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中成长 在自主中发展

时间:2022-09-22 12:53:28

在自然中成长 在自主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75-03

一、课题由来

1.基于孩子有个性的自主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中明确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些现代的儿童观剖析至我们教育实践中就是指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有了自主精神的人遇事有主见,工作有主动性、积极性、责任心。自主性强的幼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得到发展,一旦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得到提高,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基于教师在科研中成长提高。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中心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是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近几年来,我园十分重视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外出培训,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不断转变,加上担任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班主任,工作踏实,事业心强,在和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非常善于观察,了解孩子。

因为这两个基于,我园课题组决定进行“活动中幼儿自主性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期望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能真正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我们期望通过课题研究,让幼儿成为自信、独立、主动,富有创新的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理论支撑

1.陈鹤琴主张通过开展社会活动,科学活动和文学艺术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以“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方式“让儿童教儿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在自由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才能。

2.陈鹤琴认为:确立科学的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的前提条件;开展游戏活动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大自然、大社会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课堂;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是儿童教育的中心任务;注重直接经验,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3.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儿童不断发展。他从强调儿童具有自我调节的平衡过程,而强调儿童的主动性。

4.自主性创新是幼儿的一种天赋人性,是幼儿的一种天赋人力,是幼儿的一种天赋人权。

5.儿童发展是儿童自我主动构建的,儿童是发展的主体。主体教育观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观,要把儿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自主又是不断发展的客体。

三、研究内容

第一,努力探索幼儿一日生活和活动组织模式,在生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尊重幼儿的意见发表权和决策参与权;第二,在学习活动中要相信、赏识、关注幼儿的需要,还给幼儿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在发现、探索、操作、体验中进行创新学习。

四、研究措施与点滴收获

1.领导重视,确保课题研究有序展开。我园在确立课题之初就构建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形成了由园长负责全面实施,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总务后勤有力保障的格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有序实施。确立了这一课题以后,我们正副园长亲自全面参与,在各班教师深入学习并理解课题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认真组织教师讨论并制定子课题,第一阶段确立了两个中班为跟踪对象;第二阶段,我们根据研究的需求又分别扩展了小(一)班和大(一)班为跟踪对象,这样真正形成了以课题领导小组为核心,子课题组、年级组为载体的组织网络,从而使课题研究有序展开得到了有力的保证。

2.学为先导,找准课题研究切入点。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理念、科学理论、教学理论以及纲要性文件做向导,做支撑。自课题开展以来,我们抓紧、抓实学习,从不放松。

(1)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在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时,我们有针对性地为教师精心选择与课题有关,与教师的成长有关的文章。为让教师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既学理论性的文章,又学经验性的文章,如:在组织教师学习“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陈鹤琴的儿童教育观后,又组织教师学习了《自主性能力培养的误区》、《主题生成中教师的策略》、《记录是老师的好帮手》等操作性较强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教师们产生了共识: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能力,必须从改革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入手,同时还必须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此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有了新的转变,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身份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2)学习形式多样化。首先,以个人学习为基础。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接受新理念,用新知武装自己,我们提出“看书做笔记,写摘记”。我们做到领导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每人每学年至少完成了5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其次,以集体学习为纽带。我们坚持做到讨论在前,学习在后,即让教师谈谈上次学习后的感悟和认识,再学习新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反思性的学习,深化了理论思想与内涵。每一次以课题为中介的项目学习,我们围绕研究课题,阅读资料,收集信息,交流信息,不断丰富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再次,以多渠道学习为依托。我们采取专家辅导与内部挖掘相结合,分别邀请市教科所、区教研室专家来园作专题讲座,同时我们派一些教学骨干赴上海等地学习,主动参加园际间的研讨会,回来后传递、分析、吸纳兄弟园的创新举措,不断完善自己。此外,我们十分注重内部挖潜,让骨干教师为大家作专题讲座。实践证明,学习是课题研究的需求,是教师成长的需求。接受了新理念的教师比以前会思考,也爱思考了。

3.结合园情,探索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新的课程观。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确立新的课程观很重要。刚开始,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仍习惯于把各种教材内容大拼盘,按预设的计划依样画葫芦地实施,这样孩子成了施教的对象,孩子的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失去了许多学习的主动权。记得反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求,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多尔的观点,使我们对幼儿园的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对课程的内涵赋予了新的诠释:课程可以追随孩子的经验与生活,课程可以由师生共同来建构。

(2)改革教学制度。①改革一日活动的安排。我们把原来点状的一日活动的作息制度安排成块状,中班由原来的二课一游改成一课一游,以便还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和探索空间。②改革教学计划的制订。我们不再制定固定不变的教学计划,把教学内容选择的自留给教师,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求,可以由教师预设,也可在活动中由幼儿自主生成。

(3)拓展本土化的教育资源。我们幼儿园地处农村,虽然办园条件和其他城区幼儿园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园内有大片的菜园地,周围有广阔的田野。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商议如何利用身边资源来开展课题活动时,大家一致认为应体现我们农村幼儿园的特色,于是,我们把菜园地改为种植园地,并在旁边建起了饲养角,让孩子们亲自去种植,亲自去喂养小动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孩子们自己从家中带来了各种瓜果蔬菜的种子,他们自己翻土、挖小坑、撒种子、浇水,从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虽然种得不够整齐,由于是自己种植的,孩子们不仅勤于观察,乐于观察,而且观察时特别专注。对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甚至长了几片叶子,开了几朵什么样的花他们都能认真地用自己的符号记录下来。早晨来园后,中午散步时,孩子们忘不了去看一看自己的园地。播种、浇水、施肥、收获,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还使他们懂得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这一系列的种植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科学探究精神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这是《纲要》中所蕴涵的新理念。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为孩子们主动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向孩子们展示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这是我园本土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又一举措。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我们注意随着季节的变化带孩子们感知家乡千姿百态的景象。春天,带孩子们观赏桃花、柳树、小草、小花,感受春的气息;夏天,带孩子们去池塘边戏水,到草丛中捕捉昆虫,感受夏的乐趣;秋天,带孩子们参观丰收的田野,感受秋的喜悦;冬天,带孩子们赏雪景、打雪仗,感受冬的诗意。孩子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接触自然时,他们睁大求知的眼睛,给观察到的物体赋予生命,他们能看懂小池塘的心情,能与昆虫为伴,能和小草、小花交谈。在大自然中,不仅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也开阔了幼儿的思想和心灵。

3.通过研究,重新认识了孩子。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孩子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往往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学习。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为了查找汽车的资料,孩子们有的到书店买有关汽车的图书或图片,有的在父母的帮助下从电脑上下载汽车的资料,有的带来各种玩具汽车等,最后,不仅在区角建成了一个汽车超市,而且“发明”了十余种汽车。那段时间,孩子们简直成了汽车迷,在回家的路上,在参观的途中,他们看到汽车或惊喜地叫出车名,或研究那是什么车。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往往是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上获得的,并不是依靠我们一两节集体活动能实现的,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打破单一性和封闭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充分地开放,在内容与方式上充分地多元化,才能使幼儿尽兴地探索,尽情地活动。以往,开展“春天在哪里”的活动,大多是教师在教室里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教幼儿了解春天的特征。如今,幼儿探索的天地扩大了,探索的内容丰富了。孩子们可以在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们身上找春天,在校园里,在家里,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孩子们看到了花儿开了,绿叶子长出来了,小河解冻了,燕子飞回来了……他们把春天带进了教室,他们用五彩的笔留住了春天,他们品尝到了春天在鲜美的马兰头上……这一主题活动给幼儿带来了知识之外的更多经验。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有学习的需要,更有学习的潜能。一旦幼儿的兴趣得到激发,他们的各种潜能就能开发。他们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幼儿具有初步的统计、归类的能力,他们能按自己的逻辑来分类,他们把植物的叶分成“光的和毛的”,“大的和小的”,“厚的和薄的”……他们把植物的根分成“可以吃的和不可以吃的”,“长胡须的和长胡须的”。幼儿具有丰富的表征能力,例如:为了制造飞机,孩子们或用纸折,或用雪花片插,或用橡皮泥捏,或用笔画,他们创造了许多充满稚气而又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幼儿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能力。他们在讨论种子怎样长大时,经过实践他们把原先单一的答案进行分析概括出:种子长大需要泥土、阳光,需要浇水、施肥、但不需要天天晴天,也不要天天下雨。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真正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应重点树立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1)要相信幼儿。要相信幼儿总会对自己运用的独特方式讲出充分的理由,要支持幼儿自由地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究,自由地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表达,相信:如果在这样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里,孩子们会发现与学得更多的。

(2)要学会赏识孩子。幼儿的成长有自己的发展步调,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展方式,教师应支持与尊重幼儿。教师要学会赏识幼儿,尽可能地与幼儿经常对话,分享他们的快乐、失望与困惑。只有在这样宽松的情境中,幼儿才能拓宽自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个性。

(3)要鼓励幼儿试一试。在幼儿有探究某一事物的兴趣时,教师应根据他们的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提供探索的机会,因为幼儿在被自己的问题推动和激发时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尽量不要说“不对!”或急于纠正“是这样做的!”,应尽量鼓励幼儿“试一试”。当然,幼儿在反复尝试失败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帮助幼儿缩短认知的过程,这样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我们的困惑

1.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我们现在的研究方式比较单一,从而使孩子的自主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课题组的教师虽已学习了较多的关于课题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常常不能用新知指导教学实践。

3.教师在预设活动主题后,尚缺少生成主题的策略,往往会使活动半途而废。

课题研究是一个不断预设、实践、反思、创造、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务实的态度,科学的操作,我园的课题研究将在这样的思路中展开。

上一篇:提高初入园幼儿集体生活适应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