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缺失及对策

时间:2022-09-22 11:13:36

浅议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缺失及对策

摘 要: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显性英语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跨文化知识等隐性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缺失 对策

一、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一般都是融于语言学习中,属于较为间接和分散的文化学习,因此分散于语言中的隐性文化学习模式更适用于英语教学。[1]

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外层的东西,对于置身于汉语社会文化背景中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对中国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社会文化知识与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语法知识同样重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介绍英语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并通过跨文化交际,了解西方人的社会态度。在鼓励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过程中,减少对英语语言社会文化的迷惑与反感。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缺失

(一)忽略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知识学习。

人类社会的教育正在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教学方法也必须有相应的变革。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中学英语教师要勤奋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要多互动,不要老唱“独角戏”,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增加个性化运用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只有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教师才能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师应该言传身教,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处处留心关于英语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忽略文化教学,以及文化教学中有一定的失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师一直重视的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经常讲的就是单词和语法,却没有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最终的目的是用来交流,忽略了英语和我们母语之间是有文化上的差别的,也就是忽略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三)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有些学生不了解英美文化习俗,因而与外国人交流时会问许多可能会误解甚至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例如,外国人说:“I’d like some black tea.”学生不理解意思,在冥思苦想着怎样才能找来黑色的茶,结果引起了误解。[3]再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等,引起了外国人的不快,最后导致交际失败。

一些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总会用一些中国式的英语,例如:“那幢大楼有多少个房间?”“这些礼物多少钱?”等,他们会表达为“In the building how many rooms?”“ These presents how money?”等。上述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西方文化缺乏认识,同时汉语思维习惯与英语思维习惯又不同,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十分薄弱。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外国文化,比较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异同。例如外语国家的称呼和称谓。在英语中,亲属称谓并不广泛地用于社交。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Aunt Lucy”等。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广泛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除此之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Wang”“Nurse Zhang”,让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 等。在上课时,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英语单词uncle 就包括了汉语的叔伯、舅舅、姑(姨)父等,一个cousin 就包括了汉语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由此总结出英语在称呼习惯上喜欢简洁明了。

三、对策

我国英语教学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却忽视了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用来沟通的,要与别人沟通就要了解文化。以下提出一些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缺失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将教师、课本、粉笔、黑板与学生、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的模式。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经常讲的就是单词和语法,却没有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最终的目的是用来交流,忽略了英语和我们母语之间是有文化上的差别的,也就是忽略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英语口语的练习,乐于用英语与他们进行交流,在实践中掌握口语交际的策略,培养进行口语对话时的自信心,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教师配置一定的教具和配套的音像资料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文化内涵,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

由于跨文化交际是基于文化差异的交际,在实施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进行两种文化的对比分析。应对两种文化中属于同一性质或类型的内容进行对比,例如节假日、婚姻观等,从而让学生了解思维和语言的相关性,明确中西思维方式、习惯的异同,避免因思维差异而产生交际失误。同时,在对比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英语中有许多词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充分利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到dog 一词时,可以告诉学生,由于中西方所反映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人将狗与坏人坏事联系在一起,因而一些与狗相关的词语狗腿子、狐朋狗友等都含贬义,英美人较多认为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因而与狗有关的表达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Love me,and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等都含褒义。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通过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来激发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创设英语文化氛围,激起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在具体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时适当渗透外国文化。例如,日常见面时打招呼,中国人习惯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就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打招呼通常是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及兴趣爱好为话题的。同时年龄、婚姻状况等是隐私,特别对女士是不能随便问及这些问题的,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甚至是冒犯。在商店、邮局、餐厅等服务场所,服务人员对顾客的招呼是“Can I help you?”。例如英语中时间的表示法习惯上由小到大,即分、时、日、月、年;而汉语则是从大处着眼,由大到小了解称呼、打电话、道谢、恭维、赞扬、告别、致歉等方面与我们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让学生知道并学会得体地交际。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利用中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到的重要节假日及其特殊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 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等。

总之,应改变中学英语“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注重语言的应用功能,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欣悦.中学英语课堂教学[M].湖南:湖南中学出版社,2008.6.

[2]英语课程标准,2001.

[3]赵勤,陈华.语言与文化.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

上一篇:移动学习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的实践 下一篇:关于力学受力分析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