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的道德关怀

时间:2022-09-22 11:04:38

简?奥斯丁的道德关怀

摘 要:简・奥斯丁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赞誉,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的经典作家之一。这不仅仅在于她在创作技巧上的强大独创性和那颗虔诚的面对生活的心及巨大的吐纳经验的能力,更在于奥斯丁在其作品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关怀。

关键词:简・奥斯丁;小说;道德关怀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简・奥斯丁(1775―1817)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作家,她是进入19世纪以后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她的描写日常生活琐碎的小说,真实而又趣意盎然,使得18世纪早、中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传统得以继续和发展。她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作家的桥梁。

简・奥斯丁生长在一个小中产阶级家庭中,她将目光集聚在“村镇上的三四户人家”,描写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场景,在人情世故中寻找生活的底蕴。尽管主题狭窄,但她的观察敏锐,技巧精湛,故事优雅,情节结构完美曲折,富有戏剧性,人物栩栩如生,语言清丽流畅,机智幽默。最终她成功地在自己熟悉的小天地里完成了她的艺术探索。被现代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称为是“女人中最完美的艺术家”。

简・奥斯丁共完成了六部作品,即:感伤小说《理智与情感》(1811)、现实主义小说《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哥特小说《诺桑觉寺》(1818)、《劝导》(1818)。然而,由于出版商的愚昧,作家在生前只看到了四部小说的出版,命运就是如此的不公。但命运又是公正的,奥斯丁这个名字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后人的重视,特别是到20世纪,对她的评价更是不断升温。英国评论家F・R・利维斯在1948年出版的《伟大的传统》中说:“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康拉德以及D.H.劳伦斯――他们即是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之所在。” 艾德蒙・威尔逊也曾在他的《漫谈简・奥斯丁》中说到:“英国曾发生过几次有趣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利维斯在他的《伟大的传统》中还说到:英国伟大的传统始于简・奥斯丁。他认为,伟大的小说必须显示出深刻的道德关怀。在他看来,“所谓小说大家,乃是指那些堪与大诗人相比相埒的重要小说家――他们不仅为同行和读者改变了艺术的潜能,而且就其所促发的人性意识――对于生活潜能的意识而言,也具有重大的意义。”道德关怀是评价小说的尺度。利维斯认为,菲尔丁对人性的关怀简简单单,不配被称为小说大家;而简・奥斯丁与乔治・艾略特的小说有着丰沛的道德关怀,读者从中得以领会小说的形式美。“伟大的传统”既是文学作家创作理念的继承,也是道德意义上的延续。

简・奥斯丁就在其作品中以独特的方式体现出了自己的道德关怀:

首先,作者以精妙手法,将道德关怀春风化雨般浸润在作品之中。

在文学作品中进行道德建构和道德宣讲的作家很多,但常见的通病莫过于确定一个道德观点,然后整篇都不厌其烦地把这个观点再三声明,用简单的因果报应规律统摄全文。这种违背文本内在审美规律的说教式不仅肤浅,而且效果适得其反。缺乏审美的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作品又如何去实现文本中的道德教益意义呢?奥斯丁避免了这种庸俗化的道德说教,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用道德说教取代审美愉悦。虽然她有着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但她在小说中并没有把道德寓意以简单化、口号化的方式吧来展现。她寻求的是将“虚构的愉悦与外显的道德说教审慎地融合起来。”在她的笔下,小说作品并没有成为布道文。奥斯丁没有刻意地为说教而说教。她将道德寓意编织进故事情节之中,用普通而真实的事件本身来阐述说教的目的,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教化和引导。如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作者就更多的使用了以人物的对话形式和将不同性格的人物进行对比对照的形式来表现人物的品德和张扬美好的德行。

其次,作者不是进行简单的惩恶扬善,而是以非凡的眼光考察寻常生活中的道德复杂性。

利维斯在其《伟大的传统》说到:“实际上,细察一下《爱玛》的完美形式就可以发现,道德关怀正式这个小说家独特生活意趣的特点,而我们也只有从道德关怀的角度才能领会之。”《爱玛》被视为奥斯丁的另一部代表作。出身富家的爱玛在悠闲无聊的乡居生活中,热衷于牵线搭桥,乱点鸳鸯谱。她自以为有操纵别人命运的本领,结果不仅把受她保护的孤女哈里特两次推向痛苦,还差点断送了自己的幸福。它几乎就是一出“错误的喜剧”,人们像书中引用的奥斯丁最喜爱的诗人库伯的诗句所说的:“我自己创造我所看见的。”爱玛在错误中学到了她应当学习的教训,对自我和社会存在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并不避讳她的缺点,而又要让这个女主角讨人喜欢。爱玛具有富家女势力、自负、任性的一面,也有天真善良和坦率真诚的一面。作者采取了将叙事者的外视点与爱玛的内视点交织的写法,借助爱玛的眼睛来表现大部分故事,让读者了解她的内心,在感情上与她接近,生出对她的同情。尽管爱玛进行了一系列的“胡作非为”,但是作者最终还是让人们各得其所、幸福美满。作者没有直接地作道德说教,而是把生活和人性的复杂呈现在读者眼前。

最后,作者没有以叛逆者的批判姿态出现,而更多地以与主流意识形态“共谋”的面貌出现进行道德教化。

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例,有学者曾说过《曼斯菲尔德庄园》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将曼斯菲尔德庄园视为道德的中心,并以它为最强辐射,对于了解奥斯丁的道德关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的小说中,也是当时社会的正统道德的守护人托马斯爵士的道德坚持之所在。在曼斯菲尔德庄园时,除芬妮之外,其他人及所有事都控制在一定的道德准则之内。正当《海誓山盟》一剧的排练进行地如火如荼时,托马斯爵士的提前返回避免了这不合时宜的闹剧的发生。就连比较开放的玛丽在庄园居住时,虽然对其平淡乏味有诸多抱怨,但也还算恪守常规,对埃德蒙也只是一味地试探,并未做出出格之事。奥斯丁所赞誉的主人公芬妮是正统道德守护者托马斯爵士及埃德蒙的坚决拥护者,这位惶惶不安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小养女靠着德行的帮助和温柔的美德征服了所有人,最终成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主人,表现出圣洁的伟大,强调了幸福和德行的紧密联系,坚定地认为一个善良的人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本质和善举来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而怀有许多数女人都会有的心理――嫁给一个富裕家族的继承人从而得到大笔的财富,享受上流的生活――的玛丽,作者并没有让她得其所愿,最终作者是让埃德蒙最后发现自己所喜欢的玛丽的“本质”,发现一直守候在自己身边的芬妮的美德,进而爱上这个美德的化身,放弃了玛丽。奥斯丁正式是以这种正面的形式表现出了对主流意识的肯定和宣扬。因而这部小说也迎来了当时许多拥护正统的评论家的赞扬。

从奥斯丁的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她在作品中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渗透出道德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中所包含的复杂性。在奥斯丁笔下,我们也很难找出作家对她所要批判的对象给予特别严重的惩罚的,都只是略惩小戒而已。这就让读者感觉到她笔下的人物大都离现实生活很近,很真实。因为在真正的现实生活当中,大多数人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罪大恶极的人毕竟是少数。奥斯丁作为一个有着强烈道德关怀的作家,她只是用她的笔描摹她所熟悉的生活,尽量深刻地刻画出存在于其间的问题,并从道德方面给予人们一些启示与指引。

参考文献:

[1] 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M].袁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 胡振明.对话中的道德建构――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对话性[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 蒋承勇等.英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 谢崇林.中的道德空间磁场[A].青年文学家.

[5] 王尧.简・奥斯丁小说中的道德观[A].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第5期.

上一篇:重新解读共济会 下一篇:中国传统工笔画“意象色彩”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