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实证分析研究

时间:2022-09-22 07:26:47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实证分析研究

【摘要】近十年来国内探讨辅导员专业发展问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主体多为辅导员以外的教育学者、教育管理行政人员,研究内容多为宏观问题。笔者以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身份,综合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培训程度、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角色、专业发展五个方面实证分析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为研究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提供新的视角和客观依据。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实证分析

【Abstract】In order to apply new view and objective basis for studying university counselors’ professionalization, the author revealed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profession by analyzing by the fact on five part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trained leve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professional rol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counselor;professionalization;analysis by the fact

所谓专业化,比较通用的解释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组建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关于辅导员专业化的实质有相关研究人员指出是辅导员职业逐渐趋向科学化、专门化、专家化的动态过程,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专业理念;二是专业知识;三是专业能力;四是专业道德;五是专业发展。目前涉及辅导员专业内涵方面的研究只占很小的比例,多为以辅导员以外的教育学者、教育管理行政人员为主的宏观定性研究。

本论文在相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培训程度、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角色、专业发展方向五个方面去实证考量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

1 专业背景

国家从文件上提出了全面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全国没有一所高校开设培养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没有像教师资格证一样设立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证。打开“高校人才网”搜索各高校在2011年辅导员招聘信息中对专业的要求可总结为以下三个层次:1、专业不限。2、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或学校所设置的专业相关或相近。其中与辅导员工作相适应的专业名称没有明确提出。一般来说,理工科学校要求理工科专业背景或方向,文科学校要求文科类专业背景或方向。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行政管理、法学、社会学专业背景者优先考虑。

具体到高校的辅导员配置实际情况并不理想,表现在拥有相近或相关专业的辅导员配备不足,尤其是优先考虑的专业配置严重不足。

2 培训程度

以湖南省为例,教育部在湖南省目前建立了5个培训基地,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省委工委党校,根据《2007―2010年湖南省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中明确指出目标为,逐步建立辅导员持证上岗制度,2007年起参加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必须取得全省统一印制的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证书方能上岗。到2010年,完成辅导员的轮训工作,使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每个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计划每年举办上岗培训和专题培训各1期,每期不少于75人,其中上岗培训不低于40学时,专题培训不低于20学时,全省每年举办辅导员研修班4期,每期不少于25人,不低于80学时。

一般学校按照规定,每年送一至两批专职辅导员去基地参加培训班。但因为名额限定的原因,不能一次做到送所有新进的辅导员参加上岗培训,造成了某些辅导员工作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参加辅导员上岗培训的滞后现象。而“2007年起参加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必须取得全省统一印制的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证书方能上岗”的规定未能按期落实。至于选送辅导员参加专题培训班和高级研讨班的计划未能实施。

培训的内容以湖南大学2010年度高校辅导员上岗培训班教学安排为例,培训时间为六天,约50课时。内容包括首先由学校书记从宏观角度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的报告,之后包括学生工作部和部分学院教师就辅导员审美与礼仪、高校辅导员网络素养、大学生团体辅导、大学生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生涯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等各方面的内容做了专题讲座。培训以讲座为主,各校辅导员的交流仅安排了一个下午不到两个课时的时间。考核要求能修完课时,在结业时交一篇培训心得即可。由此可见,辅导员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单一。

3 专业角色

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任教师,兼顾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出现迷失角色定位,产生各种偏差和位移现象。

3.1 角色权利的弱化。

湖南某高校某系专职辅导员带班的人数按学校规定的1:300比例配备,每个辅导员须带6个班,学生干事原则上不带班,如果学生人数增多,则需带一定数量的班。由此可见,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班级管理,学生干事则以系部工作为主。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学院相关学生工作和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岗位的设置,辅导员也设置了相对应的“专干”岗位。比如说系部的奖资助专干、心辅专干和宿管专干对应学生处相关的奖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和宿管中心;系部就业专干对应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书记领导,学生干事和团总支书记总负责各项具体事物,辅导员专干工作自利小,基本上是上传下达的工作,从实际上看,辅导员的分工每学期会有一次变动,临时性大。所以说辅导员的专干身份弱化,工作认可度较低。

3.2 角色内容的泛化。

查看各校专职辅导员工作条例,可以发现其中规定的工作职责大同小异,一般中主要包括:班级管理;党团建设;深入学生教室、寝室、食堂;新生军训、入学教育、毕业生工作;指导各类学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建设;查课、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教育学生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学生德智体等综合测试;执行学生宿舍值班制度;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各类数据统计和材料上报工作,学生学费的催缴工作,组织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的申报、发放,办理及管理工作;引导学生有效、合法、科学地使用计算机网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见,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内容被规定的非常繁杂,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的周全和到位。

3.3 角色地位的边缘化。

学生上课的时间和教室是有严格的教务制度保证的,因为学校资源限制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地保证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白天要求坐班,只能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开会或组织相关工作,周末还要求组织晚点名。因为缺乏制度措施等各方面的保证,辅导员的工作常常是以确保教务工作之后开展,常常遇到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的场地,更不用说专门化的场地了,一个普通的教室也是需要申请的。辅导员的工作辛苦而忙碌,长期下去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地下、工作低效等不良后果,甚至危害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4 专业知识与技能

从全国到地方高校组织和选拔高校辅导员入职的情况来看,对于辅导员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目前形成没有统一而明确的标准。网络的主要信息之一是以“2011高校辅导员考试和资料全集”的名义收集和整理了考试内容和大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管理学原理、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学五大课程的基本内容。网络的主要信息之二是把考试内容分为四大类别,包括班级管理类、心理健康类、应用文写作类和辅导员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类。面试的考察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口语表达和辅导员工作相关水平和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到各高校,在笔试和面试中会根据情况增加校史等相关知识的考察。

在辅导员考核办法中,考评的内容通常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占15%;“能”占15%;“勤”占30%;“绩”占40%。具体到“能”的方面,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能较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具有班(团)组织管理和应付学生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具备对个别学生谈话教育以及学生思想教育学习辅导(讲座)讲授能力,具有传达和解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关文件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能理解学生工作中的各种工作关系,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由此可见,从四个方面的比重来看,注重工作绩效与工作强度,比较忽视能力的考核。对辅导员的技能内容的考核要求不突出,进而可看出对其内容的理解比较片面。

5 专业发展方向

对于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方向,高校在政策上面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某高校关于辅导员的发展政策如下:

第十九条 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要求评聘相关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十条 优秀辅导员可以破格提拔使用,优先推荐(免试、单考)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十一条 学院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辅导员,行政晋级实行一、四、七制,即在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一年考核称职的定行政副科级、连续工作四年并被评为校级以上优秀辅导员一次以上定正科级、连续工作七年并被评为校级以上优秀辅导员一次以上定副处级。本科毕业的辅导员则实行三、六、九制,在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三年且考核称职的定行政副科级、连续工作六年并被评为校级以上优秀辅导员一次以上定正科级、连续工作九年并被评为校级以上优秀辅导员一次以上定副处级。离开辅导员工作岗位后,不保留行政级别。在辅导员岗位工作满15年后,转行政岗位仍享受相应行政级别待遇。

按照学校的政策精神,辅导员的发展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走教师路线,可以评聘专任教师相关的专业技术职务;一是走行政路线,评聘如政工师、高级政工师等专业技术职务,享受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发展都是参照两条路线的标准,没有独立和明确的评定体系。至于辅导员的学历深造,一般辅导员很少考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而倾向于攻读专业学位或全日制学位。所以说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职业生涯具有临时性、短暂性的特点。

总结和展望:

综合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培训程度、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角色、专业发展方向五个方面去实证考量中可以发现,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总的说来是比较低的,但还是逐渐走向专业化的发展之路上。对于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的研究应该趋于深入微观的层面,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还原问题的本质,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建文,汪祝华.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2] 胡建新.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9(10)

[3] 刘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中的偏颇与纠正[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17)

[4] 孟宪清.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必须处理的几个关系[J].北京教育,2010(7)

[注]

董晓娅(1982―),女,硕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专职辅导员,研究兴趣:教育学原理,高校学生管理。

*本文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0年院级课题“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学生成长发展关系研究”(编号:XYS10Z27)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略谈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