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诱思探究 培养创新人才

时间:2022-09-22 10:18:54

注重诱思探究 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培养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所以,数学教学必须把训练思维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本文对如何诱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思维,培养,积极性,缜密性,创造性

培养创造思维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因素的协调统一,优化整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就是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材、学生与教材的互动发展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学生知识和经验尚不丰富,智力发展水平不高,不能独立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科学的诱与导,使之到达知识的彼岸。“诱思探究”教学对协调这些关系,使其和谐发展显示出特殊的优势。“诱思探究”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要求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按照这种教育思想,数学教学应是启发诱导,数学学习应是主体在头脑中建立和发展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动的“再创造”行为。这种行为应从主体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只起到播种与催化的作用。因此,“诱”是思维的基点,“导”是思维训练的关键,“思”是思维训练的主攻方向,以诱达思。笔者仅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在“诱思探究”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1.引趣诱导,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直接动力,是发展智力的活跃因素。学生有了内在兴趣,可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我们的数学教育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越学越感到难学。其实,数学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方法及其美的表现,无不蕴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因此,教师要从树立学好数学信心、认识数学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美的韵味等方面,有目的地创设问题的情境,激起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

2.设疑诱导,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冲突,激发认识需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设疑、破疑、再设疑的过程,即“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路线前进的。提不出问题就没有学进去。此外,数学语言障碍也是学生常常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数学语言包含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特有的符号化体系,能使语言思维在思维的可见形式下再现出来。要求一要清楚、准确、流畅;二要读懂题目叙述,把所给文字和符号翻译成数学关系输入大脑。因此,教师可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设误和设陷,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可进行适当的点拨、诱导,使学生自已把问题弄懂弄通,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3.演示诱导,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有些问题缺乏感性认识,从而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分析,此时教师可采用实物和教具进行示范性演示,来讲述或印证抽象的问题,使问题更直观、更易懂。

4.转化诱导,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转化思想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各种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诱导学生研究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内在联系,寻求转化方法。转化方法很多,有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如特值(图)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填空题、选择题)、数与形的转化(如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代数等问题)、动与静的转化(如在求轨迹问题中把动的问题用静的等量关系表示)、正与反的转化(如用反函数法解决原函数定义域、值域等问题)、变维变化(如降幂公式、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等)、不同体系的转化(如代数、三角、几何问题的转化)等。解一道题,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如用新规则解决新问题,用学过知识解决没有见过的问题等。因此,作为转化诱导,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重要的作用。

5.引伸诱导,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为了使知识掌握得更实在,有辐射性,使学生会学习,能探究,教师可诱导学生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看会出现什么结果。对特殊问题进行推广研究,寻找新的用途。特别是引导学生挖掘课本例题、习题潜在的功能,以题攻题,提高应用水平。此外,还要诱导学生进行合乎情理的猜想。猜是直觉特性,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是人的素质的标志。诱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讨,用简单的知识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技能,并能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使学生自觉对客观事物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这也是诱思教学期望的归宿,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能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为未来公民奠定优秀的数学素质,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能力。不仅使他们学会课本知识,还要使他们有终生获得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其升华潜质,快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上一篇:高速公路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面对世界,撒个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