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课文预习的“牛鼻子”

时间:2022-09-22 10:33:24

抓住课文预习的“牛鼻子”

一、 落实预习常规

1. “读”:一读“预习提示”。许多教材或教辅读物前面,都有“预习提示”或“导读提示”,读读这些内容,可以大概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故事梗概和文章主题,能很快地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特点以及训练重点。二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熟。尤其是文中生字要对照注音读正确,长句子会自然停顿、不读破句子。三读课后习题。借习题感知编者思想,揣摩学习目标或学习方法。

2. “查”:养成查字典和查资料的好习惯。遇到生字或不懂的词语主动查字典,不明白的写作背景可查阅书籍资料,有条件的上网搜索,提高筛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精彩的句子,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有圈画记号的词语或句子比较醒目,便于再读时关注之、理解之或记忆之。

4. “批”: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过程中,随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行文中,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分享。乐思好学的学生常常把书上标注得满满的,交流发言时便能头头是道地说。

5. “写”:在笔记本上抄写字词,摘录文学常识,写写心得体会等。预习时写写词语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一些笔画较多的字、独体字或生僻字,如“阙、鹜”;有的字还要对照课后的笔顺示范,认认真真写一遍,如“凹、凸”。读写结合,加深了印象,也夯实了基础。

6. “理”: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把内容大概相同的几个自然段归纳在一起,理清课文的思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7. “问”:提出不懂的问题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让课堂学习目标性更强。

上述七字预习法不要求每篇课文都从头至尾进行,要根据课文体裁、文本内容、写作特点等有选择地使用。

二、 活用归类预习

所谓归类预习,指把体裁相同、结构相似、写法相近的文章放在一块预习。教师先以一篇课文作为范例加以指导,然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

以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有3篇课文:《将相和》《景阳冈》《猴王出世》。单元前有这样的导读提示:“本组的几篇课文,正是从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这段话已经对本单元课了归类――源于名著,都是写人的文章;明确了学习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指引了课外拓展的方向――阅读原著相关章节。预习时读读“单元学习提示”,就知道该学什么以及怎么学。

在进行归类预习时,同时将常规预习的一些方法融入其中,预习会更有效。以《将相和》一课的预习为例。如查:查阅资料,知道课文出处,查资料了解《史记》,知道本课的写作背景。画:画出关键词句,知道“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就是选自《史记》;画出体现“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言行品质”的写作方法。问:文中三个小故事各自独立,次序能颠倒吗?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仅靠一张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蔺相如是不是自我吹嘘?三个故事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学习方法,学生再以此法自主预习《景阳冈》《猴王出世》两课。

三、 重视合作预习

所谓合作预习,是指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预习这篇课文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有什么特点?作者萧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园子里那些景物描写到底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仅仅是向我们呈现童年质朴、率真、欢愉的生活以及祖父对我的百般关爱吗?怎样看待作者的童年生活与人生经历?文字背后还有哪些信息?完成这样的预习任务,学生单打独斗是很难的。小组合作预习便可事半功倍:对散文体裁感兴趣同学就去搜集散文的材料,对作者感兴趣的同学就去查阅了解萧红的身世、照片,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就上网查阅《呼兰河传》,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上一篇:谈课堂的有效小练笔 下一篇:巧妙导入新课,激活学生兴趣