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3 02:35:47

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中学阶段开展得很少,特别是在普通高中几乎就是空白。在普通高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特别是应用在班主任角色的管理中,不仅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大学的专业,还可以激发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班级管理中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班级管理 自我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制定自我职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到达目标所应采取的可靠手段的方案规划。从个人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自我认识,进而自我肯定,获得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把它应用在班主任管理中的目的就是通过辅导、培训,帮助学生获得职业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职业规划的设计,使学生能探索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发现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质,最终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样做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且学生实现真正了解自己,懂得社会的需要,构建自己的能力,让所学有所用,从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解决目前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教育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大学生转专业还需谨慎》的文章,文章中说:“有1/3以上的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的只有35%……8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不是很了解。”我曾教过的一学生在报志愿之前向我咨询,只因我讲述的某一职业的前景引起他的兴趣,当即填报了志愿,前后用时还不超过半小时。在班级的管理中,高考填报志愿的过程是教育中出现的盲目性管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1.目前我们国家的学校几乎大学以前的中小学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据我了解现仅在职业学校有所涉及。相对比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得已相当成熟,许多国家从小学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少家长都会给孩子做各种各样的测评,请专业人士协助制定职业规划,并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的职业兴趣定位,学生普遍带着很强的目的性进入大学学习。而我国的学生从小学一直到考入大学前的学习都主要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高考填报志愿一直都是“量分而定”,结果进入大学又出现换专业的纠结,参加工作又出现频频跳槽的不安定现象。

2.因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认识的能力很低。唯一的渠道就是在上学期间周围老师和同学给予的评价,而老师和同学可能不懂得分析不同人之间各种性格的差异,评价就往往带有片面性和感彩。特别是教师和同学负面的评价对学生个人的兴趣、能力和人格倾向评定的影响可能是扭曲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自我科学的了解,这样的评价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3.学生不懂或者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或者把人生理想等同于职业目标,出现职业价值观单一。譬如“成为富翁”、“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做一个高级白领”这样单一职业价值观的生活目标与当前自己的学习根本联系不起来。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拿高分,考上大学,学历越高就越好就业的思想根本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他们的学习动机与个人的需要联系不起来,不能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与别人比较,越比越没有信心。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成绩好的同学才有资本去计划未来,成绩不好根本就没有资本,所以出现学习上越发自卑最后总自暴自弃,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所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迫在眉睫。

二、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成为可能

(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较以前相比明显具有了以下的特点:

1.身体的生理发育已经接近成人,这样的特征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已经开始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处事方式,在心理上渴望被冠以成熟,期望获得尊重,在能力方面完全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进行了众多专业课程的学习,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能够有意识地体验到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在外表现出来的就是不轻信、不盲从别人的观点,批判能力日益增强,辩证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2.由于生活中实际经验的匮乏,他们的想法很多时候有些空洞而不合实际,加上他们独断专行的做事方式,所以往往不少事情遭受失败,这与他本人的想法相悖。比如情感的渴望与孤独,自我隐藏与渴望帮助,内心的敏感与生活细节的不条理,很多时候是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来看,高中阶段的孩子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会获得学生的欢迎与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好多困难。譬如班级中出现的男生女生交往的问题,在班级中一旦出现,交往的双方就承担着家长、老师、同学三方面冠以“早恋”的大帽子。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好地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学会认识对方,分析出吸引自己情感的因素,得出自己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对学生这个时期的这种情感现象得以正确的引导,会得到学生很大的欢迎。根据我的经验大约70%—80%的孩子在高中阶段都会出现这种情感的困扰,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仅使这种情感能够平稳过渡,不影响学习,而且学生获得了成长的机会,最终的结果是大部分人实际上是填补独生子女的内心情感的空缺而成长为深厚的友谊,很少一部分人能够获得相互之间的信任与支持,保持到大学,最终成长为爱情。

(二)根据萨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15-24岁),其主要任务是: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资进行现实评价,并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最初就业。而且高中学生是处于该阶段的尝试期(15-17岁):明确自己的职业偏好和过渡期(18-21岁):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在这个时期,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渐渐趋于稳定,但因年龄较小,对职业等知识还缺乏认识,需要进行专业的指导。

三、搭建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规划教育的体验

(一)刚入学教学生学会印象管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教育。

准确认识自我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依靠个人的自我判断、他人的评价,而且还可以依靠科学的测量工具,通过综合的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准确评估自我。刚入学的新生,相互之间不熟悉,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到新的班级里面给同学留下好印象。结合学校行为习惯强化月的教育,我对学生进行印象管理的教育。现实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小性格”,这个时候的学生都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不好的一面,但是总是会有所显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看到自己,“以人为镜,可以正身”。在班级文化场建设中开辟一个领域就是“互评致语”,需要同学之间真实地写出别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为防止学生之间进行恶意攻击,需要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与把关,这个方法不仅使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修正自己,也学会了认识自我,完成了自我探索的萌芽阶段。在后面的教育过程中,通过介绍职业性格与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气质类型的测定及360度测评方法的使用等,都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探索自我,将自我探索的教育引到学生心目中。自我探索的过程结合学校的行为习惯培养形成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通过对家长的生涯访谈和个人职业理想演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的探索。

这一部分在我看来是比较难做的,学生一直处在学校中,很难形成对社会职业的理解,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又使他们对职业的理解带有片面性。所以引导的办法就是联合家长,让家长了解并支持对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学生采访父母的职业视频展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打开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开始职业探索的萌芽。在后面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思想和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塑造未来职业形象。班会时间进行职业理想演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根据假期有不少学生进行打工的实际情况,表明学生开始探索自己的职业理想,标明职业的探索教育已经深入到了学生心中。

(三)在班级管理和学校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学生饱尝成功的滋味,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我带的学生大多是中考成绩不太理想,严重缺乏自信,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是我工作的重点。在班级成立之初,让学生在班级自主管理中获得成长,班主任赋予学生一种能力,让他感觉到他能够获得掌控事务的能力,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班干部的培养由管理角色转变为服务角色,不存在什么特权,改变那种“小干部”的作风方式。新成立班级开始实行“值日班长制”,每位同学轮流坐庄,每人负责一天,具体负责内容由班会同学们自己讨论并通过,实现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都有事干。譬如收作业由每小组的前排同学负责,而座位是定期换的,这样每个人都有义务与责任。通过这样管理一个学期之后,再实行“班干部竞选制”,通过个人发表竞职演说,民主投票,班主任任命的程序实现由主动到自动的班级管理。充分信任学生,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去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健康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譬如研究性学习,演讲比赛、学科竞赛、辩论社等各种社团活动,通过获奖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更重要的是认知到自己的职业能力,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孩子需要教也需要等,让孩子亲身体验比给他讲道理管用。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主要目的不是使学生学到多少规划理论,而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结合到自己的实际中,学会知己、知彼、目标抉择和实际行动,在中学阶段埋下职业生涯规划的种子,等待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志兰.中学生职业规划[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396.

[3]牟海萍.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J].现代教育科学,2005(4):69.

[4]郑巧蓉,尤婷婷.职业生涯[N].广州青年报,2006-10-26.

论文背景:文章是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生生涯规划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班主任管理与学生生涯规划”的成果展示。

上一篇:“我不想和爸爸说话!” 下一篇:微笑如染 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