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年级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能力

时间:2022-09-22 11:42:20

让低年级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应用初步的方法和经验读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人物、事件、美好情境和优美语言并乐于与人交流。

一、感情诵读,诠释对课文的理解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入学前便已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而言,诠释对课文的理解,如果是说出富有教育意义的令成人满意的答案,这对一年级学生是有很大难度的,我认为有感情地诵读也是诠释对课文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北风和小鱼》是一上的一篇课文,课文用了“得意”“气极了”“非常得意”来形容北风的神态,我抓住这几个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词语意思,并作出“得意”“气极了”这样的神态。有了这些铺设,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便水到渠成了,学生学得轻松、高兴,读得兴致盎然。《小河与青草》一课,通过看图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小河与青草相处融洽、关系友好,再让学生同位间分角色互相夸赞、互相感谢,最后班级交流,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自然地用阅读、表演展现出来了。

二、质疑解疑,心灵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促使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手段,好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品的主题,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对话。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提问,使提问富有启发性,

看题思文,读题质疑,便是很好的阅读文本前的阅读预计,它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读由心发。例如,《美丽的丹顶鹤》揭示课题后,问生:看了题目,想知道关于丹顶鹤的什么?学生的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丹顶鹤长什么样子?”“丹顶鹤在哪儿生活?”……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期待,学生读书的兴趣当然就高涨了。

质疑可以形成积极的期待,那么解疑则是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动力,它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深入理解课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对话。“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察看水流和地形?”“从中可以看出大禹是个怎样的人?”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的回答却是令人欣喜的,“不走遍千山万水,大禹不知该从哪儿动工,白干了怎么办?”“万一选的地方太危险,施工时有人受伤怎么办?”“选的地方能打通,但淹了别的地方,别的百姓怎么办?”有了第一个问题的铺设,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便容易了,“大禹是讲究科学的人”、“大禹是关心人民的人”、“大禹是心地善良的人”……学生的回答令我在心中为他们叫好,这真是应了陶行知的一段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三、课文填白,深化文章的主旨

课文受入选课本篇幅的限制,常常会对一些细节进行省略,老师细心地挖掘一下,会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精彩的新天地,同时也会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化文章的主旨。所以我常常抓住文中一些关键的省略进行课文填白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秋游”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填白训练:小朋友还会在草地上做什么?同学们打开了话匣子,“小朋友会在草地上玩老鹰抓小鸡”、“小朋友会围坐在老师身边听老师讲故事”……这时我趁机问:“小朋友开心吗?”(开心)“是谁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游戏天地?”(大自然)“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文章的主旨自然地得到了深化。

四、迁移拓展,升华阅读的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迁移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感知中进行深入体会,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这样的过程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对阅读感悟的升华。

例如,学习《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如果你是秋姑娘,你会给谁写信,去关心关心他。”学生答道,“我想给XX写信,让他认真听讲。”“我想给妈妈写信,让她别太辛苦。”“我想给老师写信,让他保护好嗓子,别把嗓子累哑了。”这封封“信件”,不正是阅读感悟的升华吗?我们还要善于用课文中的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他们脑海中的生活画面和生活经验,激起他们对美好情境的向往。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阅读能力的增长,让学生扎扎实实读书,在读中自读自得,在读中感知体验,在读中浸染熏陶,在读中培养语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

上一篇:让阅读对话走向原生态 下一篇:高三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