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

时间:2022-09-23 03:46:17

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

摘要: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审视,金融生态主体行为失范、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启示我们:金融生态与金融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失衡的金融生态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凶手”,必须避免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危机;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32-04

一、引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面临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8年10月8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因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面临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危险的冲击”,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显著低迷时期”。该组织预计,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来衡量,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3%,为2002年以来的最慢增速,处于衰退的边缘。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拟从金融生态的视角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审视。金融生态是金融内外部多个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价值体系。从生态系统的层面来阐述金融问题,为金融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崭新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为金融发展的依赖路径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引方向。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难发现,金融生态与金融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生态失衡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金融生态和金融危机的探讨

(一)通过金融生态可以形象、生动地表述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复杂的形成机制

周小川将金融生态系统比作“水族馆”:金融机构像“鱼”,自身必须健康,才能生存和自如地“游动”,所以其自身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外部的金融生态环境,就像水族馆里的水草、浮游生物和氧气等,是生物生存和茁壮成长的必备条件;另外,如同水族馆中各种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需要有适当的规则来维系,金融监管对于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也是不可缺少的;最后,宏观调控就好像是水的温度,不能太冷,冷了有些鱼会冻死,也不能太热,否则氧气会跑掉,生物就不能生存,还不能忽冷忽热。这些因素有机结合,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否则“水族馆”就会出现“生存危机”,金融体系就会出现金融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生态研究强调动态平衡

金融生态的发展同自然生态一样,呈现为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自从金融活动产生以后,金融主体就沿袭着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传统、法理等不断进行或发展着金融活动。这种自发的金融活动虽然通过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系统的平衡,但随着经济、社会中各种新生因素的出现,金融系统自身调节功能的有效性逐渐遭到削弱,金融生态原有的平衡也随之被打破,其表现便是金融主体之间、金融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失衡以及由此不断引发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三)金融生态研究与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金融生态侧重将金融体系视为一种仿生系统,研究如何使其长期处于动态稳定状态,从而保证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国外的一些类似研究,大多是围绕金融危机与风险理论和实践展开的,而金融生态与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研究的切入点有所不同,它是从一种新视角来研究金融的稳定性问题。金融生态的研究与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避免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对金融甚至经济发展产生冲击和破坏性的影响,以确保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四)金融生态与金融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均衡的金融生态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失衡的金融生态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凶手”;金融生态失衡进而可能助长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传染性极强,很容易触发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正常的信用荡然无存,市场上正常的借贷秩序和融资秩序严重受损。极大地阻碍了金融机构之间正常的往来,导致金融生态的恶化,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三、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审视

(一)从金融生态系统自身分析:金融生态系统自身的内在脆弱性,引发金融危机

如前所述,金融生态研究注重金融系统的动态平衡性,而其自身的内在脆弱性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脆弱性狭义上通常是指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色决定了金融业具有特殊的风险;广义上则是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的风险积聚,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海曼・明斯基(Hyman.Minsky,1982)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中最先对金融脆弱性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解释,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指出这种脆弱性对经济周期变化和金融动荡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它使整个金融体系时刻处于危机的边缘。金融系统的内在脆弱性是不可避免的,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定义,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简言之,金融脆弱性可以理解为金融产品(或资产)的价格过于敏感,很小的冲击就可能把金融体系推向危机的边缘。

目前金融交易与实际经济脱节的程度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而日益突出,加剧了金融系统的内在脆弱性。据统计,在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只有10%与实体经济交易和投资有关。全球性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货币风险和市场风险急剧增加,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而且滋生过度投机、金融寻租和经济泡沫,剥离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血肉联系,使实体交易量、金融原生品交易量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其脆弱性和危险性不言而喻。

分析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发端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信贷市场信用制度的内在脆弱性,主要表现在金融生态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金融生态体系内在脆弱性形成的矛盾激化,为爆发危机埋下隐患。金融机构具有非理性盲目借贷的“内在冲动”,是造成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内在脆弱性的根源所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诱导、追求高额利润的冲动、客户极端的热情、隔代遗忘、竞争压力是形成金融机构出现过度借贷的内在冲动的主要原因。而金融机构运行机制先天性缺陷,如短借长贷造成的流动性缺陷、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产质量缺陷和过度依赖公众信心造成的经营基础缺陷等,都是造成金融生态体系内在脆弱性的重要因素。

(二)从金融生态主体分析: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生态主体道德风险及行为失范,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市场犹如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下游,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一个规模庞大的上游“食物链”,否则不仅自己难

以生存,而且可能竭泽而渔,毁灭其上游“食物链”。一些研究表明,出现金融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切人因素是金融创新。事实上,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市场对于其基础市场而言,既有平衡对冲基础市场风险的正效应,也可能有放大整个金融市场风险的负效应。其本身并没有过错,应该说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市场带来的金融生态主体道德风险及行为失范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从金融生态视角来分析,金融生态主体是一个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自利组织,随环境条件的不同,它会进行适应性的行为调整。当各主体过度追求“利”而忽视了“义”的时候,就会产生道德风险和行为失范,潜在的危机就会爆发出来。(1)产品创新者的行为失范。金融创新是市场发展的最大助力,而追逐利润是市场创新的最大动力。产品创新策划者出于消化流动性和获取金融资本超额利润的目的,创造了次贷产品,将金融机构过剩的流动性以较高的利率贷给那些信用品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贷款购房者。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盈利成为他们主要的甚至惟一的目标,市场风险因素则成为次要的甚至是被忽略的因素。(2)领导者的行为失范。美国一些金融巨头偏好次贷产品,却又担心市场风险,因此将风险通过证券化等方式转移给第三者并让第三者分享此项业务的一部分利润,或者在赚足钱后先知先觉地离场,这样次贷业务就成了一种收益较高、潜在风险较大而现实风险较小的业务。当市场被转嫁风险、赚足利润的群体意识驱动时,风险便成了惟一不能转嫁的东西,危机自然就爆发了。(3)贷款者的行为失范。次贷业务大幅度降低了贷款买房的门槛,信用品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人不仅可以贷款买房,而且可以零首付;万一房价跌了,他们还可以一走了之――房价的下挫使那些持有负资产的人们倾向于违约不还贷款。

(三)从金融生态环境分析: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引发金融危机

当前全球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失衡,这种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地改善,将严重威胁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对全球经济会产生极大的负作用。从美国来看,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表现,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1 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

2000年以来,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抵押债券,设计复杂的次贷证券及其衍生产品,使投资者无法直接估计和判断其内在价值和风险,因此,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成为投资的主要依据。MBS即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是一种把贷出的住房抵押贷款中符合一定条件的贷款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抵押贷款的“资产池”,并利用“资产池”定期发生的本金及利息的现金流入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其创造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帮助投资银行先将其划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权益级MBS。CDO为担保债务权证,在对中间级MBS进行新一轮信用增级和分层时,创造出优先级、中间级和权益级CDO;由此还可以继续产生CD02、CD03、CD04……。CDS是信用违约掉期,相当于对债权人所拥有债权的一种保险,由第三方对债权人的本金提供保障。由于债务链条大大延伸,最终债权人对原始债务人没有了解,风险判断完全依赖评级机构对MBS和CDO的评级。风险传递链条的加长和风险的转移,增加了投资者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性,投资的审慎性降低了,而投资的冲动加剧了。为了在对次贷产品的评估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评级机构有低估风险、高估信用级别的冲动,认定该类债券和普通抵押债券风险并无二致,并给予其较高信用评级。危机爆发前,美国的CDO产品中信用等级为AAA的高达80%以上,这一比例远高于非金融企业发行的证券。从而使次贷衍生品市场呈爆炸式增长。而在危机出现之后,信用评级机构对次贷问题反应迟钝或者不作为,加之随后短时间内大范围调低次贷评级及其伴随而来的放大效应,成为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2 金融监管的缺失

如同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需要有适当的规则来维系,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也是不可缺少的,金融监管缺失会使金融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美国的金融监管机制一直被视为全球的典范,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型多头监管模式,被称为“伞式监管+功能监管的体制”。然而,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之间产品创新的发展、交叉出售的涌现和风险的快速传递,这种监管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监管目标不一致带来监管套利;监管标准不一致又导致监管领域中重叠和空白同时存在;监管对于市场的反应太慢和滞后,没有一个监管机构能够拥有足够的权力来管理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风险监管无法得到全方位的覆盖;等等。(1)从内部监管来看,薪酬激励机制错位,内部控制失效。美国投资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激励考核机制缺失,仅仅单方面考核年末激励,经办人和高级管理人员仅凭业绩给予季度、半年和年度奖励,以及期权激励、股权激励。当投行业务以及银行业信贷人员等所有环节的参与人员为了短期利益、一己之私时,信贷资质审查就会流于形式,潜在的金融风险就逐步积累起来。(2)从外部监管来看,忽略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格林斯潘奉行自由经济政策,认为对金融衍生产品应该不予监管。1998年11月,美国国会永久性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同时,美联储放松了对美国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拆借的监管,金融机构通过互相拆借,放大信用的杠杆比例,引发了“经济泡沫”。

从此次金融危机来看,政府监管不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由政府支持的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主宰,其主要职能是购买抵押贷款资产,将它们重新打包为债券出售给投资者。由于几年前两大巨头受到政府部门调查,其他机构便趁机进入这一市场。这些放贷机构不按规定要求借款人预付定金,不认真核实借款人的收入状况,“掠夺性”扩大次贷发放。而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美国政府对此却疏于监管,为危机埋下隐患。例如,对于次贷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次级债产品,穆迪与标准普尔给予原来只能给予BBB级别的高风险次级债产品以AAA级评级,这样经过包装后的高风险的次级债纳入了大型投资基金以及外国投资机构的视野,连较为谨慎的保险基金和退休基金也一并参与。监管机构却任其发展,导致风险迅速从次贷市场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

(四)从金融生态体系的非线性机制分析:羊群效应、关联效应和杠杆效应,加速了金融危机的传播Kindle Berge认为“泡沫与崩溃的国际传递似乎不是一个经济法则,而更像是一种趋势”;Krugma认为“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有国际性的传播影响”。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标的资产(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扩散到衍生品市场

(次级债市场和相关的住房抵押债券市场),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以及不知情的外国投资者等各利益群体,由此引发标的资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双重危机。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背景下,当投资行为和预期在国际范围内传递时,金融危机会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强的渗透力蔓延开来。

非线性即non-linear,是指输出输入既不是正比例也不是反比例的情形。金融生态体系内的风险和收益具有自我平衡的特点,然而,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某一单一风险因素可能按几何级数放大,导致经济变量剧变,产生金融危机。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对金融现象的研究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其非线性机制表现为以下三种效应:(1)羊群效应。即经济行为人存在从众的行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人们往往受到其他人抉择的影响,从众可能是最优选择,因此会导致集体行为的非理性。(2)关联效应。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债券债务链条将众多微观个体紧密连结在一起,因此局部的支付清算困难,就很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极大的风险传染。(3)杠杆效应。金融创新在于把原有的金融风险进行解捆,以利于风险转移和分散,但是这些衍生工具又进一步增加了风险和金融体系的波动性。

四、结语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频爆发,金融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传统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事件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传统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金融机构内部寻找答案,所获得的解释令人不甚满意。基于此,借助金融生态这一新生理论,用生物进化的思维去理解金融发展、金融创新、金融的结构变迁以及金融的竞争进程,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简言之,金融生态研究是金融理论研究方法的一大创新,为金融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为金融发展的依赖路径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引方向,有利于对金融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安全等)做出本源性剖析。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对金融危机进行审视,金融生态主体行为失范、金融生态环境恶化……总之,失衡的金融生态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凶手”。这就启示我们,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体系,对外可有效避免陷入全球金融危机的漩涡,对内可以全面缓冲经济转型带来的重重问题,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避免陷入“金融生态恶化――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生态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

上一篇:商业银行信贷核心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赤道原则的国际实践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