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09-22 10:40:06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建设重在促进该课程教学平台的提升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团队的形成,最终促进教学质量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网络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0

基金项目:k201301005

引言

目前,“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课题体系也进行了改革,增加《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该课程是由《供暖工程》、《区域供热》、《工业通风》、《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锅炉与锅炉房设备》和《燃气燃烧》等专业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流体间进行传热、传热机理和设备的内容系统整合而形成的一门新课程,它以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及质量传输共同构成的传输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发生在能源与环境系统系统专业中的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

我校很早就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开设该课程,多年来我们一直加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该课程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网络教学建设基本上空白,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有待于加强和完善,如实习基地应继续扩大和丰富,补充实验仪器,使实验开放性程度进一步增强。多媒体课件在图形显示、动态模拟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还不是校级精品课程,缺少适合本校教学特色的本课程自编教材。所以开展对《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建设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本课程建设的目标

通过教师队伍、教材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建设,大幅度地提高《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的建设质量,积极申报将《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

2.课程建设内容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2.1课程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可以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部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但要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沿性[1]。我系《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采用连之伟等编《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教材,但是我们还将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补充大量新知识点和技术的内容。

2.2教学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心是师资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我校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引进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目前教学队伍中8名教师均从事热能工程、能源环境、建筑环境专业的相关工作,具有博士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85%左右。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70%左右。我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导师指导他们在授课过程中逐步了解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方法,讲究讲课艺术,使他们尽快成为胜任《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师。

2.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理念先进、方法恰当、使用充分、运用灵活、讲求实效。对采用的不同方法,必须阐明各种方法使用的目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2-3]。即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应用、研究型,对不同的层次,施以不同要求、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教学,即将教学内容分为“精讲模块”,以老师精讲为主,“粗讲模块”以学生自学、钻研、讨论为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讨论模块”选择部分粗讲的课程设计为课程讨论形式,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进行点评。

2.4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结合校园网络,建设包括具有教学大纲、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等内容的教学网站,实现网上适时交互式教学、答疑讨论、作业批改、自测等。

2.5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拟利用我校热能系焓差实验室,建立表面式换热器热工性能和板式换热器的测试实验台,使学生了解表面式或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工作原理、计算方法等。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新技术知识点认识和掌握,并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

3.结论

课程建设必须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宗旨,提升教师素质,形成教学特色。课程建设需要一个教学团队以生为本、质量第一的意识,秉着一种唯真务实、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着眼发展,锐意创新,扎实工作,方能铸造精品。

参考文献

[1] 宋生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5,VOL.10(3):89-90

[2] 刘修生,《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4),V0L.24(2):59-61

[3] 张清华,刘颖,陈文丽,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9,VOL.25(3):18-19

上一篇:教科研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提升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