山因此而得名。

康定跑马山会,又叫康定跑马山赛马大会。传说某年五月十八日山洪暴发,摧毁了旧城,明正土司为了祈福于“山神”,永避水灾,决定在每年旧历五月十八日将康定百姓、寺僧齐集于跑马山,并召集四十八家锅庄头人共同祭祀“山神”,待祭神结束后,又召集“锅庄”进行赛马活动。康定跑马山会本来是以“祭神”“乐神”为目的,由于“锅庄”的参与,跑马山会便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地百姓不仅以此会为祭神、社交的地方,还把此会当成经济贸易之会,盛大的场面吸引周围人们的参与,跑马山会也因此繁荣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后发展成为康定较大规模的民俗活动。

此外,在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的“转山会”又称“敬山神”和“沐佛节”,流行于甘孜、阿坝一带藏族地区,盛行于康定,是康定的传统节日。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时,正值四月八日,有九龙吐水,为佛祖沐浴,故有些地方又叫“沐佛节”。这天,康定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群众汇集到跑马山下,进行宗教活动,因正值春暖花开之时,活动结束后,参加活动的人们在此支起帐篷,喝着纯美的青棵酒,载歌载舞,尽情欢愉,骑手们的跑马射箭比赛把活动推向高潮,此时的跑马山像一片沸腾的海洋。而在康定城内则举办物资贸易活动,寺庙里举行宗教佛事活动和佛教乐舞演出。热闹非凡的转山会将持续数日。这样的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便约定俗成“四月八转山会”,而且延续至今,长盛不衰,成为康定的传统民俗活动。

2、婚恋民俗:在跑马山脚下还有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传说珠穆朗玛峰的仙女扎西泽仁玛和达折多东面那座山的山神相爱。但总是不能常在一起,于是相爱的两人,时常对歌嬉戏,倾诉彼此间的爱慕之情,天长日久二人便化作跑马山和郭达山,朝夕相伴在美丽的康定。每年藏历除夕夜双双变成金鸭子,有时在水井子嬉戏,有时在郭达山和跑马山脚下的两水汇合处畅游。爱情传说孕育了康定藏族人的“抢头水”活动。

“抢头水”当地人称为“抢金水银水”。即在每年的藏历的除夕之夜,当零点钟声响过,每家每户必去跑马山下一个叫“水井子”的地方取水,谁能最先取回新年头一桶水,这一年他家就会人寿年丰,阖家安康,象征着“吉祥、平安、幸福”的新年头一桶水就被人们称为“金水”“银水”,为尊贵之意,人们就把这样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康定的百姓特别是藏族人每年都要在这个时候自发地进行这样的习俗活动,年轻人更是在这个时候踊跃参加,以祈求来年收获美好爱情。神奇的爱情传说“抢头水”是康定藏族人婚恋习俗的源头。

据考证,居住在四川之地的藏族,就是古代的金川夷人,他们在婚恋习俗上,“没有汉民族诸如问名纳采等等繁琐的礼仪,以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既成事实后,男方家庭就去请喇嘛来选择良辰吉日,然后就通知女方家庭举行婚礼。”(《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六》)。“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的求哟”歌词基本上对康定当时的婚恋状况作了如实的记载,反映了康定当地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婚恋风尚。

“歌因事而发,以观风俗”。民俗与民歌往往同时存在,相互渗透。民歌反映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民俗是民歌产生的土壤与存在的根基,并为民歌提供了活动发展的舞台空间。《康定情歌》依康定民俗而生,康定民俗丰富了《康定情歌》的内涵,两者相互辉映,但却相对独立,《康定情歌》从多方面、多角度凸现了康定民俗的特征。

1、民族性与时代性。藏族是康定的主要居住民族,长期以来与汉族、回族等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马互市”经济贸易使得藏族与汉族等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关系密切,共同创造了以藏族为主导的康定民俗。康定民俗是藏族在与各民族交融中始终未失去自己的个性而成为独树一帜的高原民俗风格,形成了区别于其它藏区的藏族民俗。

康定民俗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自古以来,民俗也会因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呈现出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随着“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贸易的扩大,康定各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也因此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都体现于民俗的方方面面。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变迁与历史进步的轨迹。在康定民俗发展史上,无论赛马民俗、婚恋民俗等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迹。

2、神秘性与实用性。神秘与实用是康定民俗的一大特性,在康定的社会生活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康定民俗的神秘性。藏传佛教宗教活动以农历四月初八释加牟尼生日(浴佛节)特别隆重,这一天各寺庙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祈祷,因此这一天是人民的“转山会”、“春游日”。宗教活动中有念经、跳神,还有静坐修炼、入藏受戒、学经、考“格西”等,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尤其体现在文化和艺术方面。藏传佛教在藏族历史上和藏族人民心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宗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藏传佛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康定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实用性也是康定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这是民俗最重要的本质特点。康定民俗活动也一样,在活动中体现这一特点,如赛马民俗、婚恋民俗等都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地方性与多元性。康定的文化生活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及“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既概述了康定民俗的地域性,同时也表明了康定民俗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受康定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民族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康定民俗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康定民俗也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的性格特征。康定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互溶,形成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处的形态,在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康定的民俗活动。如赛马民俗、婚恋民俗等,都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赛马民俗中既体现出藏族民族习性,也体现出了其他民族文化品格,多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康定民俗的多元特性。

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康定情歌》,以歌的形式与手法,记录着这个地区民族丰富的民俗活动。不论是反映岁时节令,还是对自然风貌和生活习俗的描写,始终孕育着尚俗的民俗风情,传播康定的民俗文化,体现出民族民俗文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反映了在康定人民的精神世界中,民俗传统活动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

上一篇:引用咏史诗歌 推动历史教学 下一篇:艺术歌曲及其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