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23 03:07:22

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移动互联化”的信息化建设是当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本文研究了移动互联网软环境--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的可行性、方法和方案,着重分析了移动门户、移动办公、移动教务和移动课堂四个子系统的应用,从而为高职院校移动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移动互联 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 APP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等终端的移动互联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很多领域。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教师群体对移动设备使用的需求度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高达3个小时。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信息终端架构已经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或者教工的使用需求,因为移动互联APP呈现出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以任何方式访问任何想获取的信息的“五个任何”的特征,大家更愿意使用移动端的设备安装移动App软件等方式去实时的获取各种信息化服务,这对于高职院校传统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大了的冲击和挑战,为了适应r展和用户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对现有的信息化体系进行“移动互联化”的改造。高职院校“移动互联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就是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设。

2 移动互联网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现状

目前在各高职院校中有线网络环境和无线网络环境的硬件建设方面均已比较成熟。在移动互联软环境方面,信息化应用主要为OA系统、教务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查询系统、数字图书馆、Web管理系统等应用。移动应用还未大范围开发使用,在App Store及各种Android应用市场中鲜有高校的App可供下载。本科高校中清华大学的“@Tsinghua”、复旦大学的“i复旦”、同济大学的“微同济”等属于启用较早的移动应用,近年来高职院校也开始陆续启动移动应用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仍以信息推送的移动信息门户为主,部分学校开展及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开发,这已远不能符合高职院校对移动信息平台功能的需求,信息化向移动互联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3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可行性分析

移动信息化平台服务器端主要通过Java技术、.NET技术或者PHP等成熟的技术来实现;移动应用(App)即客户端应支持目前主流的手机系统,如iPhone、iPad、Android以及Windows系统等,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网页式App(Web App)、混合式App(Hybrid App)和原生代码的App(Native App)三种开发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势和劣势,建议各学校使用混合式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是介于Web App和Native App两者之间的App,结合了Web App和Native App的优势,一方面能够节约开发成本,另外一方面用户体验上更像原生的APP客户端,有着更高效的优点。平台的物理网络架构图如图1所示。

4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的用户主要是学校的管理者、老师、学生以及关心、关注学校发展的其他人士。平台应为满足高职院校工作管理刚性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高职院校师生在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综合移动应用APP,功能架构图如图2所示。

平台包括移动门户、移动办公移动教务和移动课堂四个子系统。

移动信息门户(简称移动门户)汇集丰富的校内资源,为全校师生和校友的校园生活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通过智能终端,用户可以直接浏览公告,本人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信息。

“移动办公”是传统PC版办公系统在智能移动终端的延伸,用户能随时随地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WIFI或移动互联网,了解单位情况,处理相关事务。高职院校移动办公系统基于传统的PC端的协同办公系统构建,学校工作人员可直接通过移动终端和远端的应用系统服务器进行通讯,实现学校考勤、会议、公文等事务和信息处理及联络沟通等多种功能,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办公体验。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务管理系统(简称移动教务系统)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用户提供一个即时、方便、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教务信息访问平台。平台能为教务管理者、教师、学生、班主任等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教务信息服务,比如专业及课程信息、学籍信息、成绩等信息的查询和管理,不仅有效地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和高效,而且拓展了教务信息服务的手段,提高了学校教务的管理效率。

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他学习者或教师、学习场景等)之间进行的、有预定目的的交互活动。移动学习与教师的交互就是移动教学,利用手机等智能终端,通过特定的APP软件开展移动教学和移动学习,就形成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课堂,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利用APP开展阅读、讨论、案例分析、练习测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并将课上、课下进行了融合贯通,建立对应的师生交流渠道,利用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应用了空中接口、必备的上网工具和无线网络等特点,给移动互联信息平台平台带来了一些安全问题;由于平台建设与学校日常管理流程与管理规范不符,平台的应用场景、功能模糊,用户体验差,忽略一线教师的作用,缺少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等原因,导致部分平台建成后利用率不高,平台建设者应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理,李哲.新世纪美国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环境与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16.

[2]张凯,宓,闫华.“i复旦”-复旦大学校园移动应用的开发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10):265-270.

[3]Fowler C.Maes T.Mapping theory to practice and practice to tool functionality based on the practitioners’perspective.2004.[EB/OL].2007-4-3.

作者简介

徐占鹏(1979-),男,山东省栖霞市人。硕士学位。现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作者单位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555

上一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动态系统故障诊断技术 下一篇:基于SOA的企业应用集成分析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