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行与永恒

时间:2022-09-22 12:58:08

“超女”、周杰伦、成龙、郭敬明……环顾四周,这些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似乎正引领着一股潮流,唤起人们对追求个性与展示自我的渴望。但同时,一些人也摇旗呐喊,呼唤永恒的回归,“理性” “经典”是他们的口头禅。两种文化思潮早已不再鲜见,但作为扮演着流行主体角色的青少年,我们应在这方面做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流行常被一些人理解为叛逆与张扬的标志,其实任何广泛传播与盛行的事物都称得上流行。博客的流行为人们的创作与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而灾难面前伸出援手之善举的流行则让社会充满温暖与阳光。当然不可否认,一些流行元素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手机的流行促进了电子产业的发展,但在青少年中有时演变成了盲目的攀比,令原本纯洁的人际关系染上铜臭。而对歌星、影星的崇拜更需要把握好尺度,否则将沉溺其中,难以自拔。总之,对于各种流行趋势,区别对待、理性把握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相对而言,永恒这个概念似乎具有更浓厚的哲学色彩。只有那些经历岁月洗礼,仍旧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事物方能称做永恒。一部伟大的作品,一种高尚的品格,一套成熟的理论,都能成为永恒。永恒的事物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人性的升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启迪与感悟。由此看来,追寻永恒便是聆听大师的足音,它不但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而且对现实生活也有指导意义。但是,追寻永恒不等于死板地、教条式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堪称永恒,但苏联只是照搬,没有根据本国国情加以创新,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永恒来自历史,流行立足现在,两者看似对立,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哪种事物从诞生之日起便注定成为永恒,它们往往都经历过一个流行的阶段,得到大众的认可与历史的检验后方定格为永恒。从这一意义上讲,流行孕育永恒。鲁迅的杂文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如一声惊雷,激起了无数青年抨击现实、改造社会的豪情。他的文章在当时的进步青年中堪称流行,所以他的著作才得以广泛传播,赢得人们的肯定,经历史洪流洗礼之后显得越发熠熠生辉,于是便升华为永恒。同样,永恒也可以转化为流行,这其实是对永恒的发掘与再创造。于丹将儒家经典进行平民化、通俗化的解读,掀起了一股关注经典、重读经典的热潮。永恒在她的娓娓道来中不知不觉成为流行,曾经在象牙塔顶遥不可及的事物变身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国人艺术品位与精神境界的提高。此时,永恒与流行已经融为一体。或许,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能否让更多的经典以类似的方式走下神坛,丰富大众的精神世界。毕竟,流行比永恒更容易令大多数人接受。

总之,流行与永恒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流行孕育永恒,永恒启迪生命,我们所要做的是在两者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拘泥,不盲从。让我们在流行中感受时代脉搏,从永恒中寻找前进的方向,汲取经典的力量,铸就精彩的人生。

(指导教师姚赛男)

上一篇:演绎精彩人生:舞台、角色、道具、表演 下一篇:躺在落日的怀里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