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二线”插花地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9-22 07:42:54

深圳市罗湖区“二线”插花地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1、前言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地质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损失约为三百亿元人民币。开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后,由于特区管理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我市于1982年开始,历经数年修建了以铁丝网为界的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当时因资金不足,“二线”并未完全与原宝安县和罗湖区的行政区划线相吻合,而大多是从节省资金的角度考虑,沿山坡脚修建,致使特区管理线与行政区划线不一致,形成了龙岗、罗湖两区之间在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即通常所说的“插花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地域的土地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凸现,村里通过与开发商合作或直接卖地给开发商建房等形式,陆续建设了大量私人住宅。由于当时插花地的管理职责不明确,造成了该片区土地的无序开发和大量的违法建筑;同时,由于当时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未制定相关的法律,对该片区发生的切坡造地、护坡建房、坡上建房等工程建设行为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认识不足,因此在“二线”插花地内形成了部分人为建设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危险边坡。

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罗湖区“二线”插花地位于罗湖区北侧,西起银湖路口,东至沙湾联检站接大望村,区域内主要为低丘陵地貌,局部为山间或山前谷地,东西两侧地势高,中间低。总长度约22km,总面积约为15km2。深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全年雨量有85%的出现在4~9月,其中48%分布7~9月(后汛期)。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区域主要分布有震旦系变质岩、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燕山第四期花岗岩、中侏罗系塘厦群泥质粉砂岩及第四系松散层。

深圳市位于华南褶皱系的紫金―惠阳凹褶断束中。本区处于北东向九尾岭断裂北西侧、北西向大芬断裂的南西侧。区域上活动的构造即深圳断裂带,该断裂带活动性弱,最新的活动时期为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趋势。

3、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1地质灾害类型

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主要为人为工程建设活动诱发的斜坡类地质灾害隐患,具体表现为崩塌、滑坡以及挡土墙倾覆等形式,其中挡土墙所占比例约为52%。根边坡普查资料显示,区域内分布的边坡共计1136处,根据边坡现状危险性划分为:危险性大的19处、危险性中等的114处、危险性小的1003处。

3.2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3.2.1 时间分布特征

区内地质灾害时间分布主要受降雨控制。几乎所有的斜坡类地质灾害发生多集中在每年的5~9月份。其中每年8月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6月次之。受历史年份降雨分配不均的影响,地质灾害发生在年代上也有差异,一般间隔2~3年有一高峰期。

3.2.2 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内地质灾害平面上分布不均,主要受原始地貌控制。垂直分布主要呈台阶状分布,一般为4~5级,呈南北向分布,北缘切山,南缘起墙,内瓤则是逐级切坡,房屋鳞次栉比,呈阶梯式密集分布。

4、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4.1形成条件

区域属低山、丘陵地貌,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剧烈,切山、填方建房等行为改变了山体原有的地质结构,形成了较多坡度在30~85°的高陡斜坡,这种地形地貌条件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区域内主要分布中生界三叠系花岗片麻岩,岩体破碎,风化层厚度大,松散堆积物十分丰富,该地层岩性条件也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2 影响因素

降雨和人为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据调查,几乎所有的滑坡及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多集中在每年汛期(5~9月),降雨的高峰期一般为8月,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将地质灾害发灾的资料与年降雨资料对照显示,地质灾害波动曲线与降雨量随时间波动曲线呈正相关。人为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为渗水,由于区域内缺乏系统规划的排水设施,区域内生活用水多呈无序、随意排放,加之汛期大量排放的地表水,长年累月冲刷、下渗坡体,是区域引发滑坡的重要原因;二是人为工程建设活动,特别是切山、填方建房等建设,破坏了区域地质环境,形成了大量人工高陡边坡,改变了原始斜坡的稳定平衡状态,容易引发崩塌、滑坡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

5、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对策

5.1 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实践证明,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群测群防,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防灾明白卡,同时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发动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基层组织和群众参与到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中来,各司其职,明确责任,明确分工,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监管。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区域内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主要体现在汛期巡查值班制度、险情灾情速报制度的完善以及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面。

5.2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

对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消除隐患的最有力措施。这就要求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的危险等级,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的原则逐步实施治理,力求根治。据统计,这些年来,深圳市政府已累计投入超过两亿元对区域内全部危险性大和部分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开展治理,消除了隐患,区域内地质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6、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二线”插花地房屋建设年代久远,建设初期未进行整体规划,大部分房屋均建在坡体上,对原有山体进行了大量改造,形成了多级台阶,且房屋密度较大,部分房屋的墙体既是外墙又是坡体挡墙,因早期行政管理缺位,建设手续不全,既无合法设计图纸,又无施工保证,加之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给插花地区域埋下了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根据目前的技术手段,难以全面查清隐患现状,近期这几年汛期上述区域内又相继出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由于插花地房屋密集,居住人口众多,一旦发生灾害,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形成骨牌效应,社会影响较大,后果不堪设想。

鉴于目前的治理模式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耗资巨大,却并不能根除隐患。建议对插花地全面考虑综合治理,一劳永逸地彻底根除隐患。按照“长短结合”的防治方针,在整体改造工作启动之前,以“防灾避险”为主,局部治理为辅,并统筹考虑远期规划和近期局部治理,以避免重复投资,减少浪费。

7、结语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涉及到每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防治工作开展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政治、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圳市已经由一个小渔村逐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建设活动诱发的一系列地质灾害隐患也逐步暴露出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城市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正基于此基础,对于作者从事的罗湖区“二线”插花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针对实际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目前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供人民思考和研究,希望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使得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上一篇:连锁便利店物流模式探究 下一篇: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优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