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首发非特异症状的回顾性分析

时间:2022-09-22 12:39:29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首发非特异症状的回顾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 患者的首发非特异表现,找出早期确诊的敏感指标。方法对70例诊断为PBC 患者的首发非特异性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的非特异表现包括低热患者12例,占17.14%;关节痛患者24例,占34.28%;面部皮疹患者8例,占11.42%;纳差者8例,占11.42%,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者18例,占25.74%。所有患者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不超过100U/L,抗核抗体均阳性。结论重视PBC患者的非特异表现,为早期明确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非特异性表现;抗核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 好发于中年女性,早期可无临床症状,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进展至肝硬化阶段。其发病机理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抗体。诊断PBC依赖于[1]生化指标、抗线粒体抗体和组织学改变。该病如在早期确诊并给予药物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了70例PBC患者首发非特异表现,总结其共性,为能先于分类标准的更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PBC患者70例,女性65例,男性5例,年龄35~65岁,平均为(50±13.2) 岁,所有患者诊断符合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PBC临床实践指南[2],同时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

1.2就诊情况上述患者有症状者52例;无症状查体发现肝功异常者18例。发现肝功异常者就诊时初步诊断的病种包括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胆囊炎或胆石症及结缔组织病等。

1.3临床资料包括首发非特异临床症状:如发热、关节痛、面部皮疹、纳差等以及化验检查结果:包括血生化指标及免疫抗体,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等以及抗核抗体(ANA)、免疫系列、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肝胆超声的结果等。

1.4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早期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就诊原因,检测其肝脏生化指标和相关免疫学指标,记录其治疗及转归情况。

2结果

2.1在患者首发的非特异症状中发热患者12例,占17.14%,体温波动在37~38℃;关节痛患者24例,占34.28%,主要表现为双手小关节疼痛,肿胀不明显;皮疹患者8例,占11.42%,均表现为面部皮疹;纳差者8例,占11.42%。

2.2上述52例有症状患者症状首发后接近80%患者即就诊,其中61.53%患者完善了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提示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多数波动在60U/L左右,碱性磷酸酶正常或轻度增高,胆红素正常,部分伴有ALT、AST的轻度增高。患者肝脏彩超多数无明显异常,少数出现肝脏回声增强,粗糙。4例患者伴有胆囊结石。而无症状的18例患者皆因查体发现肝酶异常。

2.3上述70例患者整个病程中均伴有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均阴性,抗环胍氨酸肽抗体均阴性,免疫系列提示多数患者IgM增高,少数患者IgM 、IgG 均增高。

2.4 70例患者中62例患者查抗核抗体阳性,其免疫荧光核型结果(见表1)。抗核抗体从低滴度至高滴度不等,而ENA均阴性,其中早期就诊的极少数患者完善了AMA、AMA-M2检查,结果阳性得以早期确诊,而大部分就诊的患者被误诊为其他原因肝损害,包括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胆道疾病、病毒感染及结缔组织病等等,而随着病情发展,由于胆汁淤积的问题凸显出来得以在以后的数月甚至数年后确诊为PBC。

3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是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最终进展成肝硬化和肝衰竭,其一旦发展到晚期,患者预后极差,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肝功能正常的无症状期、肝功能异常的无症状期、临床期和肝硬化失代偿期4期。国内pbc患者确诊主要在症状期,而国外无症状期确诊率达60%[4]。以往从相对特异性征象(皮肤瘙痒、肝脾肿大和黄疸)的出现至确诊PBC的时间平均在2年以上.而最长达12年之久,其结果是多数患者确诊时可能已发展至肝硬化阶段[5]。目前随着实验室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已经大大缩短了确诊时间,但如何在无症状期或非特异及不典型症状时即能早期确诊,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通过此文的回顾性分析,我们发现与早期诊断PBC相关的一些敏感因素。①年龄与性别,PBC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女性,男性患病者少见,本组患者男女之比为1:13。②抗核抗体的重要性。研究发现本组大部分患者抗核抗体均阳性,临床上发现既往曾确诊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很多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及演变最终确诊为PBC。③血沉不可忽视。本组研究发现患者早期即可出现血沉增快,常常无法解释,此时一定要重视,需进一步检查。④会看肝功能结果,本组研究提示PBC患者在早期可表现为GGT轻度增高,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等情况要做进一步抗体的筛查。⑤关注免疫学指标,其中以IgM增高者居多,部分有IgG增高,而IgA正常,IgM增高可为诊断早期PBC提供重要的线索。

笔者认为临床上对以下患者应引起重视:①中老年女性,就诊时主诉皮疹,低热以及关节疼痛等等某些非特异性症状,除外了类风湿关节炎,伴有血沉增快且抗核抗体阳性者,在诊断结缔组织病之前一定要完善肝功检查,若发现肝酶增高(以GGT和/或ALP增高为主),需高度警惕PBC,应进一步完善AMA检测。②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对早期诊断PBC也起到重要作用,本组荧光核型提示核点型及胞浆型与PBC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对于抗核抗体阳性,且为核点型、胞浆型患者,应高度怀疑此病。③无症状查体发现肝功能异常者未发现明确肝损病因者,应常规完善抗核抗体、血沉以及抗线粒体抗体检查以免漏诊。之所以能早期诊断PBC,关键在于抗线粒体抗体的检出率[6],在肝功能正常或无症状时即可出现,其诊断PBC敏感性高达98% ,特异性为96% , 对早期诊断尤有价值。同时建议常规行免疫系列检查,IgM、IgG增高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提高医生对PBC的早期非特异表现的理解与重视,是早期确诊、减少漏诊及误诊的关键,是明显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汪嘉莉,姚云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治[J].医学综述,2012,18(10):1515-1517.

[2]Keith D et alAASLDpractice gudelines -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Hepatology 2009;50(1):291-308.

[3]周晓琳,覃慧敏,谢迎春,等.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3):2023-2024.

[4]泽塔多吉,吕洪敏,向慧玲.肝硬化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45):57-59.

[5]汪余勤,范建高,沈峰.中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误诊原因的系统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1):1894-1896.

[6]曾令勇,何志兵,袁晓玲.48 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9,24(3):649-650.编辑/申磊

上一篇:孕妇24h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和舒芬太尼联合诱导对老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