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

时间:2022-09-23 08:13:54

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

摘 要: 运用有效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一直都是每一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目标。如何更好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能够吸引学生、受学生喜爱和让学生觉得有用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开动脑筋,在授课时大量采用诸如参与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考学结合式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教学方法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政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这必要性的基础上,如何做到:通过老师的努力,让该课程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学科并对学生更有用的学科?这就很值得我们探讨。

为了更好地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让思政课成为真正能吸引学生并对学生真正有用的课程,我院就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为代表,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问题,并让我院2008级学生协助作了不记名问卷调研。

调研问卷的设计内容大致分为三块:一是学生对该课程本身的看法,如课程的设置是否有必要?对该课程设置的意义如何看待?课程内容本身是否有吸引力?课程对学生主体今后的发展是否有作用?等等。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等的看法,同时也设置了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方式选项,让学生们回答。三是就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综合素质,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态度等给予相关意见和看法。

以下我将结合问卷的内容和学生作答情况,围绕思政课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思政课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和扩展,以及老师和学生所需努力三个方面作大致阐述。

一、思政课的存在必要性和意义

根据抽样调查问卷统计的数据:57.58%的学生认为设立这门课有必要;78.4%认为该门课有利于思想信念教育;53.87%认为该门课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有帮助。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这一门课程的社会价值、教育功能和实用价值。而且参加调研的学生,64.5%为理工科学生,剩下的则为文科类学生。均超过半数以上的比例足以表明该结论具有普遍性和可参考性价值,也再次证明思政课的设置具有通用教育功能,为学生所需,不是可有可无的。

但是,它存在必要性的前提,只是证明了它自身应有的价值,不代表我们很好地实现了它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思政课的发展,确实还面临许多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解决方式并努力去大胆尝试进行新的改革和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目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参照调研数据和分析报告,可将目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对思政课理性上认可,但感性上接受不够。

相关数据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对于本门课程在情感上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为不喜欢、没兴趣和认为学习的知识乏味。但有所区分的是:这种不喜欢、没兴趣和乏味,不是因为这门课程没有意义,也不是因为它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没有用,才产生的。那么,出现这种理想上认可、感性上排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手段固化,教师授课模式机械化,只是简单重复课本知识内容,成为学生情感上产生排斥的主要原因。

按照统计数字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社会环境(27.61%)、教学内容(19.19%)、教学方法(17.17%)、教学手段(11.28%),其它原因(19.36%),是学生不喜欢该门课的原因。可见,教学方面的统计数据过半,为学生反感思政课的主要原因。除教学方面的因素外,其它原因仅占19.36%,社会大环境的作用也是一个主要因素,不容忽视。但是,我们无力改变大的环境,只能通过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听课和喜欢这门课,再重新树立他们新的思想价值观,待新的思想价值观形成后,步入社会再通过自己一点一点去影响周围的人,改变社会环境。

那么,我们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实现教师的自我调整,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实现理想的教学目的?这也是本文重点要介绍和提及的,是本文最主要的意义所在。

三、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针对我院学生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在我院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自2009级新生起,我们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初步显示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坚信,只要继续推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的切实感受和利益为出发点,思政课就会成为一门值得学生参与、值得老师探索且有意思的学科。

1.学生参与式教学。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全书十五章,内容涵盖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及精髓(总论)、第二部分是思想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三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必须针对每一个章节进行内容分析,寻求最佳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授“科学发展观”内容时,我们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由组长组织组员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进行自学。并要求学生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制作成一个PPT(演示文稿)。在课堂上,由每一个学习小组派出代表对本组的学习心得、体会用PPT进行展示和汇报。这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主动学习,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的PPT和解说中,了解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为主体”的思想。从收到的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学生发言很踊跃,讲出了他们的心声。对于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对理论的质疑、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理论与实际不符的提问和争辩,教师能够及时在课堂当中直接与学生进行论证和探讨,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理论修养、论辩水平、宽厚知识背景的机会,使教师威信大大提高。

2.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授课过程中,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从网上收集适合教学内容的最新的案例、时事材料和视频短片,都可以融入PPT课件当中,使做出的课件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生动有趣,信息量大,哲理深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章内容时,我们让学生观看电影《秋收起义》。通过观看电影这一直观的方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得到提高。结合理论,组织学生对影片内容进行讨论和评论,进一步升华情感,达到对理论的理性认识。

3.考学结合的教学。

考试考核是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来看,以往的考试内容过多关注理论知识,缺少对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的考核,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对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思政课再也不能延续原来那种把死记硬背作为考核依据了。学校构建了一个“4+4+2”结构型的考核分数模式,即理论知识考核占40%、社会实践考核占40%、平时成绩考核占20%。这种分数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环节在考试考核中的重要地位,把考试考核的成绩测评权重更多地放在对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考核上。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带动了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思政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

4.课内外实践教学。

理论来源于实践,要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形式展开教育。

(1)开展课堂辩论

“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把辩论引入课堂,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意识,锻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还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

比如,在讲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开展以“关于低碳生活”为主题的课堂辩论。主持由学生担任,辩手由学生推选,评委由教师及推选出的学生代表担任。赛后要对辩论赛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先由教师点评,再引导学生自评。通过辩论赛,学生能提高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从辩论中明辨真理和是非。

(2)进行课外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法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符合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符合“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在2009级新生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学生自行组织社会调查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社会调查的参考题目。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学生社会调查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在两周内完成一篇调查报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调查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3)参观学习

我们利用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联系点,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考察调研,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教育学生,使学生加深对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参观前,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参观边思考。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组织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寒暑假,根据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各自写出调查报告或者论文,并进行相互交流。

5.提高对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的要求。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积极挖掘和扩展所授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性,避免本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和枯燥性。实践证明,知识面广、善于驾驭本课程和其他课程或是本课程和时下时政问题之间关系的老师,在讲课时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讨和思考欲望。所以,老师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成为综合素质更高、更有学识和人格魅力的人。在调研问卷中,谈及老师需具备素质,67%做了多项选择,即同时选了:责任感、人格魅力、学术造诣和教学能力。可见,现在的学生有了主见,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除了对教的一方提出要求外,对学的一方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如问卷中问到逃课原因时,除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之外,选项最高的就是学生自身纪律性不强。那么,针对学生自由散漫的性格,学校和老师有必要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学习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表现出好的纪律性。

但是,最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以上所说的几点,如果不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话,那么即便把学生留在教室,依然留不住学生的心,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是中共和教育部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师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是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教学任务。学生没有天生就反感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质量、学生收获,关键取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实践情况。

参考文献:

[1]吴歧范.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网络财富,2009,(13):91-92.

[2]刘爱新.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传承(学术理论版),2009,(2):70-71.

[3]胡丽俊,彭海峰,黄清喜.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9,(20):202.

[4]王继辉.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1):74-77.

[5]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60-64

[6]王炳林.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讲授“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38-43.

上一篇:关爱学生,关注细节 下一篇:以实事求是精神引领教师教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