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在ICU长期卧床的机械通气患者足下垂预防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09-22 09:24:21

穴位按摩在ICU长期卧床的机械通气患者足下垂预防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在预防ICU长期卧床的机械通气患者足下垂预防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58例入住ICU的长期卧床的机械通气患者按入科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穴位按摩组,每组29例。常规组给予预防足下垂的常规护理。穴位按摩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足三里、环跳、丘墟、阳陵泉穴位的交替按摩。结果 采用穴位按摩在预防及治疗ICU长期卧床的机械通气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明显优于只采用常规护理预防及治疗ICU长期卧床的机械通气患者足下垂的效果。结论 穴位按摩对ICU长期卧床的机械通气患者足下垂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显著,且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值得推广。

【关键词】 穴位按摩;足下垂;长期卧床;机械通气

ICU机械通气患者由于病情较重且病程长,体质虚弱,身上除呼吸机管路外其它引流管路多,如尿管、胃管、各种微量泵、输液泵等泵入管路等,多需长期卧床休息。机械通气患者中神志不清者,不能自主进行肢体活动,而神志清醒者,思想顾虑多,多又不敢动。长期卧床,下肢运动少,大小关节僵直废用,加上基础疾病的病理作用,足下垂成为其常见并发症。为病人病情好转撤机下床活动时埋下隐患,影响后期康复,因此预防足下垂成为ICU护理工作的重点,而穴位按摩对足下垂的预防及治疗具有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我院ICU以中医传统经络理论为依据,对ICU长期卧床的机械通气患者足下垂的预防及治疗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取得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期间入住我院ICU的机械通气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58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穴位按摩组。常规组29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在31-72

岁之间,平均年龄49岁;平均病程1.5个月。穴位按摩组2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在28-67岁之间,平均年龄42岁;平均病程1.2个月。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塞10例,外伤5例,呼吸衰竭17例,心力衰竭12例,气胸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

1.2 方法

1.2.1操作方法

①对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定时为患者进行翻身,改变腿部及足部的姿势,使足部及下肢处于功能状态,患者无论平卧还是侧卧都不让患者足下悬空,将软垫至于患者足底,尽量使足底蹬实。②穴位按摩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经过中医理论基础及技能培训合格的护士,对患者选择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旁开1横指处)、环跳(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丘墟(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阳陵泉(膝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穴位,用手指的尖端或末节指腹,轻按选定的穴位做环行按揉,逐渐加深施力,力度均匀、柔和、持久,以患者自觉热、麻、胀、痛为度,对于神志不清醒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瘦弱状况,力度适中,以患者面部表情无痛苦,穴位定位处按摩按压皮肤微红为宜。每个穴位均按揉3-5分钟,即以每个穴位按摩30-50次为宜,四个穴位共15-20分钟,每日两次。同时据病情允许予行序贯加压泵对患者进行双下肢按摩,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

1.3评估方法

所有病人均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个月,常规组中29人得到随访,2例死亡。穴位按摩组中29人得到随访,1例死亡。

结合病人基础疾病,据病人病情、卧床的时间、下床活动锻炼的早晚、行走能力、足尖离地时足底与小腿的角度、划圈步态中两足之间的最大距离、肌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将行走过程中足底线与小

腿之间的夹角设为A,A≤95°为正常,95°135°为重度跛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合适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分析所得到得结果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P

2 结果

由上表可见,穴位按摩组应用穴位按摩在ICU长期卧床的机械通气患者的预防及治疗足下垂中的有效率为96.4%,明显优于常规组应用传统的方法在ICU长期卧床的机械通气患者的预防及治疗足下垂中的效果74.1%,P

3 讨论

3.1 足下垂是由于小腿的前侧肌群和外侧肌群麻痹,而小腿后肌群痉挛牵拉所引起的,表现为不能背屈足部,行走时拖拽病足或将该侧下肢举得较高,落地时总是足尖先触地面的一种症状[1]。足下垂造成足部和踝关节肌肉萎缩和麻痹,标志着某些周围神经或运动神经元疾病。足下垂可能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不正确的姿势或经常被动运动导致跟腱缩短所致,ICU患者病情危重,由于机械通气及病情需要,需要长期卧床,长期卧床的患者中,由于基础疾病的影响,引起足下垂的原因有很多。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生足下垂是由于锥体束受损,肌张力增高,在小腿肌群的牵拉下,病人常发生足下垂。而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足下垂是由于瘫痪的下肢伸肌痉挛,肌张力增高所致。外伤引起的足下垂多为肌肉纤维和肌腱废用、神经营养缺失、物理性状改变、神经肌肉接头离子改变而引起。因此足下垂成为ICU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ICU环境特殊,家属不能陪在患者身边,责任护士成为患者康复的主力军,据报道,偏瘫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可长达6-12个月[2]。有些病人可能终生遗留足下垂,但大多数功能的恢复都发生在前3个月内,因而尽早防治及其重要,防治足下垂刻不容缓。

3.2 祖国医学医学博大精深,古代很早就有通过经络疏通治疗及预防肢体活动不灵及足下垂的应用和记载。近现代又出现了诸多新型的预防及治疗足下垂的方法如手术、外固定架、固定鞋等等,以上方法都花费较大,且并发症较多,手术创伤大、痛苦大、并发症多如感染、出血、疼痛等;目前,治疗足下垂矫形器具报道很多[3],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固定鞋、固定架等易发压疮,且较麻烦,治疗时病人只能仰卧,不舒适,难以坚持等;药物容易伤胃且不良反应多,如恶心、呕吐等,且用药时间需较长,给病人带来痛苦,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穴位按摩通过肢体动作产生一种力学刺激,作用于一定的穴位上,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兴奋神经,刺激神经功能恢复及肌纤维的功能活性,锻炼肌群,缓解肌纤维挛缩,防止废用性萎缩。是一种最简单,最“绿色”的且行之有效的康复手法。

3.3 神经生理学观点认为:经络和穴位是指肥大细胞、小淋巴管、游离神经末梢和其他感受器比较密集的部位[4]。中医认为,称之为穴位的部位,是推拿按摩等疗法主要的施术穴部位,相对于身体别的位置要更加敏感一些,按摩后治疗效果会更好。现代西医解剖也有相关研究,西医认为,所谓穴位即肌肉、肌腱、骨头相连接的关键点,通过按摩让这个关键点松了,整个一条肌肉都会随之放松。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其手法渗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快速促进机能恢复的功用。

3.4 历代医家应用穴位按摩治疗萎症,多遵以“治萎多取阳明”,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足三里、阳陵泉、环跳、丘墟、穴位均具有疏通经络和扩张血管,对建立足部的侧支循环系统可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古书记载足三里穴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阳陵泉穴,《灵枢》中有记载为足少阳胆经的第34个穴位。该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要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足肿痛。阳陵泉的功用为息风柔肝、清热利胆、舒筋通络、健膝壮腰。中医认为,“肝主筋”、“主运动”,阳陵泉又称为“筋会”,现代研究也证实,刺激阳陵泉对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及治疗“筋”的毛病具有良好的效果。环跳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又称环谷、髀枢、枢中。穴名之意的“环”为圆形、环曲;“跳”,跳跃;主下肢动作,指下肢屈曲环曲跳跃时。按摩此穴可使下肢疾病好转,做环曲跳跃运动。《金鉴》:主治肱、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故对足下垂的防治效果显著。丘墟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据历代文献记载,丘墟穴主治下肢痿痹、外踝肿痛、中风偏瘫等。同时按压丘墟穴还具有使头脑清晰,除去头脑的疲劳,恢复精神的效果,可以缓解因长期病痛造成的心理压力及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心情舒畅,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期间对入住我院ICU的机械通气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29名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进行防治足下垂,取得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常规组,且相较于近现代的新兴的其他的治疗足下垂的方法简单、方便、经济、痛苦小、受影响的因素较少,易于坚持,且能缓解患者疾病造成的精神方面的负面情绪,易于患者及家属接受,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4:49~54.

[2] Mahoney F.Barthel D.Fuctional.The Barthel index[J].Md Med J,1996,5(2):61.

[3] Hesse S,lueeke D,Jahnke MT,et al.Gait funcation in spastic hemiparetic patents walking haref with firm shoes and with ankle-foot orthosis[J].Intermation Uoumalof Rehabilition Research,1996,19:133-141.

[4] 李淑荣.针刺配合运动疗法对56例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针灸临床杂志.1990,15(10):14-15.

上一篇:腰椎小关节紊乱采用手法复位联合椎旁注射治疗... 下一篇:文拉法辛联合心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