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时间:2022-09-22 02:25:23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建筑混凝土的施工是一项复杂工程,不管是在浇筑前原材料的选择,还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拌合方式、温度的控制等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温度裂缝的控制。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地重视混凝土浇筑。本文分析了建筑混凝土的阐述,探讨了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使其更加完善有效。

关键词:建筑 混凝土 施工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混凝土通常包括水、水泥、粗集料、细集料以及添加剂等。水泥是一种胶凝材料,混凝土拌合过程伴随水化反应胶结成为一体,形成一种可以流动浇注、凝固成型的材料,成型后的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与耐久性能。为此,混凝土被现代建设工程广泛应用。

一、关于建筑混凝土的阐述

所谓混凝土,主要指的是由石头、砂子、水泥与水资源按照固定的比例研究调制而成的,用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面积使用的一种材料。对于混凝土的特点而言,商品混凝土具有可连续作业、容易成型、较大的输送能力的特点,对比其它的建筑材料具有无法比拟的多种优势。混凝土的运输速度很快,可使现代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作业较之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节省了不少时间,快速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的竣工期。在现代社会中,混凝土主要在各种高层、超高层或者中小层建筑中广泛应用。商品混凝土的推广,为当今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过程中提供了极大便利。所以,在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所进行的质量控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且严格按照国家所规定的要求来进行施工作业。为了防止因为混凝土质量问题所产生的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于那些无法在质量上满足国家规定的要求以及工程施工质量要求的混凝土,坚决不能投入到建筑工程建筑中使用。

二、关于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1.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减少水泥的用量。由于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会释放一定的热量,然而由于受混泥土表面参数的影响,导致水泥的热量无法充分释放,聚集在混凝土内部,使得混凝土出现温度应力。要减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就可以从水泥含量方面考虑,减小水泥的用量,就可以相对减少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其他材料代替部分水泥,或者在加入一定量的高效减水剂等。同时还需要提高混凝土的搅拌技术,提高搅拌效果,保证混凝土内部的热量能够充分的释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泥市场出现一些大坝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低热水泥,这种水泥本身的热量比普通水泥低,因此,也可以选择低热水泥,从而降低水热现象而导致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2)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深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一旦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混凝土的温度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应力。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的浇筑尽量避免在夏天和高温情况下浇筑,尤其是大面积混凝土的浇筑。在夏天和高温天气下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必须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对需要浇筑的混凝土采取合理的冷却措施,把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3)进行强制性降温。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减少和尽可能的避免混凝土问题的出现,对于由温度造成的混凝土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强制性的降温措施进行降温,例如可以在混凝土结构的内部预先铺设好水管,再向水管中注入冷水,利用冷水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2.混凝土的裂缝控制与预防,由于受到气候、机械作业、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墙体裂缝现象。对于混凝土的施工人员来说,必须要考虑天气情况、外部条件的不同,也会导致混凝土的结构差异,裂缝宽度控制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标准。当前我国对于裂缝问题的控制与预防,大多以施工过程当中的监管与技术强化为主,如果裂缝出现,再进行补救就已经来不及,很难达到预想的质量标准与施工效果。为了确保工程整体的质量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采取措施,有效提高混凝土材料的韧性与强度,从而保证工程的整体美观与内部质量。

3.模板质量的好坏也关系着混凝土的质量。当今许多工程施工中的模板都存在着空洞、不平、沾有垃圾、拼缝不密实、未涂隔离剂等现象,从而导致混凝土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而过早地拆模,由于混凝土还未达到一定强度,将出现缺棱掉角现象既而损伤混凝土。过早的拆模,还会导致混凝土失去支撑力,从而无法有效地与钢筋结合。振捣对于混凝土的强度也很重要,振捣时间不足,致使混凝土不够密实,而振捣的时间过长,将会引起大量石子沉淀、利息、水泥浆漂浮在表面上等现象。对于那些钢筋密集的梁柱交接点,如不加强振捣,易引起混凝土蜂窝、空洞、漏筋等现象,既而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影响工程混凝土质量的因素多而复杂,它是一项技术性和管理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应建立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行行业诚信建设和质量指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各生产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生产的质量要求、与原材料检测使用和验收等过程适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控制,使其保持有效性、连续性、稳定性,切

实提高商品混凝土的质量。

4.混凝土养护的要求,混凝土硬化与凝结是因为水泥同水产生了水化反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工艺手段,让水化反应发生得更快更彻底。这种建立合适水化反应环境的工作,就是混凝土养护的过程。为了让水化反应快速充分完成,使混凝土硬化凝结速度加快,我们要防止成型混凝土的过度风吹、寒冷、干燥、暴晒。这些恶劣的环境都会使其产生异常缩或是裂缝破坏。对此我们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对其表面进行及时洒水养护,以保护表面湿润,防止表面过干造成的裂缝。表面养护的具体要求有:第一养护混凝土的时间不应当少于28天。第二低塑性混凝土应当在浇筑完成之后,马上进行喷雾养护,之后再进行及时的洒水养护。而塑性混凝土也应当在浇筑完成的6-18小时之内开始进行洒水养护工作。第三混凝土的养护应当连续进行,中间不要中断,确保在养护期内,被养护建筑一直处在表面温润的状态。

5.混凝土质量的验收,混凝土施工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质量的验收,这个环节是检验混凝土施工质量是否合格的最终环节,在这个环节一定要细心严格。验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混凝土外观和几何尺寸的验收;第二混凝土内在质量的验收。这两方面的验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对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验收,可以推断出其内在质量的好坏。 混凝土的外观验收工作主要包括检查混凝土表面有无裂缝、蜂窝、麻面程度、露筋比例、空洞大小、连接部位疏松程度。 一旦发现上述指标达不到施工标准,应对其进行返工或采取加固措施。几何尺寸检查主要是通过施测实量,确定构件是否能满足使用功能以及下步施工的要求,并对该产品的质量等级予以评定。

6.充分发挥混凝土施工当中的技术交流作用。一般而言,在房屋建筑工程全面施工之前,相关的技术管理者必须要对每个环节施工重点进行技术交流,了解技术构造,给工作者提供前期参考。就当前我国情况来看,技术交流其主要的交流对象还主要是监理单位预算与设计单位。因此,在处理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过程当中,不仅施工期要严格控制施工标准,而且在工程完成之后,也要强化各方管理,将各项养护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方可有效解决当今混凝土建设当中的各项问题,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是居民们生活的头等大事,建房采用什么样的混凝土、采用什么样的施工技术、施工中的天气因素等都是会对房屋的最终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在实际的建造中,不光要注意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技术,其它的影响因素也要考虑在内,建筑工程中的所有参与人员同心协力齐抓安全,定能建造出高质量的工程。

参考文献:

[1]霍书秀.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现代公路,2012(03).

[2]霍潇. 房屋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要点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17期.

[3]王光瑞. 浅谈房屋建筑节能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22期.

[4]张功,李留记.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华章,2012年22期

[5]金俊华.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研究[J],建筑,2011年23期

上一篇: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下一篇:公路施工中喷锚网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