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作品《斗牛》:文化\战争\政治与人

时间:2022-09-22 12:32:37

管虎作品《斗牛》:文化\战争\政治与人

[摘要]管虎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2009年影片《斗牛》是他的一部诚意力作。《斗牛》改编自小说《八路牛的故事》,影片借助老祖爷和蛐蛐一人一虫两个意象,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审视;影片透过奶牛冷静、理性的眼睛描写战争,试图以超然的态度来探讨战争的本质;影片以黑色幽默风格揭示出政治的伪崇高,谴责政治对人的钳制;影片表达了编导者管虎对美好人性和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关键词]管虎;《斗牛》;传统文化;隐喻;黑色幽默

管虎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1992年他创作首部电影《头发乱了》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截至2009年他一共执导影片5部。管虎影视作品数量并不多,但从中可看出导演、编剧管虎对艺术孜孜不怠的追求,而其创作技法也日臻成熟。影片《斗牛》是管虎蛰伏多年后推出的诚意之作,根据赵冬苓小说《八路牛的故事》①改编拍摄而成。影片采取时空交错式叙事结构,铺陈了村民牛二与日本兵、难民和土匪间围绕八路牛展开的激烈争夺。导演管虎通过《斗牛》着力探寻了人们重诺守信行为背后的传统文化根源,在曲折批判战争、政治戕害人类的同时,对美好人性和人的最终胜利又寄予希望。

导演管虎在《斗牛》中讲述了一则关于古中国的寓言,影片故事发生地――沂蒙山区偏远村落马牧池村,是保守、落后的封建中国的一个缩影。马牧池村依山而建、民风纯朴,古风犹存:村口仪门上方一块发黄变旧的横匾,写着“沂枕”两个楷体大字;关帝庙饱经岁月沧桑显得有些破败,但坐姿关公塑像仍气宇轩昂;宗祠戏台因年久失修而瓦落栏断,它是村民们议事、聚会和娱乐的公共场所,戏台的木柱上刻有一幅“上悬镜以复古,下演剧以燕祥”的对联,凸显出村民们崇古、和平的生活理想。这些历史的遗迹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路军的到来并没有使马牧池村产生实质性影响,妇女解放、婚姻自主、人人平等的现代思想只招致他们善意的哄笑。受传统文化长期浸淫的村民,效法关公的忠义以生命实践着对八路军的承诺。导演管虎为了能够充分表达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思考,在《斗牛》别设计了一人(老祖爷)一虫(蛐蛐)两个意象。老祖爷是马牧池村的精神领袖和灵魂人物,儒家、道家及封建迷信等思想奇怪地汇集于一身。他用“玉不琢,不成器”“古训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克夫灾星,人神共愤”等话语训化着村民;他坐在四人抬的轿椅上,手持长鞭随时准备惩罚违规的村民,并大众宣称“俺就是天命”。老祖爷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图腾、标志,他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形象,正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境遇的一个极好的隐喻。老祖爷教训村民“按了手印,就是借了脑袋……借头为盟,决不反悔。”他最终以头颅和热血证明了自己的人格,老祖爷的英勇就义是导演管虎为传统文化唱起的一首悲壮的挽歌。

老祖爷被日本人杀害后,管虎在影片又设计出蛐蛐的意象以延续传统文化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使华夏民族千百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封建保守、消极落后、自以为是的文化传统,直接导致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近百年的欺侮历史。管虎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这种客观认识,在《斗牛》中借助蛐蛐意象展开了对传统文化消极面的探讨。蛐蛐文化是中国休闲、博戏文化的精粹,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过深远影响,而蛐蛐文化的负面性从蒲松龄《促织》中可见一斑。管虎选择蛐蛐的意象可谓深思熟虑、寓意深刻。影片第一次出现蛐蛐形象是在35分30秒至36分40秒处:日本兵涩谷听到蛐蛐叫声来到一个幽暗的房间。涩谷发现各种各样的蛐蛐器具,并兴致勃勃地开始斗蛐蛐。大冢闯进来砸碎蛐蛐罐,推倒博古架,咆哮着责骂涩谷,“国家为什么会灭亡?……就是因为丧志!……我们的战斗不是在这个罐子里……不要太放松了。”影片通过大冢一系列的破坏行动,形象、生动地说明传统文化面对强权时的羸弱无力、不堪一击。大冢把国家的灭亡简单归罪于玩蛐蛐的传统文化尽管稍显偏激,但强烈的警示意味发人深省。然而,管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又是极其矛盾的,在对其大加挞伐的同时却又流露出怜惜、留恋之情。在这个1分10秒的蛐蛐情节中,管虎用高反差照明呈现蛐蛐文化的美轮美奂、高贵雅致与神秘莫测:在一个半明半暗的房间里,紫檀木圆桌雕刻有精美的文字和蛐蛐图案;古铜蛐蛐罐发出柔和的黄色光泽;紫砂蛐蛐罐配有镂空花纹盖子;赵子玉蛐蛐斗盆外表紧致细密;蛐蛐油光透亮头大腿健。管虎在影片最后段落以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几个褐色的蛐蛐在绿油油的菜丛中欢跳,暗示了传统文化的前途和方向――传统文化不应闭锁在阴暗角落里顾影自怜,融入广阔的现实生活就能重新焕发生机。

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近年来比较优秀的作品有《鬼子来了》《南京!南京!》《拉贝日记》等。《南京!南京!》以日本兵角川的视角试图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黑白影像强化了影片的纪实风格,血淋淋的屠杀和人性的自我救赎,令人震撼,发人深省。《鬼子来了》同样是一部黑白片,影片肆意嘲讽中国农民的无知、苟安,同时揭示出战争的残酷与荒诞,但无节制的叙事狂欢部分消解了对“人与战争”主题的深层次提炼。与这些影片相比,《斗牛》有意淡化抗日战争的故事背景,没有去评判战争的正义与否,导演管虎以一种旁观者的超然态度进行着战争的哲思。以影片开场段落为例,管虎避免表现血腥暴力、刺激感官的屠杀场面,而以冷峻的黑白灰三色构图、缓慢凝滞沉稳的镜头运动、树叶落地的细微悉索声,从牛二的视角呈现遭日军血洗后的马牧池村。牛二压抑地哭诉,“人呢?人呢?不能!不能。全死了,全死了,死了?”是对战争剥夺宝贵生命的诘问,也是对战争殉难者的沉痛哀悼。这里寄托了导演管虎浓厚的人文关怀。影片1小时37分至1小时38分的一个关于奶牛的情节感人至深:枪林弹雨中奶牛艰难地走向趴在雪地里的牛二。奶牛走到牛二身旁停下。奶牛转动着头颅,左眼映射出不远处爆炸的火光,奶牛眼中流下一颗晶莹的泪。牛二趴在雪地中。奶牛躺到牛二身边的雪地上,与他依偎在一起。整个情节充斥着子弹啸叫声和炮弹爆炸声,抒情音乐渐渐响起并最终压过枪炮声。《斗牛》中奶牛不仅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和串联故事的重要纽带,导演管虎更是依靠奶牛的一双冷静、理性的眼眸来洞察世态人心。影片开端的第一个镜头――村民推挤着看挤奶的场景,就是模拟奶牛的视角;此后故事的发展都是在奶牛默默的注视下完成的。因此奶牛的一滴眼泪是非同寻常的,导演管虎在这里放弃了克制、中立的情感立场,为战争中的死难者一掬同情之泪,为亘古以来绵绵不绝的战争流下痛心的泪。管虎以悲愤的心情谴责战争,对没有战争的未来仍抱希望,牛二和奶牛相依的身影和逐渐高昂的抒情音乐,说明战争虽然能够摧毁家园、攫取生命,但人世间永不湮灭的真情能够抚平创伤,重建美好、祥和的世界。

《斗牛》是一部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影片,导演管虎用幽默夸张的语言、嬉笑油滑的喜感人物、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和图像的随意拼贴,将政治表面的崇高、神圣、庄严与背后的滑稽、可笑与虚伪并置起来,提醒人们对政治要保持一定的警惕,不要过分迷信与盲从。牛二摸八路牛的、拿村里的粮食喂自己的小黄牛却饿着八路牛,九儿把牛二的行为告诉十三叔,牛二被戴上“虐待八路牛的反革命”的白色纸糊高帽在村里游行示众。牛二牛的被夸大、提升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貌似荒谬的情节背后呈现出政治对人的钳制。十三叔们信奉的政治逻辑是,“还敢摸那奶牛的,那也是他摸得?除了八路,谁也不能摸。”牛二无意间对政治的亵渎引起村民们群起攻之,人们的心灵被政治权威所禁锢而不察,仍自觉地维护政治的神圣性。九儿首先发现了牛二的“反革命”行为,九儿检举牛二不是出于革命的目的,而是因为牛二没把银镯子给她,导演管虎隐讳地指出个人私欲胁持政治后可能带来的危险和伤害。影片《斗牛》结束部分插入了一段30秒的黑白纪录片资料,在模糊、粗糙的影像中一个铿锵有力的男声用英语义正词严地解说,“荷兰,1937年,全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这里的人们将优种的格罗宁根奶牛细心养大,运送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线……遥远的中国战争中都出现了它的身影。感谢荷兰人民的自由意志和无私精神,世界反法西斯战线需要所有热爱自由人们的支持。”荷兰奶牛的纪录片与《斗牛》中牛二与奶牛的故事形成强烈对照,同样是荷兰奶牛,牛二把定情银镯套到奶牛的鼻子上,奶牛成了牛二母亲、妻子的化身;而在政客的眼里奶牛只是他们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鼓动的有用道具,奶牛成为他们推销大而无当政治术语的载体,导演委婉、曲折地揭示出宏大政治叙事的非人性与伪崇高。

《斗牛》对文化、战争和政治的反思,其归旨是探究在政治、文化和战争等外部环境下生存着的人,反映美好的人和事物,对世界和未来充满希望是管虎作品的共性,影片《斗牛》

延续了这一精神气质。管虎曾这样概括《斗牛》,“大概故事是讲一个人和一头牛在残酷环境下的存活经历,相濡以沫,生命和生命之间相互照顾,特美好。”②不可否认,《斗牛》对人性的丑恶面有着大胆、直接的揭露。影片中难民喝光牛奶后欲杀奶牛吃肉和土匪强行将奶牛与公牛两个情节段落,淋漓尽致地批判了人性的野蛮、残忍、恶毒、恩将仇报,展现出一个“人不像人,狗不像狗”的疯狂世界。管虎认为,战争、灾难、政治等外部环境激发出人性中恶的因子,同时人性恶又使灾难对人类造成的损害加剧。描写人性的丑恶不是管虎的终极目标,他试图以此来控诉天灾人祸对人性的摧残,他以人最终战胜自己的弱点,使人性的光辉更加灿烂,人的胜利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在影片开端部分,导演管虎迫不及待地通过一个八路军的话引出人的论题,“这个八是分开的,人,是合起来的,加一横念大,加两横念天”,导演把人与“大”“天”放到一起,直接讴歌了人的伟大并预示着人对命运的掌控。《斗牛》中人性的闪光点无处不在:好多天没吃东西的母亲,面对一碗活命的牛奶,把第一口奶喂给了怀中的婴孩;私心颇重的农民牛二与爱占小便宜的寡妇九儿之间有着朴素而动人的爱情;老祖爷和十三叔宁割脑袋也要保证奶牛的安全。即使是视中国人性命如草芥的日本士兵,影片也没有对他们进行漫画化、脸谱化处理,他们口袋里装着家人的照片,渴望着和平宁静生活的来到,战争并没有使他们彻底泯灭人性。影片以一个富有诗情的长镜头结尾:牛二坐在大岩石上背对镜头,摄影机静静地推进牛二,牛二回头微笑、侧着头看着远处的群山、喃喃自语,“别害怕,什么都能过去啊!”牛二遭受种种苦难之后,以一颗淡泊的心笑看风云变幻,那份淡定和坦然,是导演对人的极力张扬。然而,导演管虎又是清醒的。牛二用地雷和炸弹封闭了进山的路口;牛二说:“俺跟牛就在山上,高低不下来了。”牛二获得的静谧、平和的田园生活是以逃离现实世界、严格自我封闭实现的;实际上,牛二对现实世界采取了退却和投降的姿态。所以,人的胜利只能是一种惨胜。

影片《斗牛》是导演管虎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管虎早已不是《头发乱了》时代充满青春骚动、迷惘不安的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的体认,但“拍电影是我(指管虎)一生中最重要的事。”③管虎认为,“……做电影光好玩还不够,心里的这点事儿,总要飘出来点。”④他尝试用精彩的故事来承载人文的思考。当然,《斗牛》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冷峻的镜头、严肃的主题与语言的狂欢之间产生了电影风格的冲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思想的力度。究其原因,或出于经济压力和商业考量,或是管虎执导电视剧多年形成的创作惯性。

注释:

① 赵冬苓:《八路牛的故事》,《时代文学》,2000年1月。

②④ 王陈:《管虎:容易的事儿不好玩》,《大众电影》,2008年第10期,第35页,第36页。

③ 宋占勇、廖雅琴、郭嘉:《管虎:拍电影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电影画刊》,2004年第3期,第13页。

[作者简介] 许海燕(1975―),女,江苏南通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电影文学。

上一篇:试论影视艺术的声音运用 下一篇:从多重视角看电影在主题教学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