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生命 感悟人生

时间:2022-09-22 04:44:10

思考生命 感悟人生

语文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荟萃,而且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

一、关注生命,提供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思考生命

高中生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生命意识淡薄等诸多心理问题。为此,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参照,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思考人生。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中的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翠翠的内心却无比孤独,因为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因此,可以借翠翠的形象引导学生对自身生命的关注,思考自己的人生。《药》中的两个人物夏瑜和华小栓,一个为了“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天下”的人生理念,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因迷信“人血馒头”的功效而命丧黄泉。可以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的价值取舍。

在我们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哲理散文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关注。赵鑫珊的《人是什么》,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都在倡导理性化地关注生命,思考人生。通过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地工作,人必须把握好现时。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则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因为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时的一种外冷内热、心智极高的人生形象,从而引导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灰心丧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思考生命,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善待生命

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要通过一些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他们的生命确立一个支点,引导学生善待生命。

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双腿残疾,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成功就要到来的时刻,他的母亲却永远离他而去了,他是多么的不幸啊!他思考生死,思考生命。他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写作是史铁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是他生命存在的理想的明证。史铁生让充满劫难的生命活得辉煌灿烂。司马迁遭受宫刑,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情况下,隐忍苟活,忍辱负重,终于写出了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读完《报任安书》,学生就会明白,完成《史记》是司马迁善待生命的最好回报。

三、善待生命,借助好的典型,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作品中塑造的一些成功的典型人物,还是作者自身,他们都是最好的学习典型。

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勤劳质朴,但在封建礼教等落后思想及各种势力的逼迫下,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以祥林嫂为参照,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一碗阳春面》中的母子三人,面对厄运,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头碰头”,合力抗挣,终于迎来命运的转机。海伦•凯勒身有残疾,但她并不因此而抱怨命运,厌弃生命。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以感人的、富有诗意的情怀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越苦难的精神。在文中,作者处处拿自己跟健全的人作对比,具有规劝世人的意味。

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样也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最好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就是如此。借助海伦•凯勒的人生作为一个典型,不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与启迪。三天,在作者眼里等同于全部生命。三天对于正常人不是很平常吗?健全的人还会让平常的日子总是平淡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惨遭奇耻大辱,身废名败。但是他忍辱负重,执着于信念,终于著就信史照耀尘寰,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精彩的文学经典――《史记》。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是赞颂作品,更是褒扬作者司马迁。学习出自《史记》的《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课文时,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赞颂,对蔺相如荣辱观的评价,是司马迁对生命最有价值的诠释,其本人就是值得学习的典型。还有编著《诗经》的孔子,因身处困厄之境而写成《春秋》;遭遇不信任而被流放、写就千古名篇《离骚》的屈原,高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逆境,善待生命,成就一番事业的诗人、作家,不胜枚举,他们自身就是很好的学习楷模。

如果说一般的正常人很难体会到海伦•凯勒的生活感受,那么请看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罗兰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在《我为何而生》一文中,这位伟人的自我结论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单纯而又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富有生命意识,如《变形记》表现了人的异化,《等待戈多》表现了生命的虚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课文,就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人生的含义,从而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利用课外语文教学资源,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省兰考县第一高中)

上一篇:形式多元化的现代家访 下一篇:说“举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