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利用到立体开发

时间:2022-09-23 01:45:53

从平面利用到立体开发

摘要:品德课是一门集生活性、活动性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所涉及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开放的。品德教师既要灵活有度地利用好教材这个平面资源,更要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教材之外的各种资源,如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丰富的网络资源等,以实现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课堂;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6-0077-03

品德是一门集生活性、活动性为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它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材内外丰厚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其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支撑。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2]

作为品德教师既要能灵活有度地利用好教材这个平面资源,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挖掘教材之外的各种资源,只要用心,校园中、家庭中、社会中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都可以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给学生带来更为广阔的学习、生活空间,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就从实践操作层面谈谈如何将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从平面引用到立体,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演绎灵动的品德课堂,实现品德课程教学最优化。

一、以教材为圆心整合课程资源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品德课教材在编写中重视将知识技能、做人的道理融于真实的情境与具体的活动之中,对学生的德行养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品德课教师一方面要能有效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不能对教材“照单全收”,要能突破教科书的禁锢,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拓展、有舍有取、抓住契机,真正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一)调整教学顺序

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现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

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有一课叫《天有不测风云》,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可怕性,以及我们应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了特大地震,引发海啸,这一灾难使许多人遇难、失踪。网络等媒体铺天盖地都是这一消息。针对这一突发灾害,笔者决定把《天有不测

风云》提前上,收集了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跨越海洋,穿越时空,意识到自然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和毁灭性是不可预计和不可估量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准确、全面地预测或防止这些灾难事件的发生。面对这些突发的自然灾害我们应做到不害怕、不慌张,及时、勇敢地保护自己。继而全班围绕第9课《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了解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

(二)拓展文本观点

品德教材中的一些观点比较通俗,但细细体会又意味深远,对学生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来感悟这些观点,并在感悟的基础上对这些观点适当拓展。

如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学习真有趣》一课,出示一段视频:上课了,同学们开始认真做作业,可乐乐猴却一会低头找铅笔、橡皮;一会儿东张西望,找周围同学说话……同学们都交作业了,乐乐猴还只做了一点点,一脸的无奈……此时,教师抛出问题:“乐乐猴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学生七嘴八舌:“因为他不专心。”“因为他一会儿找铅笔,一会儿又听鸟鸣。”……在肯定孩子们的回答后,教师又追问:“除了作业要专心,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也要专心?”学生畅所欲言。从自己吃饭到上学,从医生动手术到消防战士救灾到科研人员搞科研工作……继而得出各行各业的人员做事都要专心。

通过文本的讲解,情境的表演,学生明白了学习、作业要专心,一般教师会就此打住,而这位教师得出结论后,并没有立即收起,而是从孩子的学习联系到了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拓宽了教材的观点,做到了活用教材。

(三)巧用生成契机

课堂是动态的,常常会不按预设生成一些新情境、新资源,此时,只要教师带着敏锐的视角、教学的睿智和热情去捕捉,这些“意外”将成为一种契机,生成一种精彩。课堂上教师要能根据学习发展的态势和学生动态生成的需要,合理、巧妙地运用课堂意外生成的资源,将其点石成金。

一位教师在教学《盼盼迟到了》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现场穿衣比赛。比赛中,一位小女孩迅速穿好衣服,准备走到台前时,看到边上的一位男孩怎么都拉不上拉链,于是,主动帮助男孩,而第一名被另一个孩子夺去了。在女孩帮助男孩的时候,老师提醒大家关注这位女孩。比赛结束后,老师问:“谁应该是第一名。”孩子们热闹起来,此时,有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女孩应该得第一。”“为什么?”老师追问中,孩子继续说:“她宁愿得不到第一还要帮助别人,所以,她才是真正的第一。”“说得真好。”老师立即抓住这意外的声音赞扬:“她在一场看不见的比赛中得到了第一,这个第一更珍贵,你能够发现,真了不起。” [3]

比赛中,教师不仅仅关注比赛的本身,当她发现这位女孩在帮助同学时,立即抓住这一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去关注,教师的及时提醒让学生看到了比赛之外更为可贵的东西――女孩的助人为乐。继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谁应该得第一名”时,那个说女孩可以得第一的声音又让教师眼前一亮,追问“为什么你觉得她应该得第一名呢?”……交流中,学生明白了比赛是重要的,友谊更是可贵的,教师巧妙地运用课堂新生成的资源提升了学生的道德认识,让课堂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二、以生活为源点拓展课程资源

品德课程最终要回归儿童生活,也就是说,品德教学应以儿童的生活为源点,将课堂延伸到校园、家庭、社会,让学生参与其中,感悟生活,形成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一)链接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每年要举行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这些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品德教师要善做有心人,善于搜集、运用好这些资源。在学校开展节日活动或主题活动时,可以随时用相机把精彩的活动场面拍摄下来,可以让学生用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以备教学之需。

如在教学《我的这6年》一课时,课堂上,笔者运用之前所积累的资料把学生六年的学习、生活片段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体育节上,孩子们奋力拼搏;艺术节上,孩子们各展风采;经典诵读活动中的齐心协力,秋游活动时的兴奋愉悦……跃动的图片、视频资料带来美好的回忆,引发了学生的真情流露,让他们感受到成长的美好,感受到同学之间的互助友爱,感受到自己成长中老师的谆谆教诲,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同学的帮助与关心,学生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二)链接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孩子品行的又一重要领域,品德课要回归生活,也就是要让课堂教育作用辐射到孩子的整个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

如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兔子行动”的现场赛――小组合作制作“兔子小闹钟”卡片,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兔子行动”的后续活动,在家里,由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在学校里,由教师师或同桌来帮学生打分,做好记录。此外,在课外就学生起床穿衣、刷牙洗脸、整理书包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家访,了解实际情况。家庭生活的点滴成了课堂延伸的有效资源,课内与课外交相呼应,让孩子们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三)链接社会生活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要使课程追随孩子的生活,还应将教育活动延伸到孩子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感受,明白道理。

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一课后,如何将学生维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变为自觉行动呢?笔者结合学校大队部开展的“争当山镇美容师”这一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开展环保调查、宣传、监督活动。学生在清除街头小广告,给市民的公开信等活动中,受到了教育,校门口的道路变整洁了,见到有人在街头贴小广告能自觉去制止了……学生维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的意识大为增强。

三、以网络为外力丰盈课程资源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4]网络有信息丰富、生动形象等优势,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正逐步走向开放,作为品德教师要善于把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引入课堂。

一位教师带学生在微机室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他大胆地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胜古迹,自由成组,然后上网搜索、浏览、摘录,进行班内交流,资源共享。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历史文化的灿烂,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各地自然、人文景观的向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这里,网络资源为品德课堂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在学习《我们的民风民俗》《春节与圣诞》《中秋与重阳》等课文时,教师可以把自放给学生,让他们在网络上自由获取知识。学生通过网络会搜集到很多有效的学习资料,如“什么是重阳”,“春节与圣诞的来历”,“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的知识信息量是书本上和教师的讲授所不能比拟的。

品德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品德课教师应增强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从教材这个平面出发,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立体性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资源,演绎灵动的品德课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2][4]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28.

[3]潘慧芳.走进德育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94.

上一篇:关于青岛市新农合的调查研究报告 下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