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推拿治疗颈椎病80例

时间:2022-09-23 10:41:47

电针推拿治疗颈椎病80例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推拿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针刺双侧风池、双颈椎夹脊、双侧肩井及患侧曲池、外关、合谷等穴,接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30分钟,再行推拿治疗。

结果:经7~30次不等的治疗,总有效率92.25%。

结论:用针炙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关键词:颈椎病电针推拿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7-02

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症”,是增生性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等出现一系列综合症候群。其部分症状分别见于中医学的“项强”、“颈肩痛”、“头痛”、“眩晕”等病症中,好发于30~50岁的人群。我科从2009年~2011年度收治的病人中,选择80例典型颈椎病,采用电针加推拿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80例患者,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30~50岁不等,发病10天~2年不等,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47例。

2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①有慢性劳损和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等,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部疼痛,头痛眩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3治疗方法

3.1选穴。双侧风池、双颈夹脊2~4、双侧肩井、患侧曲池、外关、合谷等。

3.2操作。风池穴向对侧目内眦方向刺入,使针感沿头顶传导。颈夹脊取颈椎2~4,旁开0.5寸,稍向项韧带斜刺,进针1~1.5寸,使局部感到酸胀。肩井穴先直刺,后稍向肩后方向进针1.5~2寸,避免刺入肺尖部,以酸胀为宜。曲池、外关、合谷均采用直刺,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沿循经方向传导。以上各穴接入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30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

3.3推拿。先用滚法在颈部、肩部及上肢来回5~10次,疏通颈肩部及上肢经络,接下来按揉风池、颈夹脊,肩井及肩胛内缘,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特别是风池穴按揉力度以酸胀,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此穴位为治疗颈椎病要穴,按楺5分钟左右,其余穴位按揉2分钟左右。再拿颈椎两旁及肩部肌肉,使颈椎肌肉韧带充分放松。最后用板法,术者站在患者后面,患者低头放松,术者一手放置在患者的下巴处,另一手扶住患者的忱部,当把患者头部向左或向右旋转到有阻抗时,双手同时用力,听到“咔嚓”声,而结束手法。

4疗效标准

4.1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临床原有症状消失,颈部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进行正常工作与学习。好转:颈肩背部症状减轻,颈部肢体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4.2治疗结果。痊癒:53例,好转: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25%。

5讨论

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慢性退变,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椎体后缘唇样骨质增生等压迫和麻木,无力,重者可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按其受压部位不同,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开始常以神经根压迫和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以后逐渐出现椎动脉,交感,脊髓功能或结构的损害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此病属于中医学痹症、眩晕等范畴,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肉失养,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部及上肢多种症状。颈椎病主要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密切相关。因此针刺风池穴,可以直接作用于椎动脉及周围组织,促进炎症吸收,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消除骨质增生对颈后神经的刺激,解除对血管神经的压迫,改善血液供应,缓解临床症状。针刺颈夹脊穴,可疏通督脉及太阳经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改善局部微循环,具有调节神经,血管功能的作用[2]。推拿可以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软组织对神经根和关节囊的粘连,可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理筋整复的作用,使受压的神经得以缓解,促进炎症及充血水肿的消退和吸收,恢复颈椎正常生理功能[3]。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是目前保守治疗中较好的手段而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王玖忠.针灸治疗颈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6):155

[3]孙志刚.葛根汤联合针炙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J].现代中西医杂志,2012,21(7):719

上一篇:捏脊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探讨 下一篇:中医正骨手法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