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3 02:41:17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对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的装备制造业及其七个子行业的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并排序。通过安徽省与其它省份和地区的该产业竞争力现状的对比分析,从强化优势产业,增强多方合作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能够有效提高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0 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水平影响着我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关乎我国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弱水平及国际分工地位。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安徽省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能够抓住契机飞跃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带动安徽省的经济腾飞。本文将对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探讨。

1 问题提出与装备制造业界定

装备制造业又名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可划分为以下七大类: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为了表述方便,在下文中分别简称为金属、通用、专业、交通、电气、电子及仪器。

近年来安徽省在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下,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自然资源及劳动力优势,以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作为安徽省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部分子行业增长缓慢等。

2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为基础,收集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的装备制造业的各行业及总体发展数据。科学全面的构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前提,基于装备制造业产业特征和指标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15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指标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各指标数据的统计口径均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企业单位数(个)、资产总额(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万人)、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亿元)和出货值(亿元)均可直接从统计数据中获取,其他指标可利用公式计算得到。如: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年)=主营业务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

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100%;

市场占有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国主营业务收入*100%;

市场优化指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国主营业务收入)/(产业总产值/全国总产值) *100%。

因子分析模型是主成分分析模型的推广,利用降维思想,由研究原始数据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2]因子分析法对提取得到的公共因子及总体进行权重加和计算得分并排名,可显示出分析对象的优劣势,因此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以下只选取装备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进行系统阐述。

3 基于因子分析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对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异与数据级影响),并通过KMO值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表2检验结果,KMO值为0.684,大于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故拒绝原假设,表明变量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线性相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我们遵循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公共因子,从表3可看出,提取的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3.771%,说明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比较少,因子分析结果比较理想,能反映所研究区域的综合特征。因此,我们进而得到各公共因子的原始变量载荷矩阵。为了方便解释各因子含义,故选用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经几次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观测各公共因子的经济内涵及其内部各评价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根据各行业公共因子的初始特征值及其成分矩阵中的因子载荷矩阵,计算出各行业的特征向量矩阵F,并结合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构建行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X为该行业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矩阵,F为该行业的特征向量矩阵;

zij表示该行业i省在j主因子上的得分,xik表示该行业i省第k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后数据。

zi表示该行业i省的竞争力综合得分,aj表示该行业第j个公共因子得分占总得分的权重。

根据公式(1),(2)计算得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及整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见表5。

4 结论及建议

从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可看出,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现状相对于全国其他29个省份而言,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位于全国第5位,相对竞争优势明显;作为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居于全国12位,其竞争优势并不显著;同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全国第18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安徽省位于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辐射的最佳区域,区位、自然资源及劳动力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与稳步推进,作为安徽省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子行业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配套能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以下为培育和提高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4.1 持续推进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 安徽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近几年发展迅猛,形成了合肥、芜湖等电器设备产业集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对较迟缓,但作为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仍肩负着提高总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使命,铜陵、马鞍山等轨道交通关键部件集群,芜湖、合肥、马鞍山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安庆、宣城、滁州、铜陵、巢湖、六安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及沿江造船及船用设备产业集群等,均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对于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应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创新产业转移模式,壮大集群规模,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化安徽省与国外及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转移布局,持续推进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优势行业,延伸产业链。

推进奇瑞、江淮及华菱等自主品牌汽车骨干企业的联合重组,在持续承接及整合发展新能源汽车与高性能重型载荷车等基础上,不断提升整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力度与制造水平;重点培育与发展大型成套装备,争取在新型能源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等重要领域实现突破,持续提升机床及基础件、交通运输机械、重型矿山机械及农业机械等行业的规模和水平。形成以优势特色为主体,基础装备和重大成套装备为两翼,特色鲜明、行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并建设以芜湖、合肥为主体的汽车生产基地,无为、合肥、天长、芜湖等电缆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体的家电生产基地等若干个产业集群及国内重要产业基地,对领军企业的培养及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起着推动型作用。[4]

4.2 强化合作,互利共赢 对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发展相对较弱的行业,应把握产业承接转移的浪潮,加强与长三角等地区产业互动及与中西部的密切合作,寻找利益共同点并建立完善区域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通过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深化合作,争取率先实现各行业的设施对接、信息互通及园区共建,形成与长三角等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冶金、建材及环保等专业设备制造业,推进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环保设备产业集群等与国内外产业资本、技术研发机构、工程设计机构合资合作及兼并重组,促进区域的有序承接与良性发展。

4.3 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园区集群优势 依托装备制造业现有产业基础,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结合,发挥安徽省的区位、自然资源及劳动力优势,进一步推进“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布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5]政府应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加大自主创新投资经费,扶持大企业和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具备技术优势的高校及研究所合作,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企业应加大自筹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管理创新、引进高技术人才等,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以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工业聚集区为依托,提升合肥中低速船用柴油机产业基地等集群优势。

参考文献:

[1]吴天宝,刘志迎.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动态及文献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7(11):26-28.

[2]王素君,李佳徽.提升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2011(17):63-64.

[3]姚晓芳,张仁华,侯瑞武.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合肥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和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9(9):58-64.

[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明娟.安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2(1):54-58.

[6]徐达奇,付尧.基于GEM模型的安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4):609-616.

[7]邵慰.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2(2):48-52.

[8]胡伟,余莹莹.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5(5):14-19.

[9]朱萍.加快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2012,11(11):6-8.

上一篇:空间钢框架全焊接节点抗火设计的有限元分析 下一篇:运用5S现场管理活动推进车间实施TOC瓶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