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博弈视角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

时间:2022-09-23 10:43:03

基于产业博弈视角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

作者简介:

黄晓凤(1965-),女,湖南洞口人,广东商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摘要: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在形成整体性演进中,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农业及高利润产业,呈现了动态上同构的加速趋势。产业结构的同构引发了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致使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摩擦风起云涌。解决国际贸易摩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结构互补、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交织并存的国分工网络体系。

关键词:产业趋同;国际贸易摩擦;形成机理;化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1-0060-06 收稿日期:2008-08-31

一、引言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具有强烈的冲撞与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博弈特征。在这场博弈中,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纺织品、农产品、汽车、半导体……贸易摩擦此起彼伏,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产业政策、汇率政策……贸易摩擦已经蔓延到众多领域,美日欧、中日韩……摩擦对象遍及世界各国,贸易摩擦的发生,影响了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国际贸易摩擦发生的主导原因以及寻找最优路径化解贸易摩擦,实现各贸易方的正和博弈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国际贸易摩擦理论发展的轨迹来看,已有贸易摩擦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摩擦的微观分析、宏观分析、政治和制度分析等。Sturm(2006)等人从微观角度分别对不完全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进行了探讨;Blanchard(1985)等学者从有关贸易收支和经常收支不平衡等宏观层次对贸易摩擦问题进行了研究:Orossman and Helpman(1995)、谷克鉴(2003)等人采用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运用动态博弈框架,分析国家间如何由自由贸易发展为贸易摩擦的内生政治决定过程:余炳雕和胡方(2005)等人强调经济制度的缺陷有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摩擦。

现有的这些理论特别强调资源配置、财政收支、汇率变动、利益集团等因素的作用,认为国际贸易摩擦起源于以上诸多因素,这显然是正确的观点;同时研究了可供操作的解决贸易摩擦的方法,能够给予我们以丰富的启示。但是也具有缺陷,主要表现为:忽视了从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产业分工来分析。已有理论基本上囿于大卫・李嘉图时代的完全社会分工贸易模型,而现在的时代与之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今世界,由于科技内涵的单一性、科技模式的趋同以及愈演愈烈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致在规模经济显著的钢铁、汽车等行业,在关乎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农业、国防科技工业以及能带来高额利润的高科技产业和其它行业,出现了国与国之间产业同构的现象,产业结构的趋同一方面加速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的市场竞争,引发了全球性的贸易大战,如农产品贸易大战、钢铁贸易大战、纺织品贸易大战等。而现时的贸易摩擦理论似乎对上述变化研究得不够,因而也就未能为贸易摩擦的解决提供良方妙药。

要想克服以上缺陷,解决烽火迭起的贸易摩擦,必须寻求一个较为完整的反映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文试图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来研究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希望能为避免和化解国际贸易摩擦提供有价值的分析。

二、产业的高效益性、战略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趋同分析

当今世界,各国为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并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开始了在保护市场、争夺资源以及在高利润、战略性产业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和博弈行为。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使得各国之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减弱,加剧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趋同。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以A、B两国为例来说明产业的高收益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同构的结果。假设A、B两国的资金是有限的,只能投资发展两个产业中的一个,不妨设为生物产业和家电产业,并且假定生物产业利润较高,家电产业利润相对较低。同时假设A、B两国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产量也相同,但是由于技术、成本不同,A、B两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分别是生物产业和家电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每个国家知道自己发展某产业的成本、收益以及如何选择但是他并不知道其他国家的准确特征。于是,A、B两国的博弈过程表现为如图l所示的标准形式(表格内的符号分别表示A、B两地在不同策略组合下可能的投资收益)。

在图1所示的模型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生物产业家电产业)和(家电产业生物产业)。但在各自不知对方如何选择时,局中人国家A和国家B都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希望对方选择利润较低的家电产业,自己选择利润较高的生物产业,因此(生物产业生物产业)策略选择出现的机会很大。证明过程如下:

设国家A以a的概率选择生物产业,以1-a的概率选择家电产业;国家B以B的概率选择生物产业,以1-β的概率选择家电产业。国家A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E2(a,β)=12aβ+16a(1-β)+12β(1-a)+o((1-a)(1-β))

=16a+13β-17aβ

欲使maxE(a,β),一阶最优正规方程:

以上分析表明,对高利润产业,国家间进行重构的概率是最大的,如上面模型中策略组合(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出现的概率为0.79,远远大于A、B两国的其他策略组合。这也就解释了国家间产业结构同构化的原因。例如:在现实国际经济中,由于高科技产业的高利润率、高普适性,在全球范围内高科技产业结构就出现了趋同现象。并且发达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仍然围绕着少数竞争激烈、边际利润高的高技术产业及其下游产业展开,这反过来又加速了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趋同。据初步测算,从1994年到2007年美国与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相似性指数普遍较高,均在50以上,2007年美国与欧盟、日本达到了73.68和67.5的高水平,与加拿大也达到了52.6的水平,并且表现出很高的趋同速度,这说明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上,发达国家之间在世界上的竞争比较激烈。1994年至2007年,美国与中国、韩国、东盟高新技术产品相似性指数较弱,均低于50,但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意味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同程度正在增强。

高利润产业由于它的重要经济意义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产业,而有些产业尽管经济利润不高,但它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安全、战略意义,因而也成为各国都关注的焦点,最为典型的就是农业。农业的战略性表现在:首先,农业是基础产业,它是工业原料和食品来源,关系到国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一国产业的基础。农业的发达程度和农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全体公民的生活质量的高低,即使最发达的国家也从未放弃农业。因此,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次,农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的波动必将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因此农产品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安全与战略意义,任何国家都不愿做一个农业对外依赖程度过大的国家,每个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农业就会为农业发展提供各种保护和支持政策,从而加剧了农产品结构的趋同程度。据测算,1994年至2007年美国与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相似性指数均在55以上,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相似性指数也都较高,这表明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以致于农产品的进出口结构高度相似,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自2001年启动的多哈回合至今未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谈判迟迟未决,这足以说明农业在各个国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产业结构的同构与国际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

从理论上说。一旦国际间产业实现了静态和动态的结构性互补,贸易往来中和则共赢,反之,国际间产业结构出现了静态上的部分同构和动态上的不相匹配。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同构所导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是贸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由此可以推断,即生产水平、产品结构越接近,生产的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强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越激烈,贸易摩擦就会越多;生产水平、产品结构差异越大,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弱、互补性越强,国家间贸易摩擦就会相对较少。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刘文强等,2002)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模型,以此说明国际产业结构的同构是如何引发了国际贸易摩擦的。

四、动态结构性互补与国际贸易摩擦的避免

如前所述,当前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在形成整体性演进中,由于静态上的重构,不可避免地在国际贸易中就表现为摩擦迭起,无法实现国际贸易的正和博弈。为此,客观上需要各国进行产业政策的协调、构建结构互补的国际分工网络体系、共同协调国际分工。

(一)结构性优势互补与国际贸易的互利互惠

解决国际贸易摩擦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避免产业结构的重构、各国将生产要素转移到最有优势的产业,在资源条件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结构效率和结构性增长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开放国内市场,给别的国家腾出放弃生产的那么一部分市场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本国得到强化、同时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更高的附加值,别的国家在获得一定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缺,实现了市场共享和利益共赢。下面以一具体的例子来阐释国与国之间互补性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冲突的避免。

假设A、B两个国家各有5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按各20%的比例分别投向半导体、生物制品、飞机、汽车、纺织品五个产业,在两国贸易发生以前,每个国家对每一个产业投入均等的1个单位的生产要素,由于两国在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一样,各个产业带来的收益也就不一样,见表1,2:

按照效率原则,A国如果将低效率的钢铁、纺织品产业的生产要素转移到效率较高的半导体和生物制品产业,这时,半导体和生物制品产业收益随着生产要素增加1倍,收益也增加1倍。A国的收益总量将达到21个单位,比原先增加7个单位。B国低效率的半导体和生物制品产业的生产要素转移到效率较高的纺织品和钢铁产业,收益总量将达到16个单位,比原先增个5个单位。考虑到消费的全面性和不可或缺性,A国需要从B国进口钢铁和纺织品各1个单位,要从收益总量中扣除2个单位,还剩19个单位,但仍比原来的14个单位多5个单位;B国同样要从A国进口半导体和生物制品产业的产品,需要从收益总量中扣除2个单位,还剩14个单位,但仍比原来的11个单位多3个单位。

A国和B国溢出的收益便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从总体上看,如果A、B两国各自追求齐全型的产业结构,其结果必然是低收益和国际产业结构重构引致的贸易冲突,如果每一个国家都将生产要素从低收益产业转向高收益产业,并且进口低收益产业的产品,会给双方带来收益的增加,从而避免贸易冲突的发生。

由上可见:“竞争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即是建设性的时候,竞争也没有合作那样有利”(马歇尔,1983)。“A国在竞争的零和博弈中为争夺10个苹果所获得的最大利益是10个苹果,但在高效率的结构互补的正和博弈中创造的可能是100个苹果,A、B两国获得的利益都超过了10个苹果”(季铸,2004)。因此,从长期看,各国产业结构的“残缺不全”和优势互补,可以提高各国的收益,实现了正和博弈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国际贸易利益冲突的发生。

(二)结构互补、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交织并存的国际分工网络体系构建

以上分析表明:避免国际贸易摩擦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实现国际间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建立全球互动的国际分工体系。由于国际分工体系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多边、交叉叠加的立体结构,想准确精细地从理论上构建这样一个互补型的体系是相当困难的,似乎不大可能,因此,在这里只能非常粗线条地用高度简化的图形加以描述。

假定整个世界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各国并无安全隐患,都以追求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发展为目标,这样各国就没有必要为了安全的考虑而建构一个齐全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并假设全球经济大系统分解成以A国(美国)、B国(巴西)、c国(澳大利亚)、D国(埃及)、E国(日本)、F国(德国)六个核心国家为辐射中心的六大经济圈(见图2),圈内的核心国家为该圈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圈内除了核心国家外,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其它国家,a1,a2,……an表示北美经济圈的若干其它国家,b1b2,……bn,c1,c2,……cn,……类同含义。

六大圈各国的贸易利益通过建构一个全球互补性的产业结构体系而实现的,该体系中,全球经济的互动关系,以核心国家为中心的产业结构之间相互依存是最主要的。这六个核心国家之间的分工向相互合作的“扁平状互补、水平型分工”方向演进;即各核心国家根据自己的科技优势和生产率优势,各自发展不同的新兴创造性知识密集型产业。如美国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日本则以新材料、新能源工业等为主导产业,德国则以光电子产业、环境高科技产业等为领航产业,澳大利亚、巴西就分别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产业和生命科学技术产业等,每一个核心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地进行技术创新,占据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席之地。这样,六大圈的核心国家之间就形成了

互补型的产业结构,他们各自出口自己的优势产业的产品。进口自己劣势产业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避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构而引发的贸易摩擦,而且每一个国家的产业都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高额的垄断利润,从而实现了贸易的共赢。

与此同时,各圈内核心国家与圈内其它国家(a1,a2,……an表示北美经济圈的若干其它国家,b1,b2,……bn,c1,c2,……类同含义)之间,形成以垂直分工为主,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交织的连锁型变动结构。即:核心国家重点发展最高附加值的创造性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而把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圈内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而这些国家又把资金密集型产业向其它国家转移,从而形成以线性垂直分工为主的格局。但随着圈内其它有些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将在创造性知识密集型产业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圈内核心国家与圈内其它部分国家也可以发展成水平分工关系,实现产业内的“产品差异化分工”、企业内的“生产工序型”分工以及研究开发方面的分工等。

六大圈的其它国家与本圈外的核心国家同样存在着结构性的互补(如中美产业结构)和连锁型变动的关系(如美英产业结构),但与本圈外的其它国家在结构联系上则可能相对较弱。

总之,在该体系中,各国都将生产要素转移到最有优势的产业,同时,开放放弃生产的那一部分市场空间给别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得到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于是就实现了市场的共享和利益的共赢。当然,图2的描述是粗线条的,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但这一模型,直观表现出了国际分工关系,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思路。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了国际贸易摩擦问题,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当今世界,由于科技模式的趋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的激烈,以致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在形成整体性演进中,呈现了动态上同构的加速趋势;第二,产业结构的同构所导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是贸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即生产水平、产品结构越接近,生产的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强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越激烈,贸易摩擦就会越多;生产水平、产品结构差异越大,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弱、互补性越强,国家间贸易摩擦就会相对较少;第三,解决国际贸易摩擦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避免产业结构的重构、各国将生产要素转移到最有优势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结构互补、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交织并存的国际分工网络体系。第四,在客观上存在政策外部性的今天,通过国际间产业政策的协调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达到帕累托最优,避免出现国际贸易利益的冲突。因此,建议各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产业活动的国际联系,有意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发展各自的产业并不断地与相关国家进行协调;第五,避免国际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目标。要达到该目标,建议我国产业的发展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加快开拓新的产业,扩大差异化产品的生产。

(责任编校 罗远航)

上一篇:人力资本部分替代了货币资本吗 下一篇:福费庭例外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