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军队初级指挥院校军事基础教育改革

时间:2022-09-23 01:13:58

应对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军队初级指挥院校军事基础教育改革

摘 要: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军队初级指挥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发展,尤其是军事基础教育的改革更是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训练渠道、基础建设等四个方面对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军事的影响正以历史上从来没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各国军队建设。其中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军事技术发展正催生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成为新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军队初级指挥院校作为基层指挥员的摇篮,应对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面临转型变革,需要加强、加快教育改革,尤其是军事基础教育改革,因为军事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因此推进军事基础教育改革既时不我待,又需慎之又慎。[1]

一、培养目标要突出新型指挥员的信息化时代特征

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初级教育院校军事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要求培养指挥人才具有合格的政治素质、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等一般指挥员的共性特征外,尤其要注重信息素养、复合能力和创新品质的融合。

信息化战争的时代特征是科技密集型战争,作战力量要素多元、空间多维、体系对抗。初级指挥院校的军事基础教育改革要着力提高培养对象即学员的信息化素质,复合能力和创新品质。首先是使其具有强烈的信息制胜意识和信息对抗意识,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资源知识和信息化作战知识,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使用能力、信息化指挥系统操作能力和信息化作战组织指挥能力。其次使学员建构复合型知识结构,努力提升对多类科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信息化战争呈现作战力量要素多元、空间多维、体系对抗的时代特征,需要指挥员能够复合众多要素以及养成适应联合作战的思维和复合军事技能。再次要增强学员科学判断、观念创新与作战决策能力,正确的科学判断,决定着战斗力生成的时代方向,对战斗力生成发挥着保证作用;能否适时创新观念,决定着战斗力认知的正确与否,对战斗力的生成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而科学的决策,决定着战斗力生成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对战斗力生成的质量、效益产生着决定性影响。

二、优化军事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要做到“指技合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课程是培养学员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载体,在整个军事基础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注重指挥与技术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是初级指挥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首先,在军事基础课程的整体设置上,要在注重基础的同时,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使整个军事基础教育课程在逻辑关系和时间安排上既区分层次又相互衔接,形成纵向步步升级、横向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做到指技合一。突出指技合训,建立新军事基础教育教学计划体系。初级指挥员学习掌握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不仅要懂得结构原理,更要熟练运用;不仅要懂得方法步骤,更要精通具体实施。其次,既要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突出基本技能和基础体能,系统设计军事基础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和军事基础教育实践体系。军事理论教育是军事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员军事理论素质生成的主要渠道。区别于军事专业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应突出在初级指挥人才长远发展过程中具有稳定性、长效性的基础理论的学习,以军事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重点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实践环节是学员军事基础教育训练计划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学员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实践锻炼使学员熟练掌握军事基本技能,具有过硬的军人体能基础,是学员军事基础全面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区别于军事专业教育,军事实践环节的设置应突出军事基本技能和基础体能系统设计。[2]

三、要拓宽军事基础教育训练渠道,加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培养

系统性是新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要求,必须遵循系统发展规律,优化军事基础教育训练。信息化战斗力生成模式更加突出部队间的联合作业,因此需要初级指挥院校拓宽军事基础教育训练渠道,加强新型指挥员的联合作战意识和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培养。

首先要增加跨军兵种的实习锻炼。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是诸军兵种高度融合的整体作战,要想让学员更深刻的认识联合作战的重要性,对我军各军兵种建设情况有更加清楚、直观的认识,就需要在可能联合的军兵种之间实现跨军兵种实践体验,在坚持学员第一任职岗位锻炼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军兵种的锻炼、实习机会。

其次要增加指挥技术部门的参观学习。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指挥是指挥员依托信息化指挥手段,组织和领导诸军兵种作战的活动,要求指挥员具备熟练运用信息化指挥手段,实施网络化指挥的能力。因此,应在增加指挥自动化系统相关理论课程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造学员到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管理部门或相关技术研发部门参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增强其对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感性认识。

再次要增加联合作战指挥演习的见习观摩。增强学历教育阶段学员对联合作战指挥的感性认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联合作战指挥观,最佳方式就是组织其观摩、见习联合作战相关演习、演练。通过观摩使学员更形象地了解联合作战指挥的基本情况,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与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四、要加强军事基础教育的基础建设,增强教育底蕴

军事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扎实的基础条件。面对新型指挥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必须从军事基础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加强基础建设,促进体系的全面完善。[3]

首先,要加强教学实验条件建设要有重点地加强信息化作战教学实验条件建设,为信息化作战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美军认为,没有参加实验的部队只会打目前的战争,经过实验训练出来的部队才会打未来的战争。建立各种信息化时代特征作战实验室,改变军事基础教学训练实验条件落后的现状,为作战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平台,将对作战指挥人才指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要坚持科技投入为先,把科技含量特别是信息含量作为提升军事基础教育效益新的增长点,加强作战实验室建设,推广运用模拟仿真、信息网络技术,研发先进的指挥信息系统和训练模拟系统,为信息化作战指挥训练提供实践平台和技术支撑。

其次,注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和保障。 构建网络化教育训练平台和基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多媒化和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建立以模拟化为核心的仿真训练系统,要强调横向知识结构的多元性、系统性、完备性,还要注重纵向职业训练的连续性、衔接性、多样性,根据战场一体化的需要,还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院校―部队联合教学”,强调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结合 。

再次,要构建高素质教员队伍。培养适应信息化作战的指挥人才,首先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员队伍。一是要大力推行“教官制”,选拔、聘请优秀的指挥员、参谋人员到院校任教,以增强信息化作战相关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实践性、生动性。二是要尽可能实现院校教员的任职交流,使院校教员能在不同岗位代职,参加各级各类联合作战演习,不断完善教员任职经历。三是要积极完善兼职教授制度,扩大非本校教员授课的比例,更多地聘请其他院校的专家、教授,尤其是一线理论功底深、科研和学术水平高、作训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讲授有关专题,提高教学的学术性、研究性。四是要在机制上下功夫,着眼可持续发展建立教员队伍的选调、引进、培训机制, 以提高教员队伍整体素质,奠定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稳定的师资基础。

参考文献:

[1].推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训练转变―――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的讲话[N].报, 2006-6-28.

[2]徐 婷.教育信息化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J].信息技术与教学,2006,(7):55.

[3]赵荣. 着眼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完善军事基础教育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20.

[4]汤晓华,印祥.战斗力构成基本要素时代内涵的认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3):70.

作者简介:

廖海龙(1976-),江西贵溪人,武警福州指挥学院训练部办公室副主任。

上一篇:新闻采访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与应用 下一篇:中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