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2 06:21:23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新型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在教学中,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型教学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但不以此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型教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的结论,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作为一们小学基础学科,无论是教材的设置,还是大纲的要求,都含有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挖掘,通过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达到“会学”,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于归宿的统一和学生独立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完善,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现代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适应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人才发展的根本需要。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行之有效,笔者认为:

一、 积累必须的基础知识,是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法国有为作家曾经这样说过:“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信东西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有价值的信东西。”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和有效工具。我们提倡的创新,提倡的素质教育,没有基础知识是不行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实的知识营养,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小学语文阅读课文《詹天佑》一文中,在教学开凿隧道一段时要想让学生想出题高开凿速度的方法,培养其求异思维,必须让学生动原文,归纳,比较詹天右的开凿方法为前提,反之则达不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二、 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一言堂,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是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吧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8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扮相随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省心,因势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们,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例如:小学语文第十册《为人民服务》-文中,在学习时有个同学对“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一句提出了疑问,认为它前后重复,面对此疑问,我并没有利用教师的威严堵住它的嘴,而是加以引导,证实她的话有道理并且是经过思考后提出来的,我对她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着实鼓励了一番,以后这个学生曾多次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创新意识就得到了保护,激励,提高。

三、 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进行思维训练,是实施创新能力的过程

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多句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如《草船借箭》一文,主要描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设计陷害诸葛亮,要她三日之内早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巧妙地挫败周瑜的计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思维特点分析周瑜失败的原因在于她思维定式的影响,没有摆脱思维习惯的束缚。她认为:凡是件都是造的,只要看好造箭材料,时间限制紧,即使诸葛亮有三头六臂,也将被置于死地,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其思维的创造性。这样不仅深化了对文章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在无形中从诸葛亮身上受到感染,学会了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四、 提倡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判断性

要创新就必须质疑,而批判思维是要冷静的对待客观事物进行冷静的评价,表现为不轻信,不随波逐流。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应该是提倡的,但这种质疑必须是科学的,有分析的。指导学生质疑,可以在讲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伟大的友谊》一课,有不少学生提出疑问:恩张开头为什么连用五个“共同”,教师启发学生先反复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先弄懂“共同”的具体内容,然后归纳出之所以连用,是想说明它们的友谊是坚固的,牢不可摧的。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践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引导学生用以掌握的知识予技巧培养球艺思维和创新能力水到渠成。如: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幻想作文训练,古诗延续作文训练等等,都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总之,教学中应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气氛,激发兴趣,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位学生将来进行发明创造的基础。

上一篇: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实现课堂高效成绩 下一篇:对语文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