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国攻击机家族谱系

时间:2022-09-22 03:25:00

一战结束后不久,美国陆军航空军(美国陆军航空队和美国空军的前身)引入“攻击”(Attack)一词的首字母“A”作为全新机种攻击机的机种代号,从此展开A字头飞机在美军历史中多姿多彩的篇章。而从那时起到二战期间,走马灯似地出现的诸多A型飞机简直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其中,技术探索者有之、出口外国者有之、成为主力装备者亦有之……

需要说明的是,本专题旨在呈现美国陆航使用的A型攻击机技术和服役史,美国海航所使用的具有任务近似性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等不在讨论之列。

从双翼机到单翼机

于一战后在美国陆航中担负着对地攻击任务的机型,乃是英国德·哈维兰公司制造的DH.4双翼轰炸机。该机虽然号称“一战中的蚊式”,但这种1917年就装备部队的飞机毕竟是老掉牙的家伙了。

作为美国努力的开端,波音公司于1921年推出了第一种专业攻击机GA-1,这是一种装有三层机翼和两台发动机、配有60毫米厚钢板和37毫米火炮的大家伙。它的试飞很不成功,遭遇了“一系列气动力学方面的麻烦”。其继任者GA-2改为双翼布局,结果同样不成功。于是,DH.4继续成为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的主力装备。一名陆航军官在1925年对此写道:“这个国家的全部攻击机实力,就是14架德·哈维兰。”

第二年,道格拉斯公司研制了A-2双座双翼机。该机装有2挺7.7毫米机枪,最多只能载弹45千克,并不完全符合军方对攻击机的需求。不过,A-2虽然只生产过1架原型机,但却因为去掉了“G”而成为美军历史上的第一种“A”字头飞机。不幸的是,A-2在测试中输给了对手、寇蒂斯公司的A-3双翼机,后者遂成为美国陆航正式装备的第一种A型攻击机。

A-3由1台435马力液冷发动机驱动,最大速度223千米/时,航程1010千米;其火力大为提升,配有4挺机首机枪和2挺后座机枪,外部挂架可挂载90千克炸弹。该机于1928年进入服役,最先装备了驻德克萨斯第3攻击机大队(美军历史上的第一个攻击机大队)的3个中队,后来又装备了驻夏威夷的第26攻击机中队等,总共制造146架。该机于1937年全部退役。

等到下一轮换装开始时,美国攻击机也迎来了质的变化。随着双翼机的过时,军方开始认真寻求全金属构造的单发单翼攻击机的设计方案,其第一个结果便是通用航空公司于1931年推出的XA-7(X表示试验)。该机使用1台600马力寇蒂斯“征服者”液冷发动机,速度达到296千米/时,可以载弹180千克,机首和起落架罩的圆弧设计堪称气动力学设计上的一大进步……然而,这种看起来很美的试验型却在当年9月的测试评估中败给了寇蒂斯公司的XA-8。

寇蒂斯XA-8是另一种全金属单翼攻击机,同样使用本厂的600马力发动机。其设计上的一大特色是封闭式双人座舱——这是美国军用飞机首次采用这一设计。而在引入前缘缝翼的设计细节后,XA-8在低速操控和降落操控等方面均优于XA-7。该机终于赢得军方订单,从而使寇蒂斯公司得以“蝉联”在A型飞机项目上的成功。该机以A-8的制式型号,于1932年陆续装备第3大队等部,由是也创下另一项历史性时刻:攻击机部队成为美国陆航中第一个由双翼机换装单翼机的单位。

从液冷发动机到空冷发动机

在A-8服役后不久,随着更大功率航空发动机的出现,美国陆航又展开了新的追求。受到军方关注的乃是625马力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大黄蜂”空冷星形发动机。虽然这款空冷发动机对飞行性能并无显著提升,却能显著降低后勤保障的工作量以及提高战场生存能力。于是,寇蒂斯公司开始尝试将已经服役的A-8全部换装空冷发动机,不过其采用的是功率更大的690马力赖特“旋风”空冷星形发动机。到1934年寇蒂斯公司完成改装59架,其型号重新命名为A-12。

绰号“伯劳鸟”的A-12配备4挺前向机枪和1挺后向机枪,载弹210千克,最大速度284千米/时,航程820千米。该机最先装备了成立于弗吉尼亚的第37攻击机中队,此后和前型A-8一同服役。该机最后的使用者是驻夏威夷的第26攻击机中队,并于1941年退役。

原本与A-12竞争军方订单的是由联合公司开发的XA-11。该机在1933年1月首飞,速度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365.32千米/时。大有信心的联合公司相继制造了4架原型机,最终却不免落得昙花一现的结局。其失败原因有二:一是首架原型机不久后发生坠机事故,二是它使用的乃是675马力液冷发动机——而此时的美国陆航已经将全部心思放在空冷发动上啦!

当然,除了联合公司之外,觊觎陆航攻击机合同的还大有其人。在没有得到军方授意的情况下,诺思罗普公司就在1933年以其颇为成功的“伽玛”式运输机为基础,搞出了一种单发双座攻击机。它使用1台和A-12相同的赖特“旋风”空冷发动机,保留了“伽玛”的主翼和尾翼结构,机身尤其是座舱部位进行了重新设计。厂方自己的试飞数据表明,这款新机可以载弹272千克,最大速度333千米/时,航程885千米,诸项数据比A-12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等待美国军方测试的同时,自信满满的诺思罗普开始寻找该机的海外用户,而第一个谈妥的出售对象就是当时的中国空军。这份订单为数46架,到1936年全部完成。这份交易首开此后一段时期内美国A字头飞机出口海外、“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的先河。

在成功获得远东订单的同时,美国陆航亦在1934年开始测试诺思罗普公司的新型攻击机,并将其称作XA-13。从这个型号名来看,它应该是大有希望取A-12而代之。不过,当XA-13的测试尚在评估阶段时,不甘寂寞的诺思罗普设计团队又搞出另外一种设计,同样在当年10月送军方测试,其编号为A-17。

A-17进一步改进座舱和尾翼等部位,并引入了可收放起落架的设计,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该机长9.67米,翼展14.54米,空重2316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424千克,配备4挺前向机枪和1挺后向机枪,载弹408千克,最大速度354千米/时,实用升限5913米,航程1178千米,可以说明显超越现役主装备A-12。而该机使用1台825马力普拉特&惠特尼“双黄蜂”空冷星形发动机,正式揭开二战中运用广泛的“双黄蜂”动力家族的服役史序幕。

这种飞机毫无争议地获得了军方的青睐。1934年12月,美军向诺思罗普下单订购110架A-17,这也成为前者在二战前所下发的最大一笔攻击机订单。当该机于1936年开始交付后,诺思罗普又对设计细节略加改进而推出A-17A,这种型号也在当年初获得100架的订单。两单相加,便使得A-17系列成为美国陆航在1940年之前装备数量最大的一型攻击机。

从单引擎到双引擎

尽管于1936年入役的A-17被称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单发攻击机”,但是来自国际舞台尤其是西班牙战争的经验,使得陆航对于配备两台发动机的攻击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不过,当时的美国军方面对因经济萧条而大幅压缩的有限军费缩手缩脚。他们只能一面继续采购单发攻击机,一面试着寻求“廉价”的解决方案,甚至一度希望将双发的马丁B-10轰炸机改为攻击机。

在这种改装有结果之前,又有两家飞机制造厂做了新的努力。伏尔提公司打造了A-19,这种造形流畅、具备可收放起落架的全金属结构飞机就是冲着A-17去的,而且飞行性能看起来比后者更胜一筹。但是,军方只是在1938年6月对该机表现出“测试”的兴趣,至于其定型和量产则是遥遥无期。原因很简单,A-19只配备了1台1200马力“双黄蜂”发动机,完全不是美国军方想要的双发攻击机。

另一方面,在意识到军方正在寻求载弹量、速度、航程都更大的双发飞机之后,寇蒂斯公司研制了XA-14,希望以此来重新赢回A型机项目的订单。该机配备2台775马力发动机,号称比当时所有的攻击机飞得都要快,唯一缺点是单架9万美元的造价让陆航觉得手紧。不过,军方仍然以“测试”为名先行购买13架,型号名暂定为Y1A-18。测试结束后,这批飞机正式交付驻路易斯安纳的第8攻击机中队使用,改名为A-18。该机长12.5米,翼展18.14米,配备5挺机枪,载弹270千克,最大速度384千米/时,实用升限8700米,航程1052千米。

A-18是美国A字头飞机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机型。在该机入役后,单发的A-17很快就退出一线,转而出售给法国和英国等,最终以教练机的身份“终老”南非。而在被拿来同德国“兀鹰兵团”在西班牙内战中所使用的双发战机做出一番比较后,美国陆航又不免得出A-18的航程、载弹量、自卫武装都“难以应对一场现代化战争”这一结论。于是,一轮新的项目追逐随即开始,而这一决定终于引出了一代名机的问世。

1938年3月,美国陆航正式标书,寻求一种攻击/轻型轰炸机,应标截止时间为1年。这一略显复杂的定位正是当时军方心态的写照:新机型既要遂行对地攻击任务,又要有近似轰炸机的载弹量。先后有4家公司群起应标,道格拉斯公司DB-7、斯蒂尔曼公司XA-21、马丁公司XA-22以及北美公司NA-40相继进入视野。

所谓道格拉斯DB-7,其实仍得益于在上一次招标中胜出的诺思罗普公司。当年,在A-17入役后不久,得悉军方青睐双发攻击机的诺思罗普公司即展开了相关项目的筹备。不过时移事迁,等到1938年标书时,诺思罗普公司已整体卖给了道格拉斯公司。好在其首席设计师爱德华·海纳曼继续受聘于道格拉斯,从而以上次未完成的设计为基础,推出了DB-7。

这种新机型使用2台赖特“双旋风”空冷星形发动机,设计了独创一格的模块式机首,可以按照任务类型选配有投弹手位置的玻璃风挡机首,或者装有4挺机枪的封闭式机首。DB-7原型机在1938年10月首飞。这种采用悬臂梯形平直上单翼和双局、拥有前所未见的前三点可收放起落架的新机很快就令特别到场观摩的军方代表有“惊艳”之感。不料此后陡生变故,这架原型机于应标截止期限前的1939年1月发生事故坠毁。

就在道格拉斯的设计看起来“功亏一篑”之际,它的三个竞争者都按期交付。不过,它们都没能给军方留下太深的印象。其中,斯蒂尔曼公司XA-21是几种竞标机型中飞得最慢的,而其座舱设置也让人觉得颇不舒服。北美公司NA-40设置了多达5名乘员,这和传统意义上的攻击机相距较大。比较出彩的是马丁公司XA-22双发三座飞机,它采用“双黄蜂”发动机,在两侧机翼布置了4挺机枪,在可回收式机背炮塔和机腹还各有1挺机枪,可载弹816千克,最大速度也有450千米/时。作为和陆军和海军已有20年合作经历的“老相识”,马丁公司本来对自己的设计蛮有把握,不料在走过场式的测试之后便遭“开涮”。

这三个“陪练”的境遇其实已在意料之中,因为军方已经对DB-7过目不忘了!然而,这又是四种应标机中唯一未能在截止期限内交出成品机的,怎么办?解决之道便是“开后门”:军方宣布此次竞标将根据各家公司的设计数据而非飞行测试来取舍!到1939年6月,陆航便宣告道格拉斯的设计胜出并且下发了一份123架的订单,其正式编号则是:A-20。

从“浩劫”到“入侵者”

被寄予厚望的A-20确实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技术领先的双发军用飞机,被认为在“多项指标上超越德国Ju 88”。由于同时接到来自法国的订单,A-20到1940年11月才开始交付美国陆航,接着在1941年春正式成军。和出口版本相比,陆航使用的A-20引入了装甲防护和自封闭油箱,透明机首的视野更佳,尾翼面积更大,发动机功率也更高。首批量产型中除64架按A-20A攻击机/轻型轰炸机定型外,其余部分改为P-70夜战机,从而成为美国第一种配备雷达的军机。

1940年10月,军方追加数量高达999架的A-20B订单。其实该型的改动并不大,除334架于1942年交付陆航外,其余665架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给英国和苏联,英国则将该机重新命名为“波士顿”。美国参战后,A-20全系获名“浩劫”。之后的型号A-20C和A型相近,拆除了后向机枪,为乘员额外增加了225千克防护装甲板。该型产量达948架,同样主要供英国和苏联等国使用。

在经历了停留于设计的D型、用于武器试验的E型和F型之后,A-20在1943年初迎来全系中产量最大也是最成熟的G型。A-20G配备2台赖特“双旋风”系列中的最新型号1600马力R-2600-23型14缸空冷发动机,机长14.63米,翼展18.69米,空重7707千克,最大起飞重10940千克,最大速度535千米/时,实用升限7223米,航程1609千米。

作为一种强力攻击机,G型配备的武器十分可观,其封闭式机首可选择4门20毫米机炮加2挺12.7毫米机枪,或者6挺12.7毫米机枪,机背炮塔内有2挺12.7毫米机枪,机腹另有1挺12.7毫米机枪,机身内置弹舱最多可载弹1815千克。截止1944年,A-20G共出厂2850架,除供给苏联250架和供给澳大利亚28架外,其余全部进入美国陆航服役,成为当之无愧的一时主力。继G型而来的H型是其动力升级版,换装2台1700马力R-2600-29型发动机,同时略微提升了最大起飞重量,共制造412架。

之后的较大改动出现在J型和K型,两者都将G型和H型的封闭式机首换成了透明的玻璃风挡机首,增加了投弹手/导航员的位置,战术定位是同G/H型混编使用,在轰炸任务中担任打头的领航机。1944年9月,在美国攻击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A-20“浩劫”停产,把道格拉斯本厂和其他公司的产量相加,全系共生产了7098架之多。而当这一代名机的生产线停运之时,另一种著名的A字头飞机则正准备全面装备部队!

出自道格拉格公司同门的A-26“入侵者”的设计方案最早出现在1940年下半年。其堪称是最为雄心勃勃的一项A字头研发计划,它不仅以A-20的后继型为目标,甚至自视为B-25和B-26轰炸机的后继型。要知道,当时后面那两种飞机还根本没有入役呢!

A-26同样定位为攻击/轻型轰炸机,不过从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不同任务的子型号,包括配以玻璃机首的XA-26A双发三座轻型轰炸机、配以封闭式机首的XA-26A双座夜间战斗机以及在封闭式机首加装1门75毫米机炮的XA-26B双座攻击机。陆航对这种飞机简直极度渴望,当1941年10月原型机还在制造时,军方就做出了量产决定并首发订单500架,而这时距离首架原型机的首飞时间尚有9个月之久!

当三座版的XA-26A在1942年7月10日首飞后,果然表现出不负众望的出色性能。不过,美国军方根据欧洲战场的战事变化,要求将首批500架全部改成攻击机型号,并正式定名为A-26B。尽管此后“入侵者”的制造进程在道格拉斯公司繁忙的生产线上发生了耽搁,但陆航仍于1943年3月追加第二份订单500架。而首批5架在机首配备1门75毫米机炮和2挺12.7毫米机枪的A-26B终得以在当年9月交付。

此后,围绕着不同的机首武器方案,A-26B型相继产生过多个生产批次,它们被称作B-1、B-5、B-10、B-15和B-25等。而到了A-26B-60,最终将机首武器方案确定为8挺12.7毫米机枪。以B-60为例,该机配备2台2350马力普拉特&惠特尼R-2800-79型“双黄蜂”18缸空冷星形发动机,机长15.24米,翼展21.34米,空重101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5875千克,最大速度571千米/时、实用升限6736米,航程5149千米。其装备的武器为机首8挺12.7毫米机枪、机翼6挺12.7毫米机枪、机背和机腹遥控炮塔内各2挺12.7机枪。该机最大载弹量为2722千克,其中约三分之二置于内部弹舱,三分之一挂于翼下挂架。

B型之后的另一个主要型号是A-26C,它改用玻璃风挡机首,增加了投弹手/导航员的位置,武器仅为2挺机枪。该机与A-26B搭配使用的关系类似于A-20G/H与A-20J/K。

对A-26极为满意的陆航在1944年3月又下发第三份订单,这次的数量达到令人咋舌的5000架。不过,随着二战的结束,这份订单中的大部分都因来不及完工而被取消,同时取消的还有试制中的A-26D和A-26E,它们原本准备分别替换A-26B和A-26C。到1945年9月停产时,道格拉斯公司总共制造了1355架A-26B和1091架A-26C。

在战后的裁军中,A-26“升级”为A-20、B-25和B-26的全面终结者。它取代了所有这些近似机型,成为美军所有轻型和中型轰炸机单位的唯一标准装备。美国空军在1948年有些奇怪地取消了攻击机的A字头类型,于是A-26“入侵者”亦改称B-26,不免令有的读史者易将该机与此前的马丁B-26“掠夺者”混淆。好在A字头此后在60年代又告恢复,于是B-26K“入侵者”重新被命名为A-26K。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从朝鲜的山地天际到越南的丛林上空,这种所谓的“史上最佳活塞动力轻型轰炸机”一直在忙碌个不停!

从国内到海外

二战美国攻击机的历史自然主要是由A-20和A-26写就的。不过在两者的光芒之下,仍然还存在着许多种其他的A字头飞机,而它们的一大共同点就是国内设计、海外使用。

如前所述,第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美国攻击机,乃是诺思罗普公司出口到中国的“伽玛”,或者说是XA-13。在那之后获得海外订单的便是马丁公司XA-22,没错,就是败给A-20的三个竞标者之一。马丁公司对于陆航“草率”决定的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被来自法国的115架合同消解了。该机转而以马丁167型的型号名出口法兰西。法国沦陷后,英国接手了尚未交付的50架,并于1940和1941年两次追加订购了225架,并以英国式命名法为该机取名“马里兰”。美国参战后,陆航照例对一切可用的资源加以评价,于是为该机赋予了A-22的制式编号。不过,该机只承担一些辅助任务。

与“马里兰”有相似境遇的是马丁公司另一款飞机。它在设计之初被称为马丁187型,主要供给英军使用后称“巴尔的摩”,最后获得陆航象征性的使用而得名A-30。这种双发三座飞机的性能相当不俗,最大速度490千米/时,实用升限7101米,航程1770千米,机上武装更是多达10挺机枪,可载弹907千克。其量产从1941年年中开始,总产量高达1575架。虽说该机是马丁公司在二战期间制造数量第二多的机型,但是进入美国陆航服役的却非常之少,而参加过一线战斗的更是为零。当然,它在英军阵营中还是有不错的表现。

北美公司也有一款出口型攻击机,那就是由其极为成功的AT-6高级教练机改进而成的NA-69,其出口意向客户包括暹罗(泰国)、巴西和智利等国。就在“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国军方由于担心日本对东南亚的觊觎而中途截停了准备运往暹罗的NA-69。作为补偿,美国陆航转而购入了这批飞机,并称其为A-27。这种单发攻击机的性能极为有限,只能载弹181千克,因此入役后便被“发配”到驻菲律宾的航空单位。最终,27架A-27在日军对菲律宾的进攻中全部毁于一旦。

与北美公司A-27的小插曲相比,由洛克希德公司打造的A-28和A-29双发多座飞机就要显得成功得多。这两个型号大同小异,区别主要在于使用的发动机不同。它们其实就是二战中知名的多面手飞机“哈德逊”式的陆航版本,而这种飞机本来就是洛克希德公司专门为英国皇家空军量身订制的。外形粗钝结实的“哈德逊”一经进入英军服役便广受欢迎,对于侦察、反潜、轰炸、海上搜救等多种任务均颇胜任,使得英国人不断增加需求,令其全系产量高达2942架。不过,这种飞机多达4~5人的机组配备与一般意义上的攻击机相去甚远,在获得A字头型号名进入美国陆航服役后,也只是执行了一些二线任务。

同样以英国订单起步的还有伏尔提公司的产品。按照英国方面的要求,该公司研发的V-72型单发双座俯冲轰炸机于1941年3月首飞。该机配备7挺12.7毫米机枪,可载弹680千克,最大速度449千米/时,实用升限6797米,航程885千米。这些数据令英方颇感满意,先后两次下发订单采购1300架。此后,美国陆航将合同中的122架截为己用,并为其命名A-31,1942年后更做出局部改进而成为A-35。然而,正当为这种飞机而编组的几个中队正在苦练俯冲轰炸战术之时,陆航却又突然决定这些飞机“不适合作战”,转而给这些中队送去了P-47战斗轰炸机……

不难看出,上述所有“出口转内销”的二三线A字头飞机,无论其在海外服役有多么成功,它们在美国陆航的角色却不外乎是“打酱油”。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由北美公司推出的A-36“阿帕奇”单发单座攻击/俯冲轰炸机(见题图)。熟悉航空史的朋友在看到“阿帕奇”的外形时,不免会发出“这不是‘野马’吗”的疑问。是的,所谓的A-36,正是著名的P-51战斗机的衍生型。该机延用了1台1323马力阿里逊12缸液冷发动机,最大速度589千米/时,实用升限7650米,航程885千米,配备6挺12.7毫米机枪,可在翼下挂载453千克炸弹。

照理说A-36很难入美国陆航的法眼,因为其载弹量只属一般,而且还是一种单发飞机,甚至使用陆航攻击机早就不“感冒”的液冷发动机。然而,正是这种机型在最初应英国方面要求而改制成功后不久,便被美国陆航抢先订购了500架,并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将其陆续投入北非和意大利的一线作战。在被性能更优的机型取代之前,A-36颇为“风光”了一阵。这也算是二战美国A字头飞机发展史上异色的一章吧!

上一篇:特种设备检验与安全管理 下一篇:老年人为何易患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